透過前篇提到的招聘平台,逐步找到一些合適的求職者,也開始做聯絡與溝通。原本是使用郵件往返,但這些年在工作事務上的溝通,已經從緩慢的郵件溝通逐步跳轉為更為快速的即時通信軟體/app的溝通形式為主。
於是聯繫的方式,按照階段就也是大致為:平台初步溝通 - 郵件確認基本情況 - 即時通信app 溝通 - 線上/線下面試。
與幾位求職者也順利走到面試,中間當然多多少少有些溝通的「狀況」,但是自己都會用更同理心的方式看待,畢竟太長時間不在這環境中,總覺得有些情況需要更多的被理解。
例如進入「即時通信app」的階段後,畢竟在此產業大家的工作習慣是反應比較「迅速」。儘管並未真正嚴格要求要24小時隨時待命,但總是會慢慢在團隊形成一定的默契,在通訊app上的信息會在收到後儘速回覆。無法馬上有答案者,則也會有個回應知道需要一段時間準備。
但有些求職者則感覺是把即時通訊app應該待成了 Email 在使用,很可能今天發送一段信息後,隔日才收到回覆。回覆的內容也不夠完整,經過追問之後一往一返又是好幾日過去。讓溝通起來的順暢度非常糟糕。
另外一點則感覺是世代差異。畢竟信息的往返,都是文字。文字沒有語音的聲音溫度,更沒有視訊的表情呈現。於是在文字上經常有可能在使用不謹慎的情況下有所誤解。例如詢問問題,是否加上了禮貌的語助詞、發語詞,就會讓同樣一個句子讀起來有截然不同的感受。這在與說話溝通與視訊溝通中可以透過許多表情協助表達的情境是有非常巨大的差別的。
於是有位求職者的言詞算是真正觸怒自己了。回覆速度非常緩慢,加上詢問問題的表達欠缺完整,每次都需要被多追問許多補充問題,才可達到完整的回覆。最終導火線則是用了一段完全禮貌不足的問句,冷冰冰的丟過來。看到後幾乎暈倒。
自己在面試已經算是身經百戰,也被此情緒波動了一番。最終默默的隱藏了這則消息,眼不見為淨。同時跟身邊朋友聊起這件事情的始末,儘管很不想用「世代差異」來解釋這個事件的始末,但實在無法跳脫這個可能的原因。
Anyway,或許我們也不是這位求職者的最佳選擇,既然彼此在溝通過程中都無法投機,即使再有漂亮的經歷,強逼著硬是在一起合作,不見得是最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