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想起阿富汗--讀Steve McCurry: Afghanistan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值此阿富汗局勢緊張詭譎之際,我花了些時間,搬出《Afghanistan》攝影集複習。三年前,幸運地與這攝影集的作者Steve McCurry相遇於敦南誠品書店的一場簽書座談,當年他來台北辦個展,帶來了他攝影生涯數十年出入險境所拍得的震撼人心之作--阿富汗,是他打從70年代末起持續關注與反覆踏訪逾40年的國度。

Steve McCurry從1979年末蘇聯—阿富汗戰爭開打之際進入、從黑白拍到彩色,用鏡頭記錄這長達九年(蘇聯原以為三個月就能打完)的戰火,如何耗損、撕裂、凌遲、改變著這個國家。

許多張70年代末-80年代的照片裡,有槍。槍扛在民兵的肩上、攤在寸草不生的荒蕪地表、擱在簡陋民居裡的桌邊、扔在仿佛仍能嗅到煙火殘味的廢墟… 有離鏡頭很貼近的各種眼神--迷茫、哀怨、驚懼、惆悵、漠然。更有一種隔著布、你只能猜想的“看不見”--那些從頭到腳包裹的密不透風的女人身影。

身穿「布卡」(burka)傳統罩袍的阿富汗女子,沒有五官、沒有輪廓、沒有曲線,舉凡任何可供人辨識的、有關於她的一切,通通被「布卡」徹頭徹尾地掩蓋。這幅肖像在攝影集書封底的背面,與書封面露臉直視鏡頭、掌控老式相機的男子,形成耐人尋味的對比。

身穿「布卡」(burka)傳統罩袍的阿富汗女子,沒有五官、沒有輪廓、沒有曲線,舉凡任何可供人辨識的、有關於她的一切,通通被「布卡」徹頭徹尾地掩蓋。這幅肖像在攝影集書封底的背面,與書封面露臉直視鏡頭、掌控老式相機的男子,形成耐人尋味的對比。

80年代後直至21世紀的阿富汗照片,皆是識別度極高的McCurry彩色,自然光線下顯影的濃彩、直視鏡頭的阿富汗少女的那雙綠眼珠,成功扣緊世人的心弦、也成為攝影師生涯最為人所惦記與欣賞的代表作。

讓Steve McCurry的攝影更加聞名的肖像--刊在1984年國家地理雜誌封面的《阿富汗少女》,在此之後過了許多年,2002年,Steve McCurry與這名「女孩」Sharbat Gula於巴基斯坦久別重逢,並再度為她掌鏡、留下紀錄與對照。(圖片來源:Google)

讓Steve McCurry的攝影更加聞名的肖像--刊在1984年國家地理雜誌封面的《阿富汗少女》,在此之後過了許多年,2002年,Steve McCurry與這名「女孩」Sharbat Gula於巴基斯坦久別重逢,並再度為她掌鏡、留下紀錄與對照。(圖片來源:Google)

攝影集翻到最後的那一張照片,幾個人背對鏡頭、坐地、向陽。多少年過去了,太陽如常在此落下又升起、戰亂紛擾(居然)也是。攤開阿富汗的歷史與現勢一讀,這是個幾近永無寧日、千瘡百孔的國度,近3/4的人是文盲、國民平均壽命就是我現在的歲數。有能力的人早都跑光了,走不掉的人在這裡戰鬥或被佔據、或研究逃走保命的方法、抑或等著被殺。

