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再訪香港書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沒有刻意在場館內拍照,但每一年的香港書展,形態也都是這樣子的了

沒有刻意在場館內拍照,但每一年的香港書展,形態也都是這樣子的了

已經忘記了,上一次去這個所謂的「年度活動」,是2017還是2018年了。

儘管有關香港書展的種種,以往也有很多人寫過、分析過,早幾年也有一些人組織過快閃活動,提醒大家在「三中商」以外,買書仍有不少的可能性。但犯賤的我,對中國出版的簡體書籍多少還有一些需求,也想看看今時今日的「三中商」在紅線下如何塑造香港人的閱讀形態,所以還是選擇去趁一下墟。

現在買書或打書釘,通常都是去獨立書店,或是誠品,「三中商」的連鎖店已很少走進去了。但每次踏進三聯商務中華,越來越感覺到,它們在隱隱散發著難以言喻的邪氣,跟獨立書店和誠品,都是炯然有別的。

而去過三次南國書香節,和一次深圳書展(那次還要是2019年7月21日,一個叫香港人傷痛欲絕,撕開了一個永遠不能癒合的傷口的日子,只是當天跑深圳的時候,上環未有發生槍戰,元朗亦未出現恐怖襲擊…)的我,見識過免費進場的書展,對於香港書展需要收取入場費,就覺得更不以為然了。

以往的香港書展,在會展中心大門處,設置了一排售票處,以現金或八達通付款後,就憑著實體門票進場。武肺之下,不再設有實體門票,也只能用八達通付款。也許是為了打散人群,參展人士需要先跑上宴會廳,在門口填寫好沒有作用的登記表格(或掃描安心出殯QR Code),再在宴會廳內瘋狂兜圈,才能夠付費進場。宴會廳裡,一大群人漫無目的按著預先設定好的動線暴走著,這種氣氛也叫人感到詭異。

上述的設定,加上進場市民眾多,由地鐵站踏上通往會展中心的天橋,到成功進場,也耗了接近45分鐘。

先跑到自己有較高意欲「尋寶」的內地出版區,只見面積細小,展出的簡體書也屈指可數,而且題材明顯有所篩選過,很貼近「主旋律」的需要,絕對是叫人失望的。不奢求要有自己想要的《歷史的溫度》系列,但如果多放數本劉慈欣、大冰的作品,或現在於中國民眾間最火紅的出版物,儘管自己也不一定會購買,但最少心裡會覺得gur一點。

進場前已從各大媒體的報導得悉「三中商」的攤位已如南國書香節般,設置放置習近平書籍的豬肉檯。經觀察所得,比起中國的書店和書展,香港的展現已算是含蓄,也沒有看到甚麼黨慶、社會主義相關的文宣和橫額。但另一項感受到的是,「三中商」跟一些與中國有關聯的衛星組織(如完結香港基金),不約而同地全方位推行軟性國民教育,滲透著國情「美好」的一面,加上難以找到中國出版界一些稍具話題和爭議的書籍,不禁讓自己產生了一些政治不很正確的感覺,在香港接觸到跟中國相關的書籍,隨時比起在中國更為片面和漂白。

時政書籍在紅線壓境下大幅減少,甚至面臨全面消失,經過媒體報導之下,也對此做足了心理準備,但本身自己還是會跑到獨立書店翻閱和選購這類書籍,所以在獨立書店的生存空間尚未被全面覆滅的情況下,自己對此(暫時)並沒有很大的感覺,只是覺得這類書籍不能再透過書展的場域接觸到不會去光顧獨立書店的街客了。也許受到台灣早前較為嚴峻的疫情影響,在場館內也沒有找到太多新出版而題材吸引的台灣書籍和翻譯作品,反而看見不少自己已經早早購入,或早已翻閱過覺得買不過的書籍。不過看到這些半新不舊的書籍,也是有不少人細閱和購買。

