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不膩 Touches of Games — — 法蘭西斯‧艾利斯個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關渡美術館

raw-image

法蘭西斯・艾利斯展出了四件錄像作品,都圍繞著「孩童、遊戲」的主題,以天真地嬉戲的孩童,襯托出戰火連綿區域的灰敗、絕望和又逢生的期許。

raw-image

第一件作品《捲帶 — — 放帶》(2011)是在阿富汗喀布爾(Kabul)拍攝的。藝術家看過阿富汗兒童的街頭遊戲:以棍子滾動車輪框,對其產生興趣,從而催生了這件作品。藝術家將電影膠卷交給孩子們,整部錄像紀錄了孩子們在喀布爾古城的大街小巷轉著電影膠卷。

阿富汗在混亂且暴力的政權轉移下,早已被西方世界視為戰亂的象徵,更以此醜化穆斯林形象。這部影片攝於2011年,那時的阿富汗尚未再度落入塔利班手中,一切欣欣向榮。過去的阿富汗也有過輝煌時期,可後來在獨裁政權施暴下,迅速化為烏有。

2011年那時的榮景也揮發得急速。美軍撤離阿富汗後,喀布爾又成了媒體中熟知的模樣。女性被打壓,人權喪失,暴政橫行。可這些難道就是阿富汗的全貌嗎?藝術家不這樣認為。

法蘭西斯・艾利斯以孩童的遊戲,指出當地的生活並非西方主流報導得那樣毫無生氣,並且被追加許多莫須有的悲劇故事。

儘管現階段的阿富汗已與作品拍攝時大相徑庭,可核心主旨仍然不變:在龐雜的「真相」之下,潛藏著阿富汗人民的血與淚。絕非三言兩語和幾個標籤就能道盡的。

看著膠卷一段段地延展在喀布爾,儘管知道它已無法再感光,卻仍錯覺它已經記錄下了最原初的城市樣貌。那些孩子們嘻鬧的嗓音,以及上揚的嘴角,都忠實地被刻畫下。

raw-image

《兒童遊戲#2:打水漂》(2007)這件作品中,於摩洛哥境內拍攝,一名男孩不停地朝著水面打水漂,他技術純熟,不停地往前、近乎機械式地投擲石塊。

身旁的男孩會給他石頭,而一拿到手後,負責投擲的那位想都沒想、看也不看,徑直將各色大小、形狀不一的石塊丟入滾滾潮水中。

他並不在意手上拿著的是什麼,他只知道自己必須扔、也不能停下。

乍看只是純粹的遊戲行為,可看著看著竟令人不寒而慄。這似乎是一個渺小的戰場,指揮官(男孩)不在乎手上的士兵(石頭)從何而來、背負了怎樣的故事、經歷了什麼磨礪,他只知道他們必須前進。浪一波一波地湧上,而向前彈出的石塊,再也沒了聲息。

raw-image

對應到同一個展間內、斜對角的另一件作品是《遇河之前莫過橋》(2008)。兩組孩子排成一列,分別從西班牙和摩洛哥出發,試圖穿越直布羅陀海峽,渴望在地平線的另一端遇見對方。

原先藝術家打算在這個狹窄的海域兩端搭橋,可顧忌法律的約束,於是改以兩列孩童手持拖鞋船的方式前進。

這個計畫看似不切實際又阻礙萬千,可當一陣一陣的浪花襲來,拍攝者和孩童隨時都要淹沒在這陣浪潮中時,他們又奮而站起。

影片介紹中提到這個海峽「將非洲大陸和歐洲隔開」,這樣的措辭是否帶有藝術家打抱不平的隱喻?明明只是7.7公里之遙,兩國人民卻有截然不同的命運。當孩子們以肉身搭建起跨越國境和大陸的「橋」時,他們是否也稍稍弭平了這種差異呢?

同一個展間內,一組錄像頑強地對抗浪花,另一組卻不斷地任由命運的潮水將石塊帶離,呈現了海水的兩面性:侵略和包容。也呈現出戰爭之下孩童的兩面性:背負著艱苦的命運,卻也能在玩鬧間露出燦爛的笑靨。

raw-image

最後一個展間的作品是《寂靜阿尼城》(2015),攝於土耳其與亞美尼亞的邊境。儘管標題上寫著「寂靜」,可整部影片充斥著模擬鳥叫的笛聲。若闔上雙眼,則會錯覺置身於茂密叢林之中,遨遊四方。

