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深防禦策略的投入方式 | 投資隨筆#8

2021/07/0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以投資利益,保護投機風險。
以投機利益,保護槓桿風險。
這篇是隨記2020以來的操作經驗。

投資

2020下半年迎來疫情後的景氣復甦期,在聯準會無限QE和降息的策略生效下,經濟發展前景被大家期待。
2020年初因為改變想法,把持股全砍,換了一些營收比較穩定,但沒有什麼特別前景的傳產股和金融股。
是以穩定收股利的想法去參與市場。
如果公司能夠穩定賺錢,股票又不短期買賣賺價差,別再說股利是左手換右手了,零和遊戲當然是左右互換,但是正和遊戲下,就是隨著時間定時領取公司的一小部分利潤。
後來又加入了一些大盤相關的指數ETF。
到了2021年初,除了進到帳戶的現金股利發放,帳面上大部分的未實現損益都是紅字,並且多數都有10%以上的獲益。

投機

如果早認識到要撐21年,才會有機會達到初步的財富自由,那麼多等一年又如何?
基於這個想法和理由,考慮如果進行投機的行為失敗了,損失的金額和之前的收益相抵,安全邊際可以多廣?
因為還能投入的資金已經有限,算一算,不論買什麼,投機的標的要跌到30%,才會跟投資的損益正負持平。
要跌到30%,可能要嚴重看錯,或者是看錯硬凹單,才會-30%,所以這個階段基本上沒什麼心理負擔。
投機的第一批標的是買街口銅,但看到了航運股有更好的機會,立刻把投機用的資金全換成航運。
航運自買入後有如期的上漲,因為股價上漲,未實現損益獲利那邊,就增加了可以拿來抵銷虧損的金額。
於是再東湊西湊地的籌措資金,加碼買入航運。
不貸款,不融資,而是用薪水,縮減現金部位,賣掉部分個股的方式,硬湊這部分的資金。
所以心裡也沒負擔,只是投資信念會在腦中打架和修正而已。

槓桿

自己沒有期貨帳戶和期貨操作經驗,那想到的槓桿方式,還有融資和信用貸款這兩個選擇。
要不要融資或信貸,那個時候其實掙扎了好一陣子,既然未實現損益的收益,已經提供出乎以往的安全邊際額度,代表著我更有底氣的加大投入力度。
可是手邊已經幾乎擠不出資金,由於持續看好標的,不使用槓桿這項工具太可惜了,到底怎麼辦?
那陣子剛好聽到股癌大大的分享:
『想法和趨勢可能是看對的,但時機剛好不對。像大賣空的Micheal Barry差點被嘎到ㄘㄨㄚˋ賽。』
自己也是看過大賣空的電影,明明是對的推論,但時機還沒到來,那個壓力大到破表,主演Micheal Barry大大的演員在劇情裡面表現的淋漓盡致。
如果一路走來,都是因為自己的風險控管策略心安理得,而能夠堅定的投入,為什麼要因為借貸而搞瘋自己。
或者中間遇到連續的跌停拉回,因為本來手邊就沒多餘資金了,無法去補保證金下場就是斷頭。
也許我對於航運賺錢的看法是對的,但市場可能是半年後才會認同,或者一年後大家才接受,甚至因為這個投資是時間財,時機錯過了市場還是不看好,股價最終一落千丈。
對的看法,錯誤的時勢,這也沒辦法。
最後決定是買15%以上的價外認購權證。
雖然我也知道權證這種東西很不好、不公平、負和遊戲、龜苓膏、時間價值流逝週末照常扣血的東西。
好像也只有這個選擇。
權證其實對我而言不陌生,2017年第一次買權證就幾乎吃了龜苓膏,結果以投資總資產極短時間內噴掉7成多收場。
如果這次標的的權證也吃了龜苓膏。
假設航運股自從買入那天之後,股價就一路電梯向下,崩了30%,整體還是有小賺,甚至還不會吃到投資那部分的損益,那麼結論是我願意嘗試看看。
做好心理準備就實際行動。
後續解定存和定期定額,把最後的一點資金灑出去也是買權證,因為前面的安全金額已經夠深夠廣。

後記

現在想來,這些操作一環扣一環,如果一開始的投資階段就失敗了,大不了認命繼續工作,持續累積資金,等待景氣變好,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自己本身是比較偏防禦型的思考方式,也慶幸很早就持續開始嘗試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本質,才能發揮自己的特點,理直氣壯地執行和實際行動。
6月有看到Youtube頻道<<JG說真的>>,講述他的往上加碼策略,瞬間理解拿帳面上已得的獲益去加碼的做法,原來這種方式不是我發明的。
同樣也是6月,重新閱讀寰宇出版社的<<超級績效>>,後面講述風險的篇章,原來也有類似做法。
誤打誤撞地,做出了一個有前人成功經驗的策略,我把它歸功於平時軟體工程師職業的邏輯訓練。
總體的核心概念還是圍繞著『風險』控管為主軸,我相信這也是對於願意長期參與市場的人,一種值得參考的思考方式。
虎斑貓
虎斑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