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第九集。淺草頓悟一直以來追求的是「演出效果」。
一旦開啟想像力的開關,淺草的產出速度便十分驚人,但是等待開啟的時間實在太長,金森曾經說:「落後四天超前三天。」不過,淺草是個設定狂,為何在《芝濱UFO大戰》的階段,苦惱這麼久呢?就像上篇結尾所說,鋪陳故事需要考量許多的層面;分鏡作為節拍器所呈現的畫面,實際上也是為了「演出效果」所做,不過「技巧」之間仍有差異,這次跟大家分享《映像研》如何呈現「演出效果」!
演出效果比你所想的強大
還記得第一集的蜻蜓機艙嗎?為了擺脫黑衣人的追逐,第一次優游想像世界的冒險刺激,淺草飛向整排的建築物,水崎說這樣根本過不去,淺草信誓旦旦,只要側飛就能穿過大樓之間的縫隙,然而踩下離合器卻失效,水崎立刻打開艙門,與金森兩人透過身體的重量,讓機艙打直──
隨即,蜻蜓機艙飛出建築,眼前的畫面震懾淺草,太空的日蝕與隕石墜落,令人一瞬屏息。對於一般人來說,倘若能夠目睹此番風景,任誰也會跟淺草一樣,這就是《映像研》的目標:帶領觀眾探險!
我原先以為只有這層意涵,卻在看到第八集的時候,發現了其他更深厚的意義。
許多人有這個疑問:水崎為什麼要穿「魟魚裝」?雖然很可愛,但也蠻突兀的,像是淺草穿著迷彩裝,這很合理,她是冒險家又喜歡背迷彩包,但是水崎要吸引粉絲,應該可以選擇更可愛一點的服裝?怎麼樣都不會第一時間選擇「魟魚」吧?
我也有相同的疑問,後來查詢資料發現,「魟魚」象徵「二元轉換」。
源自人類學家
李維史陀的著作《神話與意義》,其中提及加拿大西部的神話,由於魟魚具有寬闊、巨大的身軀容易成為獵物,然而當狩獵者衝向牠時,只要一個側身便能瞬間逃逸(註1);延伸此概念,魟魚具有「二元轉換」的能力,也就是同時具備「是」與「否」。
什麼意思呢?
回想一下,第八集開頭,三人圍著火吃泡麵,天空的微光暗示早晨,水崎接到父母的訊息,他們將要出席文化祭,為此,水崎毅然決然地接下金森託付的工作,因為這很可能是最後一次參與映像研的活動。
水崎燕站在舞台上,她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已經鼓起幹勁了。敬請觀看!」背後的畫面立刻被水注衝擊,沖天的水花強調水崎的決心。
相信觀眾都對這一幕有很深的印象,畢竟水崎就是因為父母反對,才必須偷偷參與動畫的活動啊!站在舞台上的水崎象徵「是」,然而只要台下的父母一開口,她隨時都得離開映像研,此行動同時面臨「是」與「否」之間,正是水崎的背水一戰!
這時我才了解,原來第一集的蜻蜓機艙也是同樣的道理。
用蜻蜓比擬魟魚,寬闊的身軀象徵「正向」的力量,然而遇到危機時,立即側身竄入細縫,落入「負向」卻證明了實力,躲藏是為了等待時機出手!冒險精神不就是如此嗎?屢敗屢戰、無畏困難!
透過演出,成為最強
思考《芝濱UFO大戰》的前期,淺草與金森討論「定向能量武器」應該長什麼樣,金森認為要有射線、火光跟爆炸,觀眾才看得懂,但淺草想要的是肉眼看不見、瞬間發射的武器砲,忽然之間,百目鬼(音效同學)幫忙加上音效,淺草開始模擬各種音效的聲音,試圖說明自己想要的樣子。
金森說:「是演出效果啊。」
這時,淺草才頓悟,原來這叫做「演出」。之前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演出,一直以來,都是自己「選擇」了想要畫的內容。
這一段戲為何如此重要呢?也許你會想說,淺草怎麼會連這都沒想過?她不是很愛設定嗎?圖都已經畫出來了,怎麼會不知道為何這麼做?
沒錯,這就是現實的情況。
很多創作者在創作之初,都不能完全掌握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涵,通常是憑藉經驗技巧,以及「直覺」行動,慢慢地走向成品。這個過程中,創作者逐漸找出作品的意義,以及自己跟作品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繁複、美麗,卻十分痛苦的過程。
從第九集到最後一集,觀眾慢慢地體會到,淺草創作故事的路途中,為何舉步維艱,甚至在最後一刻把結局替換,除了未成熟的經驗以外,能體悟到「共生」的意義,並將現實狀況的隱喻,作為故事的結局,就連成年人都未必有這樣的思維。
就像是《映像研》的每一個分鏡、每一張畫,音效、配樂等等。所有觀眾看見的,都是動畫團隊的巧思與安排,「選擇」出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然而如何才是最適當的安排,更顯得這一切都非常不容易。
為了解決金森的疑慮,淺草說明其他演出效果的表演方式,這就是「創意」。說到這個,另外分享本作向類型片致敬的片段:
圖片5:第五集。淺草發現機器人腳印,邁入逃亡之途(?)
