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7日是
#國際不再恐同恐跨恐雙日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簡稱IDAHOTB)天哪名字有夠長😂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90年5月17日大會決議,將同性戀自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刪除,可說是同性性傾向去病化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這個社會對不同性傾向的人,還是有各式各樣的歧視和誤解,甚至是身體&精神上的迫害。
於是國際LGBT人權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GBT Community Human Rights)在2006年時發布了《蒙特婁宣言》。
該宣言概述了與LGBTQ+有關的許多權利和自由,並號召世界各國將每年5月17日作為「國際不再恐同日」,以提升社會大眾對同性戀的關注與了解,期望消除一切形式的不公平對待。
直到2009年,反對跨性別恐懼被納入,而反對雙性戀恐懼,也在2015年被納入。因此才有今天所知的國際不再「恐同」「恐跨」「恐雙」日。
不過比起同性性傾向的去病化,跨性別者的處境又更為複雜一點了。
WHO會員國於2019年表決通過更新版ICD-11,正式把跨性別自國際疾病分類表中除名,代表跨性別正式去病化(更新版ICD-11將於2022年1月1日正式上路)
不過目前台灣精神科的診斷多是遵照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DSM-5,其中將原本的「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重新分類為「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
更改掉障礙一詞就是為了去病化,不過這中間會牽涉到法律與醫療福利等問題(例如性別重置手術是否適用保險給付),因此最終仍保留性別不安的使用。
在台灣相關議題也一直被討論,關於醫療資源的規範亦十分複雜。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性別不安這個診斷分類(名詞),絕對不是可以用來歧視跨性別者的藉口。
Together: Resisting, supporting, healing
最後在這個美麗的日子,邀請各位朋友們一起站出來,穿上代表跨性別的三種顏色(粉紅、淡藍、白色),拍照上傳
#517我挺跨 。
一起讓更多人看見跨性別、看見所有不一樣的存在,讓這個社會能少一點歧視,多一點的友善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