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名稱:致命遊戲、心理遊戲(中國、香港譯名)
觀影時間: 110/09
觀影次數:第一次
劇情簡介:主角是事業有成的經理人,過著日複一日與數字為伍的生活,討厭沒有意義的社交,對前妻的關心反應冷漠,唯一令他掛懷在心的是自由在外的弟弟。在48歲生日,弟弟送他一張遊戲邀請卡作為禮物,請他務必要打電話給 CRS,主角當下應允,但未放在心上,直到有天恰巧(?)經過CRS自此為精采的遊戲揭開序幕。
<以下心得含大量劇透,請斟酌>
致命遊戲不愧是經典名片,劇情的起伏與鋪陳掌握得很好,開頭透過一連串黑白相片呈現主角的過去,在與管家、秘書的互動中,看得出主角與人的距離是相當遠,而且趨近冷漠,面對他人的生日祝福也開心不起來。
而清楚主角心理創傷的前妻來電關心,主角也是敷衍以對,父親的死亡對於主角來說是個魔咒,父親是什麼樣的人?當時父親為什麼會自殺?自己會不會也像父親一樣自殺?縈繞在主角心頭未曾獲得解答。
雖說對社交不感興趣,但生日當天,主角還是赴了一場午宴,原來午宴邀請人是主角弟弟,而弟弟在這個時候就已經跟主角玩了場文字遊戲。
主角看到弟弟時表情相當微妙,坦白說一開始還以為這個角色是主角的孩子,主角的問話方式像是個不善言語表達的父親,關心弟弟的近況,面對弟弟的遊戲邀約,反應顯得有些不知所措,想拒絕卻又只能收下,並敷衍答應會打電話。
一次的意外(?)主角經過了CRS,因此直接到公司了解狀況,在公司主管半哄半騙的情況下,做完了一系列的測驗。
但未得到解答的主角對這個遊戲始終抱持的疑惑,當俱樂部的會員跟主角說這是個會讓人想再重玩一次的遊戲,又勾起了主角對遊戲的興趣,因此當主角接到電話通知說自己不符合遊戲資格時,主角很驚慌地撥打電話弟弟,告知弟弟他送的禮物出了狀況,他沒有辦法將遊戲排進行程裡。
但好玩的事,遊戲也從這通電話,正式揭開序幕。
一具重現父親自殺畫面的木偶、一把鑰匙、打不開的公事包、與女服務生困在電梯接二連三的事情,讓主角神經緊繃,所有的事件都慢慢超出他能控制的範圍,每次當主角試圖奪回掌控權,事情卻會有出乎意料地發展。
在一場與精神崩潰的弟弟追逐中,弟弟吼出了「你可以不要像父親一樣管我」,而主角的回應則是「我不行!」「我不行!」「我有選擇嗎?」
最終主角在失去一切的情況下在墨西哥醒來,求助美國大使館卻獲得冷回應,只能拉下臉面走進速食店,詢問有沒有人願意讓他搭順風車。
千辛萬苦回到即將被拍賣的豪宅,他到書櫃找到一本書之後便轉往向前妻求助,並向前妻道歉,過去的控制欲讓兩人的關係降至冰點,而與此同時,主角同時也發現了當時為他做測驗的人,居然是個演員!
在大樓裡,過去所有意外事件中的演員出現在他面前,他走過對這群演員,來到女服務生的面前,在警衛突襲的意外插曲中,主角狹持女服務生到頂樓,主角要女服務生聯繫公司上層出來面對,女服務生從一開始拒絕到後來發現主角拿的是真槍後,開始慌忙解釋一切都只是遊戲,所有人都在門後準備替他慶生,同時一面用對講機告訴門後的人,主角有槍,是真槍,要大家離門遠一些。
在門開啟的一霎那,主角開槍射中了拿著香檳為自己慶生的弟弟,主角在萬念俱灰的情況下從高樓一躍而下,就像他父親那樣。
劇情高潮迭起非常精彩,很多細節真的需要大家親自看電影感受,身為考生我試著整理劇中出現的心理議題。
探討心理議題:
- 童年創傷:主角年幼時目睹父親跳樓死亡。逃避談論父親的死亡、擔心自己會像父親一樣,彷彿於48歲自殺是家族宿命,管弟弟像管小孩一樣認為自己有責任代替父親扶養弟弟(推測 PTSD)
- 心理研究與測驗:透過性向測驗、體能測驗、圖卡人格測驗來預測分析主角的行為。(左腦發達的文字控)
- 治療方式:主角彷彿置身大型的實驗劇場,遊戲一開始是調皮的惡作劇,讓主角不得不做出有別於以往的行為,比如:商務談判中留下餘地未當場拿出合約書、追上失業的女服務生,然後隨著劇情的推進,讓主角逐步審視內心,去思考自己與周遭人物的關係。
相關資料補充:
*PTSD:創傷壓力症候群縮寫,於1980年出現於精神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中,亦被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正式認定為一種精神疾病。
DSM-5診斷指標參考:
A.暴露於真正的或具威脅性的死亡、重傷或性暴力,以下列一種或更多的形式出現:
- 直接經歷此創傷事件。
- 親身目擊此事件發生於他人身上。
- 從親人或好友身上知道創傷事件過程;一旦親友實際或威脅死亡,此事件需為暴力或意外。
- 反覆或極度地暴露在嫌惡的創傷事件後處理。
B.侵擾的創傷經驗症狀,以下五項有一項即符合:
- 自然、強迫且侵擾痛苦的創傷經驗回憶。
- 不斷出現惱人的夢,夢的內容/情緒與創傷經驗有關。
- 出現解離反應,讓人彷彿創傷事件重演。
- 當暴露在象徵或類似創傷事件的內在/外在情境中,感受到強烈或延長的心理痛苦。
- 對於暴露在象徵或類似創傷事件的內在/外在情境中,會有明顯的生理反應。
C.持續逃避創傷事件相關刺激,顯示出下列一項以上的逃避行為:
- 避免或努力逃避與創傷事件相關的痛苦記憶、思想或感覺。
- 避免或努力逃避足以引發創傷事件相關的痛苦記憶、思想或感覺的外在提醒物。
D.和創傷事件相關的認知上及情緒上的負面改變,始於或惡化於創傷事件之後,顯示出下列兩項以上特徵:
- 無法記得創傷事件的一個重要情節。
- 持續且過強的對自我、他人或對世界之負面信念或期待。
- 對創傷事件的起因和結果,有持續扭曲的認知,導致自責/責備他人。
- 持續負面情緒,如懼怕、驚恐、憤怒、罪惡感或羞恥。
- 對參與重要活動的興趣或參與明顯降低。
- 感覺到與他人疏離疏遠。
- 持續無法經歷正向情緒。
E.顯著改變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警醒及反應性且在創傷事件後開始惡化,以下特徵有兩項以上:
- 易怒行為和無預兆發怒(在很少或沒有誘因下),典型出現對人或物品的口語或肢體攻擊行為。
- 不顧後果或自殘行為。
- 過度警覺。
- 過度驚嚇反應。
- 專注力問題。
- 睡眠困擾。
F.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
G.此困擾引起臨床上顯著苦惱或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的領域受損。
H.此困擾非導因於某物質的生理效應或另一身體病況所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