第五集透過灰暗色系作為「陰謀」的暗喻,淺草一人逃亡成功,開始想像這座校園隱藏的犯罪內容,終於找到機器人所在地,卻發現金森跟水崎已經被洗腦……色調與氣氛掌握,很像八、九零年代好萊塢諜報片,而機器人與人物的黑影呈現,詭譎風格再搭配淺草的腦洞大開,簡直絕配!
第八集同樣也有諜報片風格,這次是正面對決的談判,特地專注在金森的一隻眼睛,只用輪廓的邊光呈現談判的對手,不僅強調金森為主導的對話,後來甚至特寫她的冷血臉龐,真的「怕金森氏」。(不少金森粉絲私下的稱呼。)
前一個例子是淺草的想像,但金森的談判可是現實,為了籌備場地,老早就拿到對手的把柄,這個手段真絕!
最強的演出,是不知不覺讓人感動
原以為《芝濱UFO大戰》已經跨越了最大的難關,卻才真正地抵達困境──配樂完全失去作用,結局的大團圓應該是歡樂的氣氛,反倒成為悲傷的結尾。水崎氣炸地說,根本找不到其他替代方案,金森反問她,那妳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呢?討論過程,淺草不發一語,等到她一開口,便扭轉結局、拯救故事。
身為兩方陣營的代表:人類與河童,戰爭之中,兩方各有「覺醒」的代表,並同時想要阻止戰爭,最後前往敵方陣營。身為河童,深入沒有水的沙漠,也就象徵著無法活下去;夕陽映在他的眼睛,隨著前進的速度,不斷地移向眼角,就像是淚光。
眼裡的光芒變成淚光,表示他看見希望,卻不一定會實現希望,可能最終是悲劇收場,即便如此,他仍然繼續向前。
圖片8:第十二集。三個階段的鯉魚,呈現不同演出效果。
第一張鯉魚圖,由水面上方往下看,宛如井底之蛙,不安的鯉魚與水底的砂石,象徵危機四起的戰場;第二張鯉魚圖,則是由水面下方向上望,水中的角度與鯉魚同側,象徵同一立場的不安,也是兩方陣營的代表努力想要阻止戰爭,卻仍舊無力挽救,直到他倆深入對方的陣營,以「投降」姿勢前進,犧牲換得和平,第三張鯉魚圖才出現──平靜水面,五隻鯉魚優游自在地繞著天光,未來的光明就在眼前。
日本文化的鯉魚象徵吉祥、福氣、和平以及勇氣(逆流而上),最後只剩紅白錦鯉、大正三色、昭和三色、黃錦鯉、烏鯉共五隻,牠們的共通點是「交配品種」,就像兩方陣營的人類與河童,原本生活在同一土地的不同種族,彼此文化交融、互相幫助,卻隨著時代與環境變遷,各自遺忘了曾經友好、合作的情誼……戰爭結束,有些魚犧牲,有些魚活了下來。
注意到了嗎?這裡也是「二元轉換」的象徵。 透過客體(觀眾)觀看主體(鯉魚)的角度,從敵對立場變成同一立場,接著歸於平靜、共同望向光亮。
「共存」,從來都不容易,若非深刻體悟,無法做出精準象徵的意涵。「演出效果」並非只是一個結果,而是投擲故事核心,進入你的內心發酵,所渲染而出來的模樣。
那就是創作者製造的共存空間。
創作者與作品之間,觀眾與作品之間,創作者與觀眾之間。
資料來源
註1:由於疫情緣故,圖書館無法出借書籍,故此參考網路資料,多有提及魟魚的二元性,其中以部落格「
spirit space」解釋得簡單清楚,提供參考。
圖片1:巴哈姆特動畫瘋《別對映像研出手!》
第九集。
圖片2:巴哈姆特動畫瘋《別對映像研出手!》
第一集。
圖片3、4、6:巴哈姆特動畫瘋《別對映像研出手!》
第八集。
圖片5:巴哈姆特動畫瘋《別對映像研出手!》
第五集。
圖片7、8:巴哈姆特動畫瘋《別對映像研出手!》
第十二集。
(C)2020 大童澄瞳・小学館/「映像研」製作委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