稍有驚喜的是,看到不少名不經傳、在網絡起家的香港作者,都有出版社在支持著他們推出屬於自己的實體作品。因為自己甚少於連登或港產小說平台留連,對這一個範疇還是相對陌生的,但觀乎注視著這些作家的作品的人,還是比不上經「三中商」網絡下出版的書籍,以及功利的補充練習和旅遊書。

最後,只買了兩本書就離場了,但家中仍有一些未讀完/未開始閱讀的書籍,所以也足夠未來一段時間的閱讀需要。雖然對這一年的書展沒有甚麼期望,但畢竟有些「需求」還是沒有滿足得到,所以多少都是有些失望。香港的主流出版系統,估計始終不會被中國的一套全面取代,但在加速被同化的大趨勢下,香港書籍所呈現的主流論述和口味,跟中國的分野,該會越來越少。

延伸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三隻魚-avatar-img
2021/08/08
剛好看到台灣的政論節目,有稍微提到香港的書展變得不太好看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1k2gG2wuQg&t=1229s
avatar-img
Wright Fu的沙龍
359會員
108內容數
Wright F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一段著緊過的關係,一度獲得了撰寫續集的機會,只是已再次遏然而止。
Thumbnail
2025/04/21
一段著緊過的關係,一度獲得了撰寫續集的機會,只是已再次遏然而止。
Thumbnail
2025/03/21
客觀和主觀的因素,同時存在
Thumbnail
2025/03/21
客觀和主觀的因素,同時存在
Thumbnail
2025/02/11
起碼,有意逃離某些魔掌的人,Pixelfed 仍然值得一試。
Thumbnail
2025/02/11
起碼,有意逃離某些魔掌的人,Pixelfed 仍然值得一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記錄本人在星期日夜晚遊覽香港書展的體驗,簡述榆林書店和台灣書商的展區特色,以及再次購買書籍的原因。
Thumbnail
記錄本人在星期日夜晚遊覽香港書展的體驗,簡述榆林書店和台灣書商的展區特色,以及再次購買書籍的原因。
Thumbnail
  雖然我覺得跟以往相比,少了至少三分一人流,而且很多台灣參展商的規模變小了很多,但我仍然買了東西的。至於買了什麼,大家可以在我的Threads內看: https://www.threads.net/@bunny_fox_forever/post/C9kd4JiSB-W?xmt=AQGz56Oxa
Thumbnail
  雖然我覺得跟以往相比,少了至少三分一人流,而且很多台灣參展商的規模變小了很多,但我仍然買了東西的。至於買了什麼,大家可以在我的Threads內看: https://www.threads.net/@bunny_fox_forever/post/C9kd4JiSB-W?xmt=AQGz56Oxa
Thumbnail
今天來到世貿看台北國際書展,一開始我們先逛了一整圈,看一看有什麼,後來我第一個去的地方就是動漫輕小說區,主要就是去看台灣漫畫館、尖端、台灣角川,但其實還有蓋亞可以逛,但排的人有點多就沒去逛了,這樣一輪逛下來雖然是遠不及漫展的書籍量,但也有一些漫展不會有的書,比如我就買了你的名字、花火的小說,原本也想
Thumbnail
今天來到世貿看台北國際書展,一開始我們先逛了一整圈,看一看有什麼,後來我第一個去的地方就是動漫輕小說區,主要就是去看台灣漫畫館、尖端、台灣角川,但其實還有蓋亞可以逛,但排的人有點多就沒去逛了,這樣一輪逛下來雖然是遠不及漫展的書籍量,但也有一些漫展不會有的書,比如我就買了你的名字、花火的小說,原本也想
