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體驗】在樹上的世界 X 攀樹趣

【戶外體驗】在樹上的世界 X 攀樹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樹的視角,樹下有庇蔭,樹上有微風感受細支輕輕擺動如果躺在吊床上還可以小午睡一下

從樹的視角,樹下有庇蔭,樹上有微風感受細支輕輕擺動如果躺在吊床上還可以小午睡一下

在疫情爆發前去參加了攀樹體驗,會知道攀樹這項運動,是因為看了鴨子的書《樹上看見的世界》,在書中描述了攀爬各種不同樹的歷程,以及攀樹師的日常工作、攀樹的裝備介紹,讀完後深深感受到攀樹師與樹木微妙的關係,就算是攀同一種樹,但每棵樹背後的故事都是獨一無二呢!

在認識攀樹之前,一般人對於樹的距離,大多都是在樹下觀看,不管是校園中的樹、公園裡的樹、或是人行道旁的樹,這些樹看似離我們很近,但在城市中大家鮮少會駐足停留,更別說攀上樹,也許會惹來一身麻煩,但對於攀樹師來說,在上樹之前必須先觀評估察樹的狀態,還有周圍的環境安全,做好觀察評估之後才開始進行攀登。而攀樹師帶體驗攀樹,只是工作其中一塊,其他工作像是:協助樹木或植物調查、修剪樹木、採集種子及植物。也許有人可能會問:採種在樹下採集就好了啊!但是台灣有些特殊樹種,因為風流把下層的花粉吹到上層授粉,毬果會集中在樹冠最上層,而風吹動又把種子吹向遠方,所以在樹下採集的數量反而不多,這樣的樹種採集就必須透過攀樹師的技術。

以前曾經在《日本學問大》這個節目,看過介紹攀樹師修剪樹枝的技術,不但是一項需要高度專業的技術,也需要過人的體力,而台灣常在颱風來臨前,路樹修剪常常是一部吊車配幾位人員,快速的就把路樹修剪完畢,因為比請聘請專業人員省時省人力,但這樣的快速不僅犧牲樹的健康,也凸顯了人對自然的矛盾關係。

而攀樹趣工作室也期許透過攀樹的推廣,學員回去後能從身邊的樹開始認識,慢慢讓大眾重視人與樹木的關係,才能提升整體社會對環境意識,也希望有一天社會能更重視攀樹師的專業技術。

攀樹師介紹裝備

攀樹師介紹裝備

這次帶領我們體驗的是攀樹師-許荏涵(嫩嫩),老師不但是國內第一位女攀樹師,而經驗豐富的她也拿下許多攀樹競賽的獎項。跟著攀樹師到樹上看看樹的視界,在攀樹之前,先觀察樹的狀態,確定環境安全,然後投擲豆袋,拉上樹木保護器與繩索,測試樹幹承重。 *樹木保護器防止繩索摩擦樹幹

攀樹師介紹吊帶的操作方式

攀樹師介紹吊帶的操作方式

嫩嫩老師說:放手你會擁有全世界 ! 想信生命之繩、信任自己、信任這棵樹,然後接著你可以試試在樹上倒立XD

raw-image

準備攀樹囉!第一次上樹馬上就體會到老師說的暈樹,就像暈船暈車一樣,中間休息時趕快吃一顆暈車藥,下午的暈樹狀況果然改善許多。

raw-image

從樹上往下看的視角,是說小孩攀樹怎麼麼快... 老人我還是慢慢來比較快(汗顏

raw-image

課程在桃園的五犬山莊,教室很可愛,藏身在山中。

森林教室

森林教室

raw-image
是不是有點熟悉,國小的教室木椅,大家圍繞在樹下聽課~

是不是有點熟悉,國小的教室木椅,大家圍繞在樹下聽課~

鴨子跟我們介紹台灣油杉樹的毬果,可以生長超過30公尺,讓我想起之前看過《撞到月亮的樹》是Tree-Project澳洲團隊,紀錄70公尺高的台灣杉姐妹的等身影像攝影紀錄過程,其實我們很常走入山中,到山頂可以感受山的壯闊,在山中樹木圍繞,卻很難實際去感受人與樹的比例,也是看過這個影像紀錄後才驚呼原來人在樹上就像微縮模型的小人般渺小。

杉樹的毬果,像花朵綻放的外型

杉樹的毬果,像花朵綻放的外型

這次讓我認識原來攀樹是這樣有趣的活動,也對攀樹師的工作有更深的認識,期許有一天,也許只是在公園中很自然的遇見攀樹師在維護樹木,也希望更多人能重視樹與我們生活環境的關係。

樹上看見的世界 / 作者: 鴨子 翁恒斌 / 出版社:麥浩斯

樹上看見的世界 / 作者: 鴨子 翁恒斌 / 出版社:麥浩斯

想攀樹可以找 FB : 攀樹趣

#感謝這些大樹#樹上看見的世界#攀樹趣#五犬山莊

avatar-img
山山來遲的沙龍
1會員
4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山山來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1的最後一個連續假期,原訂想走的巒安堂“不”上西巒大山,在湊不到合適夥伴與高額接駁費下只好作罷,思考著改變計劃,但不想塞在無言的車陣之中,又或是人山人海的高山景點,這時候反向思考,那些鄰近生活圈的郊區步道也許是好選擇。
        降級後的假日大家都如何安排呢?中部連下了幾日午後雨,趁著好天氣的清早,與爸爸回老家魚池的金龍山步道走走,雖然回老家總是會經過金龍山步道入口,但從未爬過這座山,每次回老家總是來匆匆去匆匆,反而錯過好好探訪附近的景點的機會。
前陣子去參加了《初級野外急救WFA》的課程,針對一般從事輕度野外活動者的野外急救課,《WFA野外急救課程》這套課程也為不同型態的野外活動的人員設計對應的課,只要有從事戶外活動的朋友,都非常推薦去學習野外急救的能力,不管對自己或是同行的朋友都是多一項專業知識,也在重要時刻能發揮最大的幫助喔!
2021的最後一個連續假期,原訂想走的巒安堂“不”上西巒大山,在湊不到合適夥伴與高額接駁費下只好作罷,思考著改變計劃,但不想塞在無言的車陣之中,又或是人山人海的高山景點,這時候反向思考,那些鄰近生活圈的郊區步道也許是好選擇。
        降級後的假日大家都如何安排呢?中部連下了幾日午後雨,趁著好天氣的清早,與爸爸回老家魚池的金龍山步道走走,雖然回老家總是會經過金龍山步道入口,但從未爬過這座山,每次回老家總是來匆匆去匆匆,反而錯過好好探訪附近的景點的機會。
前陣子去參加了《初級野外急救WFA》的課程,針對一般從事輕度野外活動者的野外急救課,《WFA野外急救課程》這套課程也為不同型態的野外活動的人員設計對應的課,只要有從事戶外活動的朋友,都非常推薦去學習野外急救的能力,不管對自己或是同行的朋友都是多一項專業知識,也在重要時刻能發揮最大的幫助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