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伊朗三部曲:一枚科克的稜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腦海中一直想著那幅畫面,一個孩子奔向路盡頭的一棵孤零零的樹,那條路通往一處貧瘠的小山坡」

raw-image

這是「何處是我朋友的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阿巴斯的靈感從這張畫面衍生而來。他是伊朗重要的導演、攝影家以及詩人,多才多藝的他曾說:「我沒有特別的人生規劃,我偶然進入電影的世界,然後人們開始稱呼我為導演。我拍了很多照片,把他們收進相簿。多年之後拿出來示人, 那時人們開始叫我攝影師。幾年前在日本時,有人要求我在訪客簿上簽名,我寫下一首詩並開玩笑使主人相信這是松尾芭蕉之作。當我告訴他們其實是我寫的時候,他們建議我出本詩集。」

這樣的話語聽來覺得狂妄,但並非毫無根據。在另外的場合阿巴斯也曾說「我可以不拍電影,但我沒有一天不拍照。….要努力,非常努力的工作,對於達不到目標、面對沈重的信心危機的焦慮與恐懼,驅使我做了很多事。進步是來自一種失敗感。」

為了紀念大師的八十歲冥誕,法國MK2公司將阿巴斯的作品進行數位修復,近日在台灣上映。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打頭陣,這部片在伊朗西北部的科克村拍攝,劇情非常簡單,只是一個小孩子錯拿了同學的作業簿,想盡辦法要拿到隔壁村莊歸還的故事。但拍攝手法絕對不俗,而且意味深長。這部老少咸宜的佳片反應了伊朗鄉村文化、風土還有教育的世代差異。一段夜間老人帶著小孩穿梭小巷的光影變化與構圖,是全片最優美的段落。老人以緩慢的步伐顛跛下樓梯,時光彷彿停滯,眼光落下在這古老的鄉村中,那白漆的磚牆、泥塗的門檻、端正對稱的木窗花影子,鏡頭如手心撫摸著這村裡所有古舊的事物。愛惜與流連,如穿梭在小路間的驢子與孩童,這個一小時半的影片竟也像預知未來的紀錄片般,留下了科克與波士提最美的一段時光。

raw-image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當時拍攝的迷人村落現在都已不存,誰也沒想到三年後的一場天災—規模七級的曼吉爾—魯德巴大地震,竟把整個村落與周遭全數摧毀。阿巴斯在地震後擔心影片中的主角是否安全而驅車前往科克,之後拍下了「生生長流」,伊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影片。

電影劇情即是「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導演帶著兒子開車前往科克一路上的見聞,災難後的伊朗人民並未消沈萎靡,倖存後每一天的生活仍在持續,無論是努力重建或是向故人道別,新季節生出的花朵總是會如期開放,阿巴斯讓我們看到了災難後的芽苞,而那小小的綠芽,是從人的肉體與精神展現。

raw-image

「生生長流」長時間拍攝車子的運鏡反映出阿巴斯的風格,影片開場是收費站員的手不停來回與收音機的背景音,車子一台一台地通過。觀眾從畫面中得到豐富的訊息:大地震了,公路壅塞中,許多車子都急欲通過這裡,救護車聲音從沒斷過,災情似乎相當嚴重。阿巴斯只用一個靜止的鏡頭就完成了這一切。

在車內拍攝時他多半使用與雙眼平視的視角,也甚少轉換為主觀鏡頭,常常用背景音讓故事延伸出來。他總是盡量刪減電影中不必要的東西。就如米開朗基羅說「雕像已經在石塊中,我做的只是去除不必要的一切。」

阿巴斯解釋「我們不需要每次都望向窗外,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只要可以,我會用反應鏡頭或音效將注意力引出畫面之外,彷彿我在觀眾的心裡創作了另一部電影。」

「你能使多少東西可見而不實際展示他們?我希望將隱藏的訊息藏匿其中,通過觀眾的思考使感覺和思緒流淌。當一個人熱切地觀看時,波斯語裡面我們說:他有兩隻眼睛而又多借了兩隻。那兩隻借來的眼睛正是我想使之成真的東西,他們使我們得以超越影像本身,看見正在發生的事。」