可睜開眼後,黑白錄像呈現的現實令人膽寒:只不過是數個小孩躲在廢墟與亂草間,四處走動,吹奏著樂器。一隻鳥都沒有被呼喚過來。

少年少女們以音樂為戰亂粉粉的城市製造生機,彷彿長年戰亂中的靈魂,也能因此安息,也像是一場生者為亡者舉辦之盛宴,「靈魂都將回到這座城市」。作品最後,青少年們在廢墟上趴下,無聲地,一隻鳥兒飛來 — — 儘管是虛構出的幻影,可或許某一天,這裡會有真正的鳥兒停駐。

曾有人說這座城是耶路撒冷、伊斯坦堡,可貪婪的士兵掠奪了一切。越是美麗、越是豐饒,越容易破滅。作品以繪本式的口吻和配圖,說著這件作品的故事。完美契合了「玩」的概念。

繪本種類中有一是「成人繪本」,在我看來,法蘭西斯・艾利斯的作品也是一本本成人繪本,在絢爛的色彩和玩耍間,幾行簡單的文字敘述,「圖為主、文為輔」的形式和繪本一樣,畫面和想法都很簡要,卻能直擊內心。

藝術家像是一位說書人,毫不掩飾地將真實的美好與惡劣全部娓娓道來。他不掩藏、不粉飾,可他也不下評語、不自視甚高。從而使得整個展覽顯得誠摯且迷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藝術評論
21會員
64內容數
Taipei, Taiwan/Bachelor of Art Theory and Curation/Master of Art History
藝術評論的其他內容
2025/03/28
2024年8月,陳琛(1997-)「斷臂 The Severed Arm」於福利社展出,主要以桌面電影(desktop film)形式呈現。所謂桌面電影是於媒體和技術進步之下誕生的一種電影形式,以主角第一人稱進行,電影中的事件都發生在主角的電腦螢幕上,不具有明顯剪輯或轉場,有仿紀錄片之效。
Thumbnail
2025/03/28
2024年8月,陳琛(1997-)「斷臂 The Severed Arm」於福利社展出,主要以桌面電影(desktop film)形式呈現。所謂桌面電影是於媒體和技術進步之下誕生的一種電影形式,以主角第一人稱進行,電影中的事件都發生在主角的電腦螢幕上,不具有明顯剪輯或轉場,有仿紀錄片之效。
Thumbnail
2025/01/28
「返思」和「轉化」兩個展間與展覽主題有效地產生對話,跨越千禧年至今,拍攝媒材由底片轉變為日新月異的數位技術。但「顯影」和「追逐」兩區像是為來臺灣觀光的外國遊客準備的介紹,令人不禁質疑策展人對「神」的認知究竟有多狹隘。
Thumbnail
2025/01/28
「返思」和「轉化」兩個展間與展覽主題有效地產生對話,跨越千禧年至今,拍攝媒材由底片轉變為日新月異的數位技術。但「顯影」和「追逐」兩區像是為來臺灣觀光的外國遊客準備的介紹,令人不禁質疑策展人對「神」的認知究竟有多狹隘。
Thumbnail
2025/01/22
《四月望雨》由現場作品、報紙刊物、開幕表演、講座等構成,以不同形式切入對「四月望雨」四首歌的理解。現場作品中,先是塑造出下雨的虛無風景;接著,延伸到位於巴黎的印尼餐館,指出現代社會中意義的缺席;最後,探討形象與實際人物之間的斷裂。
Thumbnail
2025/01/22
《四月望雨》由現場作品、報紙刊物、開幕表演、講座等構成,以不同形式切入對「四月望雨」四首歌的理解。現場作品中,先是塑造出下雨的虛無風景;接著,延伸到位於巴黎的印尼餐館,指出現代社會中意義的缺席;最後,探討形象與實際人物之間的斷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名10歲男孩在戰亂中不斷遭遇的惡夢與求生歷程,面對戰爭的無情與災難,活像一顆彈珠在戰場奔走,逃亡生死存亡之間。
Thumbnail
一名10歲男孩在戰亂中不斷遭遇的惡夢與求生歷程,面對戰爭的無情與災難,活像一顆彈珠在戰場奔走,逃亡生死存亡之間。
Thumbnail
在我看來,法蘭西斯・艾利斯的作品也是一本本成人繪本,在絢爛的色彩和玩耍間,幾行簡單的文字敘述,「圖為主、文為輔」的形式和繪本一樣,畫面和想法都很簡要,卻能直擊內心。 藝術家像是一位說書人,他不掩藏、不粉飾,可他也不下評語、不自視甚高。從而使得整個展覽顯得誠摯且迷人。
Thumbnail
