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嘮不用錢
溫馨提醒:本週舊文有微火藥。
沒想到原文寫出來過這麼久,我都還是很記得為什麼會這麼火大 XD。
有段時間我對「大人」的形象非常反感。在上一集,我提到部分大人犯錯不習慣表示歉意的態度,就是沒有人是完美的,那也沒有關係呀,其實這就是一種「大意了」。
什麼意思呢?比如說,為了讓生活順利的前進,總是免不了小心翼翼過日子,然後卻因為搞不清楚這個時間、這個場合,講什麼樣的話、做什麼樣的事才是最合適的,當然今天招致的結果,就未必都是意外。
那這一次,則是不滿「溝通」演示成「說教」,因為不是每個好意都得強迫人吞下,說不定對方已經吃的很飽了。
本週優質節選
這禮拜寫到的事情有三樣:
- 代溝?來點中聽的話唄
- 聽眾?是放在台下的水果展示品嗎?
- 場合?付我錢,我一定認真聽人訓話
以前的人啊,如果沒發現自己表達方式有問題,現在的人就會覺得消化困難。但其實只要清楚,這個場合誰才是重點?同樣意思的話,怎麼會是別人說,就可以被吸收?它真的是一個問題,人的問題。
在文章開始之前
在你使用的網頁上方,尋找「追蹤專題」的按鈕,文章就會準時送到你的信箱囉!
每個人每天都很忙,沒有時間一直查看我的專頁沒關係,你只需要:
- 一鍵登入 Google 並選擇常用的電子信箱
- 回到文章頁面上,點選「追蹤專題」,同系列文章篇篇準時送到你的信箱
- 如果是追蹤我的話,只要一有文章發佈,通通都能收到訊息
- 愛心或收藏,讓我知道你肯定過我的內容唷!
代溝?
我相信還是有的大人不知道,年歲、年資,在有能者面前都是笑話而已。
重考以來,讀到成大我依然在面對一樣的問題。
之所以在原文寫到「四不像」,是因為我覺得人在面對事情的時候,並不全然理智,才會衍伸出很多雙重標準的麻煩事。
舉我大學上課體驗最差的一門課為例:
我很難明白,上課的時候只有「理論」,也都是照課本一章一章講下去,如果課程的最終目的還是考試,為什麼不能像其他老師一樣講解一點題目?這並不全然是助教的工作。
既然如此,給點空間自讀不過份吧?可惜,還弄了一個標準不明的出席規定,沒去上課就會追著問你都在幹嘛,叫學生請假也不審核假單。上這個課,我除了覺得學習門檻被提高,對學習沒什麼幫助外,已經不知道該如何吐槽。
之所以極度反感,是因為我一天精力非常有限,我會因為沒有選擇權被迫留在教室,做一件我本來在家可以用比較少時間,就能完成的事情。
於是我雖然看似人坐在課堂上,卻常常在回到房間之後疲憊不堪,體力即便還在也沒有太多心思可以做別的事,止不住要討厭無聊規則的心情。
我只能說同學都很厲害,摧殘完人跟沒事一樣。
其實像這樣的老師,我完全沒有意願和他溝通,因為他已經明擺著所有的舉動都在那裡,他只在乎學生不上他的課,不僅自我感覺良好,還覺得這樣的上課方式對學生有用。既然有用,又有什麼理由不和其他同學一起出現?
希望別人聽你說話,又總愛說些不中聽的。不考慮檢討一下自己嗎老師
2017 金門大學畢業典禮
我撰文前有試著重新去爬新聞。沒錯,你還能 Google 關鍵字找到。
在場合中,李家同認為學生在演講中途離席是很失禮的事情,而離席的人不像是有大學生的樣子,希望學生能具備基本的素質。
但事實上,因為金門大學當時挑選的講堂內部悶熱不堪,學生就會想要到外面吹風涼快一下,並非像有些人看到的是針對貴賓而來。
就算是,又怎樣?
幾年前的撰文,我是認為講者沒有同理心。長大的人能夠對生活事務有所選擇,包括要不要接受被灌輸的理念,在學生離席也無鬧場干擾的情形下,談上「素質」只有過之無不及。
近幾年我上台講話的次數並不會太少,以高中生為多。當我意識到講話就是一種溝通的時候,好比現在眼前有一個人迎面而來,劈頭就想罵你,是人應該都會想閃的吧?這樣就失去傳達自己意思的功能了。
投入什麼就會得到什麼。不會有人眼看著就要被教訓,還自己站好聽數落的。
聽眾?