raw-image

闔上攝影集,好沉。當初使勁扛了回來、如今再不忍睹也要不時用力將它翻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iane Yang的沙龍
100會員
149內容數
把親自走過、看過的藝文展覽收集起來。 把每一個展場上的感動與震撼記錄下來。
Diane Y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3/20
《伊尼舍林的女妖》是隱喻極深、手法極美的電影,悲劇色彩濃厚的黑色寓言。奧斯卡入圍多項卻全部槓龜,但我個人非常喜歡。不好懂、但看完後韻綿長,至少此片意在言外的敘事,意外解開我個人被絕交經歷之耿耿於懷。久久不知如何下筆寫觀影感想,如今終成篇章--這過程的漫長,一如世上存在於人際與國際間的巨大謎語...
Thumbnail
2023/03/20
《伊尼舍林的女妖》是隱喻極深、手法極美的電影,悲劇色彩濃厚的黑色寓言。奧斯卡入圍多項卻全部槓龜,但我個人非常喜歡。不好懂、但看完後韻綿長,至少此片意在言外的敘事,意外解開我個人被絕交經歷之耿耿於懷。久久不知如何下筆寫觀影感想,如今終成篇章--這過程的漫長,一如世上存在於人際與國際間的巨大謎語...
Thumbnail
2023/02/23
選擇重啟自己的人生、力求彌補上一世的各種疏漏或缺憾、修正並把握過往有意或無意的錯誤及錯過,試圖力挽狂瀾「重新做個好人」讓人生步上正軌、免於英年莫名枉死的悲運... 但! 重新來過的種種「努力」、真能如所願、有所「收穫」、活得「更好」嗎.....
Thumbnail
2023/02/23
選擇重啟自己的人生、力求彌補上一世的各種疏漏或缺憾、修正並把握過往有意或無意的錯誤及錯過,試圖力挽狂瀾「重新做個好人」讓人生步上正軌、免於英年莫名枉死的悲運... 但! 重新來過的種種「努力」、真能如所願、有所「收穫」、活得「更好」嗎.....
Thumbnail
2022/12/16
"Gaga"是這部電影的「英文」片名,這個詞彙,是泰雅族語的「規則」之意。大抵是指一些族裡代代相傳的老原則,亦所謂年輕後代逐漸丟失忘卻或不屑一顧的老規矩。究竟,知曉、遵守、質疑或背棄了"Gaga",我們、到底會變怎樣呢? 我的理解是: 當我們的心變得糾結、疲累、迷茫時,首先,必須要試著回到初心、像是
Thumbnail
2022/12/16
"Gaga"是這部電影的「英文」片名,這個詞彙,是泰雅族語的「規則」之意。大抵是指一些族裡代代相傳的老原則,亦所謂年輕後代逐漸丟失忘卻或不屑一顧的老規矩。究竟,知曉、遵守、質疑或背棄了"Gaga",我們、到底會變怎樣呢? 我的理解是: 當我們的心變得糾結、疲累、迷茫時,首先,必須要試著回到初心、像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過去在新聞上提到塔利班時,都是他們不受控地破壞或屠殺等報導,當時心中只為那些受害者不捨,並讓身處台灣的我無法想像怎麼有如此恐怖又不自由地方。而七月因緣讀到兩本塔利班與女性有關的故事,讓我對塔利班政權下的人權迫害又有更多的認識,尤其是女性。 我只能說只要塔利班政權還存在的一天,不論是阿富汗或是巴基斯
Thumbnail
過去在新聞上提到塔利班時,都是他們不受控地破壞或屠殺等報導,當時心中只為那些受害者不捨,並讓身處台灣的我無法想像怎麼有如此恐怖又不自由地方。而七月因緣讀到兩本塔利班與女性有關的故事,讓我對塔利班政權下的人權迫害又有更多的認識,尤其是女性。 我只能說只要塔利班政權還存在的一天,不論是阿富汗或是巴基斯
Thumbnail
