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與台灣塑膠王國知多少?

2021/07/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疫情與台灣塑膠王國知多少?──#充滿挫折的環境保護篇
(2021.7.9)全國三級警戒延長到7月26日,指揮中心宣布「微解封」,開放部分場所,成為眾所關注的焦點。畢竟老百姓憋了這幾個月的疫情悶氣,心裡難熬的很。看那些大企業屹立不搖,政治上不同政黨仍在惡鬥,自家經營的小本生意卻一落千丈,門可羅雀。店內桌椅收起來,或一支支靠牆站。經營餐飲業的,也都只能讓顧客排隊外帶,或讓外送員配送到府。這樣的日子到底要持續多久?
許多環保團體大概也憋了一肚子氣。疫情期間大家把所有擔心都放在防疫上了,儘管「同島一命」,但終究是「同床異夢」。首先是口罩汙染環境,自去年國內便已有一些討論。比如疫情爆發期間,「全世界對口罩、醫療用手套的需求量,平均每個月分別是8,900萬個、7,800萬副。綠色和平也曾概算,在2020年2月上旬到5月中旬,台灣的口罩消費量高達13億個,相當於在這三個月間製造了5,500公噸的垃圾」(註一)。中央社今年5月19日的新聞則指出,國外「有人想辦法加以回收,但挑戰仍艱鉅」(註二)。口罩乃防疫的必需品,成為廢棄物後很難處理,國外先進國家都沒辦法了,台灣作為塑膠王國,大概只負責製造,賣出去後一概不負責。環保團體每次都像啞吧吃黃蓮,有苦說不出,也只能吞下。妙的是中央社在6月10日發出新聞,標題說「2020全球塑膠產量減0.3%,2008年來首見」(註三),其他疫情相關的環保問題討論,幾乎是沒有的。
台灣島內這幾年不斷打擊「假新聞」,我們小老百姓不能說中央社「說謊」,只能說他們講的是片面事實,其他更重要的不說而已。事實上,也正因為禁止室內用餐、改為外送,#日常生活的塑膠用量反而增加了。根據歐洲環境署報告顯示「在封鎖期間,餐館紛紛改成外賣和外送,增加了一次性塑膠食品容器的使用。然而封鎖也可能減少了隨身零食的整體銷量,進而減少了該種塑膠包裝的需求」(註四);環境資訊中心的文章更指出,「疫情爆發後,重災區之一的新北市統計每天增加的垃圾量也比往常多出了200公噸以上」(註五)。但這裡不是要責怪各位苦哈哈的百姓們,大家都非常辛苦的在社會中掙扎生存。
這裡要指出的問題是,疫情突顯出台灣的環保觀念根本沒有跟進。政府該如何因應疫情帶來的環境問題?從防疫到民生各行各業的需求,再到台灣社會的方方面面,究竟是「超前部署」,還是「尾隨人後」?在三級警戒延長、即將「微解封」前夕,龐大的政府體系與官員,是否真的做好萬全準備?畢竟疫情下延伸出的環保問題,只是其中一個被從頭忽略到尾的問題而已。
At least, we can have our best plastic smile on during the pandemic.
註一:CSR@天下
疫情挑戰全球減塑政策 商家不接受自備容器 青瓢的循環租借餐具怎麼調適?|逆轉氣候危機的U20
https://csr.cw.com.tw/article/42056
註二:中央社
廢棄口罩釀塑膠汙染問題 如何回收挑戰重重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105190393.aspx
註三:中央社
疫情衝擊 2020全球塑膠產量減0.3% 2008年來首見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106100254.aspx
註四:城市學
疫情期間增加了多少環境污染?歐盟一次性塑膠報告出爐
https://city.gvm.com.tw/article/80672
註五:環境資訊中心
唐安/疫情衝擊使外送垃圾量暴增 台灣該如何阻止塑膠危機?
https://e-info.org.tw/node/231394
#小編試著自備餐具外帶
#或者自煮隔離
#市井小民生計困難
#但石化塑膠發大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高雄民間防疫聯盟
    高雄民間防疫聯盟
    全台最早呼籲擴大篩檢及入境普篩的民間組織。 關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高雄在地公衛訊息與防疫措施觀察與行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