看阿巴斯的電影,不但是一種身歷其境,更召喚出靈魂裡的回憶與影像互相共鳴,用借來的兩隻眼睛,超越民族與文化的界線,被他訴說的故事感動。

raw-image

「生生長流」的主角是「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的導演,阿巴斯找了伊朗的經濟學家飾演自己。而三部曲中最後一部「橄欖樹下的情人」主角是「生生長流」中飾演新婚夫婦的胡笙與塔荷莉。這三部電影皆是在科克拍攝,在同一地點展現不同的現實,讓三部曲像稜鏡般折射出多重層次的伊朗風貌。

我們以為「生生長流」裡的夫婦在地震後新婚燕好,「橄欖樹下的情人」卻告訴觀眾這對參與演出的男女其實分屬不同社會階層。飾演先生的是泥土匠胡笙,他戀慕優雅有學識的塔荷莉,在拍攝期間一有機會就苦苦糾纏,塔荷莉一直未給他答覆。片尾塔荷莉與胡笙經過「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的孤樹山坡,翻過高點,另一端原來是成片的橄欖樹林。這段胡笙追逐塔荷莉的長鏡頭,悠遠、詩意,永久在影史留名。

raw-image

虛虛實實的三部曲,尤其「橄欖樹下的情人」彰顯了阿巴斯的思想:「電影未必要表現表面的真實。真實是可以被強調的。每個電影人都有自己對於現實的詮釋,這讓每個電影人都成了騙子,但這些謊言,是用來表達深刻的人性真實。」胡笙與塔荷莉可以是美滿的夫妻,也可以是苦澀的單戀或階級的鴻溝。這關乎觀眾如何去自行解讀他們,我喜愛阿巴斯真誠的鏡頭,他將所有問題的決定權交給我們,他僅僅製作了風、山谷以及人們,以最恰當的姿態。