有些場合,講者很重要;但有些,沒有也沒關係的。
理智斷線的原文 XD。
約略半年前,我的 IG 其中一篇限時動態曾經寫到說:
這種感覺很妙,像我這種習慣性在交友之初先對人好,以期獲得正向回饋的人來說,在認知到這個概念的時候非常不習慣。
就是其實可以要求自己對人的基本尊重,但是強求不來別人的。
放到其他領域談尊重的話,尊重是一種美德。我們會做是因為相信自己具備一定的人品,不做是因為覺得不值得;要或不要?都取決於自己希望結果會如何。
換句話說,「作為聽眾就是要尊重台上」,不僅過時還很片面。
因為台上會出現什麼樣的人,大多時候我們沒得選擇,特別是高中以下的學生應該都還在師長「安排什麼就是什麼」的階段。
沒得選擇,還要擺出畢恭畢敬的樣子,那有做好公關的薪水可以領嗎 XD?
對每一回要準備上台報告,或者分享經驗的我來說,我非常在乎我所傳達的理念有沒有確實,至少我不希望觀眾的聽感不好,所以都盡量把能注意到的細節磨到能接受為止。
就算今天回到高中母校去和學弟妹講講話,也通常是我主動要求的,既然如此,我希望年紀能帶來的回饋是更多的視野,可以提供學生選擇。畢竟學生是聰明的,哪些話是圍牆內的人想傳達的,他們可精明的很。
另外,近幾年溝通或簡報類的書籍中,幾乎是每 2 本就有一本提到每次的講座,主體都是「觀眾」,我認為把這件事磨到精,就足夠稱作專業,因為上台後就只講自己要講的事的人還是挺多的。
乍聽之下講者好像挺卑微的?其實不是。
說話多半是溝通,如果今天我有非傳達不可的理念,必須要在場合中表達出來,其實試想一下今天自己是台下的聽眾會想聽到什麼?這也不難解:就是好好說話。
「好好說話」的精髓在於:對話地位是實質對等。
如果只是覺得這東西很好就要人收下「好意」,這樣也沒有好到哪去。
場合?
想訓話就訓話唄!但你說完了,就要換我說。
李家同當時用了一個例子讓我印象深刻,他覺得:如果今天換作台積電場合誰敢這麼對郭台銘?你會開會到一半說走就走嗎?
噢!話才不是這樣說的。
畢業典禮離席我不會不能畢業,可是對老闆無禮是要吃自己的呀!
還沒真的認識這個人,我就對他印象很崩壞 XD。
說不了這麼多的話的場合,我想就不要硬是刷存在感,畢業典禮終歸是學生的場合;不像個人專欄,自己的天地愛寫什麼寫什麼,「看場合說話很重要」,還是說有年資的人,就可以不管今天的主角是誰了呢?
對我來說,
心裡沒有對方,那在溝通什麼?
這可以很好辦到,但也不容易辦好的原因,是因為很多人所表現出來的只能稱作「單方面輸出」,那不叫溝通呀。
尤其是談及某些道德觀,就算能幫到同學好了,我都會小心一些。
因為語涉道德都很可能觸及生涯問題,在我眼裡,每個人的生涯道路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今天因為我的話會讓某些人誤闖了不應該去的地方,我負不起責任,多注意點本來就是應該的。
記得在讀師大的一、二年內,我大部分對高中生做的真的就是「分享」而已。「我」會盡力把整個讀書到考上大學的過程榨出來,用力塞給學弟妹。
但其實能講的東西真的很多,雖然少聽一節課可能很好,結果又被我資訊轟炸,還不見得會聽到自己想聽的東西。
後期讀成大的時候,我再試圖挖掘一次作為學生的感受,如果今天我不知道未來會如何,我希望今天台上的講者能給予我什麼樣的資訊?
帶著這種感覺才有後來一年級做的專題出現,重點在於聽眾想聽的是什麼,主體是台下的同學。
作為講者,只需要對自己有能力給予,感到與有榮焉就好了。
這樣的大人?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我個人其實很關注一切跟「形成一個人」有關的話題,像直接一點的就會聯想到生涯選擇,或偏旁塑造一個人的,比如說性別議題,或者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等,通常都在我日常觀察的視線中。
我最忍受不了的就是「倚老賣老」的人,這種人非常容易觸怒我,即便我是一個日常幾乎沒有發過脾氣的人,但這點真的很難忍。
我不知道國外如何。但在台灣,越是沒真本事的長者,越喜歡倚老賣老。
而我不希望自己居然是跟這樣的人在學事情,我會覺得自己的格調被降低,好比被講說我是這個人的學生,光想就覺得丟臉。
相反的,我其實打從心裡佩服現階段已經是人夫、人妻的部分長者,還可以帶著「老小孩」的心態跟現在年輕人相處。
我覺得不要特別說新生代,「信任」和「界線」不是人和人能好好相處的基礎嗎?
因為說穿了,後代不是買來的物品,也不是付費養成遊戲,所有的人生經歷跟體驗,要足夠真實才具有影響力。
那些不管是生涯抉擇,還是人際問題,就算總有一天會碰到,真正的學成都在於有能力保護、照顧好自己的時刻。
自己的人生自己控制好便成,若真是值得效仿,吸引力法則就會運作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