Steve McCurry 1950年生於美國賓州費城的郊區。於大學修讀電影專業,畢業後於當地報社擔任攝影記者。1978年,他首次到印度訪問,正式展開其無數次的探訪之旅。在職業生涯中,也創造了許多經典作品。用自身獨特視角,引領觀眾觀看世界。
Thumbnail
Steve McCurry 1950年生於美國賓州費城的郊區。於大學修讀電影專業,畢業後於當地報社擔任攝影記者。1978年,他首次到印度訪問,正式展開其無數次的探訪之旅。在職業生涯中,也創造了許多經典作品。用自身獨特視角,引領觀眾觀看世界。
Thumbnail
在我看來,法蘭西斯・艾利斯的作品也是一本本成人繪本,在絢爛的色彩和玩耍間,幾行簡單的文字敘述,「圖為主、文為輔」的形式和繪本一樣,畫面和想法都很簡要,卻能直擊內心。 藝術家像是一位說書人,他不掩藏、不粉飾,可他也不下評語、不自視甚高。從而使得整個展覽顯得誠摯且迷人。
Thumbnail
在我看來,法蘭西斯・艾利斯的作品也是一本本成人繪本,在絢爛的色彩和玩耍間,幾行簡單的文字敘述,「圖為主、文為輔」的形式和繪本一樣,畫面和想法都很簡要,卻能直擊內心。 藝術家像是一位說書人,他不掩藏、不粉飾,可他也不下評語、不自視甚高。從而使得整個展覽顯得誠摯且迷人。
Thumbnail
看這個展的時候,心情的確不是輕盈的。攝影記者們,用一個鏡頭的距離,將歷史珍貴的故事帶到眼前。 作品的主題多數是關於戰爭、飢荒、天災、人禍、難民….。從138幀攝影作品回顧過去,我們究竟由歷史學習到了甚麼呢?是從野蠻走向了文明,還是又從文明走向了野蠻?🙄️ 上面的照片,大概是所有展出作品中,最觸動我
Thumbnail
看這個展的時候,心情的確不是輕盈的。攝影記者們,用一個鏡頭的距離,將歷史珍貴的故事帶到眼前。 作品的主題多數是關於戰爭、飢荒、天災、人禍、難民….。從138幀攝影作品回顧過去,我們究竟由歷史學習到了甚麼呢?是從野蠻走向了文明,還是又從文明走向了野蠻?🙄️ 上面的照片,大概是所有展出作品中,最觸動我
Thumbnail
從1942年回溯,會場展出每年的代表性得獎作品。明明該是道時光迴廊,我看見更多的卻是跨時代的普同,人們眼裡的情緒,鏡頭下的事件,近百年竟如一日。
Thumbnail
從1942年回溯,會場展出每年的代表性得獎作品。明明該是道時光迴廊,我看見更多的卻是跨時代的普同,人們眼裡的情緒,鏡頭下的事件,近百年竟如一日。
Thumbnail
「我腦海中一直想著那幅畫面,一個孩子奔向路盡頭的一棵孤零零的樹,那條路通往一處貧瘠的小山坡」看阿巴斯的電影,不但是一種身歷其境,更召喚出靈魂裡的回憶與影像互相共鳴,用借來的兩隻眼睛,超越民族與文化的界線,被他訴說的故事感動。
Thumbnail
「我腦海中一直想著那幅畫面,一個孩子奔向路盡頭的一棵孤零零的樹,那條路通往一處貧瘠的小山坡」看阿巴斯的電影,不但是一種身歷其境,更召喚出靈魂裡的回憶與影像互相共鳴,用借來的兩隻眼睛,超越民族與文化的界線,被他訴說的故事感動。
Thumbnail
本片概述了阿富汗何以從一個沒有戰亂的國家演變至此的歷史,讓我對阿富汗的過去有較粗淺的認識,但我認為片中的兩個主軸:由西方報導的歷史影片,及六位喀布爾菁英階級的女性,對阿富汗生活自述(其中一位曾是平民,後來被西班牙家庭收養,成為人權運動家),並未完全反映阿富汗的樣貌,我認為該片以西方視角看待阿富汗,也
Thumbnail
本片概述了阿富汗何以從一個沒有戰亂的國家演變至此的歷史,讓我對阿富汗的過去有較粗淺的認識,但我認為片中的兩個主軸:由西方報導的歷史影片,及六位喀布爾菁英階級的女性,對阿富汗生活自述(其中一位曾是平民,後來被西班牙家庭收養,成為人權運動家),並未完全反映阿富汗的樣貌,我認為該片以西方視角看待阿富汗,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