Thumbnail
不再是書店街的書店街:重慶南路 曾經是台北市書店、出版社最密集的重慶南路,隨著近年來出版業的不景氣,讓這些書店、出版社紛紛撤守,就連最會賺錢的金石堂書店,也於2018年吹熄燈號。從此之後,重慶南路正式卸下「書店街」的招牌,在餐廳、商旅、金融業的蠶食鯨吞下,成了台北市又一條沒有什麼特色的普通街道。
Thumbnail
不再是書店街的書店街:重慶南路 曾經是台北市書店、出版社最密集的重慶南路,隨著近年來出版業的不景氣,讓這些書店、出版社紛紛撤守,就連最會賺錢的金石堂書店,也於2018年吹熄燈號。從此之後,重慶南路正式卸下「書店街」的招牌,在餐廳、商旅、金融業的蠶食鯨吞下,成了台北市又一條沒有什麼特色的普通街道。
Thumbnail
偶然的機緣下,意外發現新北三峽傳統市場旁的二樓,有一家獨特的書屋,已經開業5年的時間。而我居然隔了這麼多年才知道,家鄉不僅有絕代風華的祖師廟,歷史悠久的老街、耕耘地方文創的業者,還有一間默默存在的「獨立書店」。年輕的老闆說她不敢自稱是「獨立書店」,因為店內僅有銷售固定幾本書,其他的書限於店內閱讀。
Thumbnail
偶然的機緣下,意外發現新北三峽傳統市場旁的二樓,有一家獨特的書屋,已經開業5年的時間。而我居然隔了這麼多年才知道,家鄉不僅有絕代風華的祖師廟,歷史悠久的老街、耕耘地方文創的業者,還有一間默默存在的「獨立書店」。年輕的老闆說她不敢自稱是「獨立書店」,因為店內僅有銷售固定幾本書,其他的書限於店內閱讀。
Thumbnail
來到鹿港,記得上次是10多年前,久未踏進鹿港鎮,或許只是時間的差異,老街變化許多,畢竟10多年沒來了,人潮已無法跟之前相比。 刻意停在遠離老街的區域,慢慢的從外圍步行進街區,有開始排隊的名店,也有已成企業規模的店家,轉彎進小巷弄,Google 地圖顯示,附近有間書店,刻意停下,別於外面馬路的熱鬧,巷
Thumbnail
來到鹿港,記得上次是10多年前,久未踏進鹿港鎮,或許只是時間的差異,老街變化許多,畢竟10多年沒來了,人潮已無法跟之前相比。 刻意停在遠離老街的區域,慢慢的從外圍步行進街區,有開始排隊的名店,也有已成企業規模的店家,轉彎進小巷弄,Google 地圖顯示,附近有間書店,刻意停下,別於外面馬路的熱鬧,巷
Thumbnail
清爽的人行道...
Thumbnail
清爽的人行道...
Thumbnail
我是一個很愛看書的人,記得10年前我會和家人定期到圖書館借書來看,等到我10歲左右,我開始去我家附近的書店看書,還記得那是一個三層樓的書店,一樓擺放著書,地下一樓擺著各式文具以及小玩意,而在二樓一樣擺著書,但放著似乎不是我那時年紀想看的書。每個禮拜六日我總會挑一天的下午到那邊享受著閱讀的樂趣。
Thumbnail
我是一個很愛看書的人,記得10年前我會和家人定期到圖書館借書來看,等到我10歲左右,我開始去我家附近的書店看書,還記得那是一個三層樓的書店,一樓擺放著書,地下一樓擺著各式文具以及小玩意,而在二樓一樣擺著書,但放著似乎不是我那時年紀想看的書。每個禮拜六日我總會挑一天的下午到那邊享受著閱讀的樂趣。
Thumbnail
2019/12/31日的書店一隅 今天台北的天氣很冷,大概是今年的冬天第一次感覺到冬的冷意,細雨飄飄,卻濕不了衣裳,我圍著圍巾帶著軟帽,和朋友一起吃了胡椒廚房的胡椒牛排,又喝了一杯冰冰涼涼的可樂及一杯冰淇淋後,便慢慢散步晃去逛書店。
Thumbnail
2019/12/31日的書店一隅 今天台北的天氣很冷,大概是今年的冬天第一次感覺到冬的冷意,細雨飄飄,卻濕不了衣裳,我圍著圍巾帶著軟帽,和朋友一起吃了胡椒廚房的胡椒牛排,又喝了一杯冰冰涼涼的可樂及一杯冰淇淋後,便慢慢散步晃去逛書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