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海鷗級飛彈快艇

2021/08/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早在1975年,台灣海軍就打算利用手頭既有的雄蜂甲型反艦飛彈(1984年改稱為雄風一型),裝備於小型快艇,挾其成本低廉的優勢大量建造,構成台灣近海防禦的重要力量。在1975年,台灣海軍正式成立海鷗計畫室,第一階段是利用海軍手頭上現有排水量40噸的復仇(PT-1)與雪恥(PT-2)兩艘日本製魚雷艇(在1957年服役)做為平台,加裝雄蜂甲型反艦飛彈進行測試;為此,中科院成立一個臨時編組進行相關研發工作,並由先前擔任雄蜂飛彈導引系統組負責人的韓光渭博士來主持領導團隊。一開始,中科院內部便有人質疑,將反艦飛彈裝在50噸級的小型快艇上根本不可行。為了驗證此種小型快艇能否有效運用反艦飛彈,中科院團隊首先以利用PT-1進行若干初步測試:首先,將一枚重量與真實雄蜂一型相同的假彈由快艇甲板上拋入水中,顯示對小艇平衡不會因重量突然改變而受到嚴重影響;第二項工作則是在PT-2艇上進行,點燃一枚雄蜂甲型的助推器,將飛彈射入空中,也顯示飛彈發射時的應力對平衡影響不大;而第三項測試則是在PT-1艇進行,在駕駛艙放一隻狗,當飛彈射出後,便檢查狗是否因為飛彈發射的巨大壓力而受傷,檢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狗的耳膜也沒受損。
射控部分,台灣在1975年從以色列進口少量天使反艦飛彈系統時,也一併引進了射控系統。以色列自用的天使飛彈使用仿自義大利Selenia的RTN-10射控雷達系統,而這也成為中科院仿製的藍本;不過,射控雷達部分改 則為仿製美國RCA公司的R-76(因為義大利原廠並沒有與台灣方面接觸)。在開發這套雷達射控系統期間,中科院也向日本某家公司尋求 系統整合方面的協助。因應海上航行必然的顛簸搖晃,相關飛彈偵測射控系統開發時,特別注重在風浪搖晃中保持穩定,以有效持續鎖定目標。日本廠商利用一套液壓活動平台來模擬船隻在風浪中的晃動,將射控雷達設置在平台上進行測試,隨後也在中科院測試大樓頂上設置一個相同的平台。在研發雷達期間,中科院也曾派員前往該日本公司進行觀摩實習。
尺寸(公尺)長22.8 寬5.5
吃水2排水量(ton)47
航速(節)36
續航力(海浬)700(32節)
偵測/電子戰/射控系統
GS/UPS-60X導航雷達*1
AN/SPG-21A海鷗二型射控雷達系統*1
Mk35 Mod3光學指揮儀*1
雙聯裝AV-2干擾彈發射器*2
WD-2A電子支援系統
艦載武裝
0.5吋機槍*2
單裝雄風一型反艦飛彈發射箱*2
T-75 20mm 機砲*1(1994年起加裝)
    黃思喆
    黃思喆
    喜歡跟大家分享軍事新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