「一個故事在我們遇見它之前開始,並在我們離開他很久之後才結束」

這句阿巴斯說過的話,或是大師電影的最佳闡釋。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三部電影同時間看(短時間內接續看)會非常非常的驚奇~很感謝這次有機會重溫如此經典的好片!
avatar-img
薄荷糖的沙龍
92會員
39內容數
仰望夜空,有許多的星,每一顆星都是一個故事。 身為普通而認真的讀者/觀眾,請讓我寫封情書給這些繁星,收藏著仰慕,送上天際。
薄荷糖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9
在攝影的領域,瀧本幹也的作品始終帶有一種詩意的抽離感,他的影像不僅承載故事,還為角色與觀眾之間築起一道無聲卻強烈的情感橋樑。在是枝裕和執導的《宛若阿修羅》中,他再次展現了這種特質,透過極具象徵性的場景調度與光影運用,使這部家庭倫理劇,進入更具隱喻層次的視覺語境。
Thumbnail
2025/03/29
在攝影的領域,瀧本幹也的作品始終帶有一種詩意的抽離感,他的影像不僅承載故事,還為角色與觀眾之間築起一道無聲卻強烈的情感橋樑。在是枝裕和執導的《宛若阿修羅》中,他再次展現了這種特質,透過極具象徵性的場景調度與光影運用,使這部家庭倫理劇,進入更具隱喻層次的視覺語境。
Thumbnail
2024/08/04
公路電影總是耐人尋味,人生中後悔與欲遺忘之事,皆可藉其遠離與逃避;它也掀起人的壓抑與改變的慾望,透過出走看不到終點的旅行,似乎就能走向不一樣的人生。
Thumbnail
2024/08/04
公路電影總是耐人尋味,人生中後悔與欲遺忘之事,皆可藉其遠離與逃避;它也掀起人的壓抑與改變的慾望,透過出走看不到終點的旅行,似乎就能走向不一樣的人生。
Thumbnail
2024/08/04
鬼才漫畫家藤本タツキ在三年前發表的網路短篇《驀然回首》,僅僅143頁,卻在當時刮起一陣巨大的旋風;這部半自傳的作品,以他對創作的努力、孤獨、嫉妒為靈感,以及2019年京都動畫縱火案的背景,去反思與療癒創作的瓶頸,並紀念縱火案當時逝世的動畫工作者。
Thumbnail
2024/08/04
鬼才漫畫家藤本タツキ在三年前發表的網路短篇《驀然回首》,僅僅143頁,卻在當時刮起一陣巨大的旋風;這部半自傳的作品,以他對創作的努力、孤獨、嫉妒為靈感,以及2019年京都動畫縱火案的背景,去反思與療癒創作的瓶頸,並紀念縱火案當時逝世的動畫工作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这部电影《天堂孤影》是阿基考里斯马基工人三部曲中的一部,他擅长以冷冽克制的手法来描述无产阶级的人们生活状态,在他们的世界里平淡、困难成为了生活的最大部分,而社会的冷漠也远远超出了他们对生活的期待。但不论怎么样,阿基的电影总是给人一种朦胧的希望。 电影中,一名垃圾工的老同事计划拉他入
Thumbnail
这部电影《天堂孤影》是阿基考里斯马基工人三部曲中的一部,他擅长以冷冽克制的手法来描述无产阶级的人们生活状态,在他们的世界里平淡、困难成为了生活的最大部分,而社会的冷漠也远远超出了他们对生活的期待。但不论怎么样,阿基的电影总是给人一种朦胧的希望。 电影中,一名垃圾工的老同事计划拉他入
Thumbnail
潘納希近年的兩部作品《三張面孔》(2018)、《這裡沒有熊》(2022)和他過去的多部作品一樣,將視角聚焦於伊朗女性的處境,試圖揭示強權、鬆動傳統,作品巧妙地將虛實揉捏,串接起每一部作品,同時也直指橫亙在他創作、生命裡的命題:沈默會殺死一頭羔羊。
Thumbnail
潘納希近年的兩部作品《三張面孔》(2018)、《這裡沒有熊》(2022)和他過去的多部作品一樣,將視角聚焦於伊朗女性的處境,試圖揭示強權、鬆動傳統,作品巧妙地將虛實揉捏,串接起每一部作品,同時也直指橫亙在他創作、生命裡的命題:沈默會殺死一頭羔羊。
Thumbnail
在我看來,法蘭西斯・艾利斯的作品也是一本本成人繪本,在絢爛的色彩和玩耍間,幾行簡單的文字敘述,「圖為主、文為輔」的形式和繪本一樣,畫面和想法都很簡要,卻能直擊內心。 藝術家像是一位說書人,他不掩藏、不粉飾,可他也不下評語、不自視甚高。從而使得整個展覽顯得誠摯且迷人。
Thumbnail
在我看來,法蘭西斯・艾利斯的作品也是一本本成人繪本,在絢爛的色彩和玩耍間,幾行簡單的文字敘述,「圖為主、文為輔」的形式和繪本一樣,畫面和想法都很簡要,卻能直擊內心。 藝術家像是一位說書人,他不掩藏、不粉飾,可他也不下評語、不自視甚高。從而使得整個展覽顯得誠摯且迷人。
Thumbnail
如果我開一個雜貨店,詩歌也將會是我的零錢。
Thumbnail
如果我開一個雜貨店,詩歌也將會是我的零錢。
Thumbnail
《風帶著我來》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 從這部片當年在台灣上映以來,我在大銀幕看過了三次,但一直沒法真的進入其中,直到這第四次,我才感覺找到了新的眼光來理解這部片。或許這也代表了這部片就親近觀眾和影評而言,並不真的那麼成功。 就我看來,《風帶著我來》就像是「科克三部
Thumbnail
《風帶著我來》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 從這部片當年在台灣上映以來,我在大銀幕看過了三次,但一直沒法真的進入其中,直到這第四次,我才感覺找到了新的眼光來理解這部片。或許這也代表了這部片就親近觀眾和影評而言,並不真的那麼成功。 就我看來,《風帶著我來》就像是「科克三部
Thumbnail
《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 (1997) 相隔二十多年重看,記下自己的感受以及和影友討論後的心得。
Thumbnail
《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 (1997) 相隔二十多年重看,記下自己的感受以及和影友討論後的心得。
Thumbnail
安哲羅普洛斯作為最具民族主義標誌的作者,從早期作品《流浪藝人》至晚期《哭泣草原》便不斷在處理民族個體之於宏大歷史洪流之下的脆弱宿命和某種犧牲精神下的自我放逐,但安哲電影中另一吸引人的是他以近似於旁觀者的方式,將沉重的歷史古希臘史詩,深化為他電影中的隱喻與敘事。而他在1995年拍攝的《尤里西斯的凝視》
Thumbnail
安哲羅普洛斯作為最具民族主義標誌的作者,從早期作品《流浪藝人》至晚期《哭泣草原》便不斷在處理民族個體之於宏大歷史洪流之下的脆弱宿命和某種犧牲精神下的自我放逐,但安哲電影中另一吸引人的是他以近似於旁觀者的方式,將沉重的歷史古希臘史詩,深化為他電影中的隱喻與敘事。而他在1995年拍攝的《尤里西斯的凝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