在我看來,法蘭西斯・艾利斯的作品也是一本本成人繪本,在絢爛的色彩和玩耍間,幾行簡單的文字敘述,「圖為主、文為輔」的形式和繪本一樣,畫面和想法都很簡要,卻能直擊內心。 藝術家像是一位說書人,他不掩藏、不粉飾,可他也不下評語、不自視甚高。從而使得整個展覽顯得誠摯且迷人。
Thumbnail
如果我開一個雜貨店,詩歌也將會是我的零錢。
Thumbnail
如果我開一個雜貨店,詩歌也將會是我的零錢。
Thumbnail
《風帶著我來》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 從這部片當年在台灣上映以來,我在大銀幕看過了三次,但一直沒法真的進入其中,直到這第四次,我才感覺找到了新的眼光來理解這部片。或許這也代表了這部片就親近觀眾和影評而言,並不真的那麼成功。 就我看來,《風帶著我來》就像是「科克三部
Thumbnail
《風帶著我來》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 從這部片當年在台灣上映以來,我在大銀幕看過了三次,但一直沒法真的進入其中,直到這第四次,我才感覺找到了新的眼光來理解這部片。或許這也代表了這部片就親近觀眾和影評而言,並不真的那麼成功。 就我看來,《風帶著我來》就像是「科克三部
Thumbnail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是伊朗最具代表性的導演,也是當代最重要的導演,今年是他逝世的六周年,本文綜合討論了他五部代表作《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長流》、《橄欖樹下的情人》、《櫻桃的滋味》、《風帶著我來》中,阿巴斯詩意的影像鏡頭下,生死追尋的醒悟。
Thumbnail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是伊朗最具代表性的導演,也是當代最重要的導演,今年是他逝世的六周年,本文綜合討論了他五部代表作《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長流》、《橄欖樹下的情人》、《櫻桃的滋味》、《風帶著我來》中,阿巴斯詩意的影像鏡頭下,生死追尋的醒悟。
Thumbnail
動盪之下 漂流的盡頭? Stepan主人用心經營的專頁,分享美好而和諧的日常,從發貓咪萌照、迷因梗圖,一夕之間貼文暫停更新,如同有多少人的生活因為戰爭而停擺無暇顧及生存以外的事,接著開始分享戰爭過後的斷垣殘壁照,每一則都觸目驚心,在世界的某些地方存在著另一個世界。 終於說出口的經歷
Thumbnail
動盪之下 漂流的盡頭? Stepan主人用心經營的專頁,分享美好而和諧的日常,從發貓咪萌照、迷因梗圖,一夕之間貼文暫停更新,如同有多少人的生活因為戰爭而停擺無暇顧及生存以外的事,接著開始分享戰爭過後的斷垣殘壁照,每一則都觸目驚心,在世界的某些地方存在著另一個世界。 終於說出口的經歷
Thumbnail
「我腦海中一直想著那幅畫面,一個孩子奔向路盡頭的一棵孤零零的樹,那條路通往一處貧瘠的小山坡」看阿巴斯的電影,不但是一種身歷其境,更召喚出靈魂裡的回憶與影像互相共鳴,用借來的兩隻眼睛,超越民族與文化的界線,被他訴說的故事感動。
Thumbnail
「我腦海中一直想著那幅畫面,一個孩子奔向路盡頭的一棵孤零零的樹,那條路通往一處貧瘠的小山坡」看阿巴斯的電影,不但是一種身歷其境,更召喚出靈魂裡的回憶與影像互相共鳴,用借來的兩隻眼睛,超越民族與文化的界線,被他訴說的故事感動。
Thumbnail
《漂浪人生》霎時成為冷戰時期鬥爭下的產物,致使阿富汗國內分裂的一大主因,即是美蘇於背後暗地操盤。阿敏作為「真聲」口述,以及動畫「虛影」呈現,讓此段浮於檯面底下的歷史重現,令人看清致使阿敏一家四散分離、家破人亡的原因,即是國際政治角力的共業。
Thumbnail
《漂浪人生》霎時成為冷戰時期鬥爭下的產物,致使阿富汗國內分裂的一大主因,即是美蘇於背後暗地操盤。阿敏作為「真聲」口述,以及動畫「虛影」呈現,讓此段浮於檯面底下的歷史重現,令人看清致使阿敏一家四散分離、家破人亡的原因,即是國際政治角力的共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