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覺得心裡悶悶的,好像有什麼話想說卻又不知道怎麼說。
老婆總是抱怨我都不聽她說話,我覺得好無辜啊!
即使跟朋友在一起還是會覺得孤單,總覺得好像在哪裡都格格不入。
家人離世已經半年了,我還是覺得好難過,這樣正常嗎?
心理諮商聽起來離日常生活很遠,感覺只有嚴重生活困擾的人才需要尋求心理協助,但其實就跟感冒看醫生一樣,當你內心感到不舒服時(心理感冒),也需要尋求身心科或心理諮商的協助啊!
我們的大腦為了省力(所以懶惰是天性XD不要苛責自己),會透由學習形成「自動化思考」,像你每天都走同條路回家,有時候即使分神了,還是會不知不覺的就到家了,或是彈鋼琴彈久了,形成了肌肉記憶,手指一放上琴鍵,就知道該如何換位彈出美妙的旋律。
自動化思考雖然可以降低大腦決策的負擔,但同時也容易讓我們身在迷霧中看不清局勢,例如小時候的你因沒有謀生的能力,只能不斷討好的父母,避免被父母拋棄,而這樣成長狀態養成你小心翼翼逆來順受的性格,即便現在的你已經能夠自立,但刻印在腦海裡的行為模式,還是讓你在人際互動中,不自覺的會過度討好他人,每天每天都讓自己過得好委屈。
而專業的心理人員,會透過許多方式(談話治療、藝術治療、心理評鑑等),協助你破除自動化思考,從目前的僵局(困境)中找到適合現在的自己生活的模式。
目前台灣法定認可的心理從業人員,有身心科醫生、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而單以諮商學派來說,就有四大主流觀點,各主流中又有許多小分流,有些學派傾向教導,會直接告訴你目前你的行為中出現哪些僵化模式,要求你做修改;有些學派會想深入了解你的過去,協助你找到過去的創傷,以解決目前的困擾;有些學派貼合你現在的情緒與需要,專注在你個人現在想要解決的困擾上。所以當你在看診或諮商時,覺得這位治療者的治療方式與自己期待中不同,可以在評估後,轉而求助其他治療者。
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中,我們很少被教導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明明委屈了卻不能說,表達不愉快還會被喚作爛草莓,當我們逐漸成長,過去累積的情緒無法宣發,使我們麻木無感,當情感開始僵化,你無法同理自己,當然也無法同理別人,出社會後總是容易與人起衝突,或是覺得自己怎麼容易被人欺負。
為了普及心理教育知識,許多心理從業人員,紛紛經營社群媒體,讓大眾能更重視這一塊,除了鄧惠文醫師、周慕姿心理師、蘇絢慧心理師、許皓宜心理師、洪仲清臨床心理師和海苔熊等較知名的心理從業人員外,另外想再跟大家分享幾個圖文都相當精彩的專業心理師(或團隊)經營的IG:
- Let’s Con-來諮商! @let_s_con
什麼是同理心?同情等於同理嗎? Let’s Con固定於週一、五示範從讀者投稿中,挑選一個煩惱並示範何謂初層次同理心與高層次同理心,如果平常說話容易惹惱旁人,或是當朋友訴苦時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時,可以多看看這個IG,學習如何回應,既不會潑朋友冷水,又能維繫雙方感情喔~
- 點點心理學 @bitsofpsychology.zh
活潑有趣的插畫是點點心理學的特色,平易近人的用語搭配可愛的手寫字和趣味插畫,好閱讀沒負擔!
- 發瘋心理師 @psycho.counseling
算是偏長文型的心理知識IG,清爽的版面搭配醒目的標題,以生活的例子做為引子,為大眾科普憂鬱、焦慮等情緒困擾議題。
- 木的Mood @moodradio_
是圖文畫家也是心理諮商師,從擬人化的動物互動中點出人們的日常困擾,再加以解說,是個超級療癒會讓人融化的IG。
- 草木談心 @gw_heart
草木談心的主要內容是在POCAST,分享很多心理師工作的日常,我自己在聆聽的過程中,漸漸破除過去會過度神化諮商師的迷思,真真正正的理解到每個人看事情的視角都不相同,大概只有「沒有所謂的絕對」,這件事情是「絕對」的(好饒口)。
- 臨床心理師加加 @cpsycasualdoodling
臨床心理師加加會跟著時事,用淺顯易懂的圖文介紹專有名詞。
- 心裡的小心理 @murmurco
柔柔的圖卡,搭配柔柔的文字,看著就很舒服的IG !
#聊療吧:用淺顯易懂的生活例子,讓人直觀帶入並深入閱讀
#心理師說人話: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解釋術語,讓你能更理解心理師在說什麼喔!
- 健心運動心理 @psyxsport
臨床心理師團隊經營的IG,有別於我對臨床心理師在醫院做衡鑑跟治療的印象,健心運動心理主攻運動治療(可參考走路/談話治療(walk / talk therapy),會分享相關文獻、新聞、書籍,亦有滿多科普專有名詞的文章。
- 小鬱亂入 @depressy.trouble
以漫畫故事的方式科普憂鬱症,也有介紹焦慮、恐慌等相關症狀,近期比較印象深刻的是,故事主人翁從醫院精神科轉至小診所看診,也算是衛教大家,我們也許會擁有不甚舒服的治療經驗,但這可能只是雙方的頻率不合,可以在自我評估後換位醫師或心理師,不需要特意壓抑自己或貶低自我。
另外補充4個自己很喜歡,但不確定是否為心理師經營的IG:另外補充4個自己很喜歡,但不確定是否為心理師經營的IG:
1.奶奶心理學 (暱稱粉絲們為牛奶糖,覺得身為粉絲的我都覺得自己可愛起來了)
最後再推2個,偏向大眾心理類別的IG:
2.工程師の下班一小時 很療癒的IG,雖然名稱是工程師,但是文字卻很溫暖平實,帶給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