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剝奪感 - 資源的分配心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資源如食物、財產...等達到一定的數量,藉由一定的管理機關依照機制進行人為介入的分配後,此時就難免會出現分配的公平性問題。這可以是數學題,但更可能是經濟學或政治學的大型考題。因此前陣子在疫苗的議題上,也常常可以聽到「相對剝奪感」這個詞彙的出現。
西方社會在探究社會運動及革命發生的原因時,「相對剝奪感」是重要理論之一。簡而言之,「相對剝奪感」就是一個人會依自身家世條件、教育程度、知識能力,及努力程度等等,對自己工作所得及社會地位訂出期望值。如果實際情況接近、相符或高於期望值,他會滿意現狀;但若實際情況低於期望值,人們往往會認為原本自己應該擁有的被剝奪了,因而產生挫折、憤懣等負面情緒。由於這種剝奪感是比較而來,稱為「相對剝奪感」。
這個詞彙被用在疫苗上,最主要背景要素就是「有限的疫苗數量,要分配給遠遠不足的需求民眾」。也就是有關當局無論是因為什麼原因,最終讓其能分配給社會大眾的疫苗數量遠遠不足,於是便產生了「誰應該先打?誰應該後打?」此類的難題。
完全不同於 COVID-19 剛剛爆發時,大家同心一命,自發性的發起「我OK你先領」民間運動,也就是把當時相對寶貴的防疫物資 - 口罩優先讓第一線面對未知病毒的醫護人員與海關邊防工作者可以先使用,大家集體發揮勤儉精神,印象中當時還有許多民間方法指導如何使用電鍋來延長口罩的使用壽命。
彼時的團結共同對抗疫情的氛圍,對照此時還真是天差地遠。
與許多已經面臨過疫苗分配的先行者所處理過的指導原則不同,台灣透過一份長長的分類列表把優先施打人群分成了九類,後來隨著「滾動式」應對後細化之後,成了十類。民眾一開始急忙找著屬於自己的分類,才發現原來根本一般人都被排除在外。而前期稀少的疫苗更是無法覆蓋表中所有各類優先施打者的類別,僅能依照順序施打下來。
於是多數人一開始先緊張的解決自己家裡長輩的排隊登記,但僧這麼多,粥就這麼少,很快的媒體也沒有更多話題可以談之後,就開始回過頭來仔細挖掘到底哪些人被歸屬在表中,尤其第2類人員彷彿成了眾矢之的,不斷被質疑必要性。
此時算是集體的第一次「相對剝奪感」的開始。
隨著緩慢但總是有進度的疫苗開始被分配後,輔以疫情當時的緊張也紓緩下來,此時大家又開始關注個新一輪以及不同廠牌的疫苗何時進來,而開學日的到來又讓家長們不禁緊張擔心在校園生活的孩子們,必須在沒有疫苗保護的情況下近距離的群體生活。好不容易透過民間力量爭取到的一批新疫苗準備進來後,突然在分配此批疫苗的標準上,又出現奇異的青少年優先施打的規則。
此時一群或許剛剛進入社會的青年人,以及進社會不久但已經逐步成為社會中流砥柱的族群則是傻眼。眼睜睜看著好不容易排著隊快輪到自己了,結果又被插隊的這種第二次「相對剝奪感」又再次被提起。
負責此事宜的團隊,絕對有其專業背景,但不免被懷疑是否會被非專業的例如政治力介入影響最終決策,讓一個疫苗施打的行政規則不斷變化與產生爭議。團隊非常辛苦的把一波又一波的疫情給解決了,但這場賽事還在持續著,最擔心的不正是努力了大半場的優秀表現結果在最後卻荒腔走板的把到手的勝利給送了出去?儘管很能理解,在此議題上還是經常看不懂一些決策的產生背後的道理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6會員
81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erom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就是這些瑣碎又點滴的小細節一個又一個的抉擇,在不斷決定的過程中,慢慢的就形塑出一個人在社會上的人格特質。這些事情無法一時半會就傳授給新入場者,別忘了文初所提到的,人跟人之間,還是要靠語言慢慢拉近彼此的意念呀......
我們當然需要正常的文化精神活動,更期待回到正常的生活。但究竟這場活動是因為全體參與者的克制與自我管理讓活動並未成為疫情傳播問題,還是最終成為恐怖的傳播平台,只能等待時間給我們答案了。
身為公眾人物肩膀上那種無形的壓力,許多人最終選擇遠離前線,就是不希望自己太多事情都要赤裸裸的被公審。相對的也更顯那些能優遊自在在鎂光燈前經營好自己「人物設定」的名人們真是天生吃這一行飯的不二人選呀。
儘管回到住處耗了許多時間在路上交通,卻異常的沒有不耐煩感受。可以珍惜與有緣者相互相處與交流的時光,實在太難得了。
正因為這樣對比的反差感受,才覺得更應該珍惜著眼前的一些幸福與平安,相較於戰亂造成的流離失所甚至死傷,有時候一些意識型態上的紛爭,真的很沒有意義。一整日為這個衝突情緒擊中心裡某個角落,鬱鬱悶悶。
今年已經快過完2/3了,現場演出在逐步恢復過程中依然遭遇許多反撲的疫情干擾。許多有關當局苦於此,非常艱難且無法明快的做出一些好的應對策略。(或許也沒有所謂「好」的策略,畢竟這是個完全未知的狀態......)
就是這些瑣碎又點滴的小細節一個又一個的抉擇,在不斷決定的過程中,慢慢的就形塑出一個人在社會上的人格特質。這些事情無法一時半會就傳授給新入場者,別忘了文初所提到的,人跟人之間,還是要靠語言慢慢拉近彼此的意念呀......
我們當然需要正常的文化精神活動,更期待回到正常的生活。但究竟這場活動是因為全體參與者的克制與自我管理讓活動並未成為疫情傳播問題,還是最終成為恐怖的傳播平台,只能等待時間給我們答案了。
身為公眾人物肩膀上那種無形的壓力,許多人最終選擇遠離前線,就是不希望自己太多事情都要赤裸裸的被公審。相對的也更顯那些能優遊自在在鎂光燈前經營好自己「人物設定」的名人們真是天生吃這一行飯的不二人選呀。
儘管回到住處耗了許多時間在路上交通,卻異常的沒有不耐煩感受。可以珍惜與有緣者相互相處與交流的時光,實在太難得了。
正因為這樣對比的反差感受,才覺得更應該珍惜著眼前的一些幸福與平安,相較於戰亂造成的流離失所甚至死傷,有時候一些意識型態上的紛爭,真的很沒有意義。一整日為這個衝突情緒擊中心裡某個角落,鬱鬱悶悶。
今年已經快過完2/3了,現場演出在逐步恢復過程中依然遭遇許多反撲的疫情干擾。許多有關當局苦於此,非常艱難且無法明快的做出一些好的應對策略。(或許也沒有所謂「好」的策略,畢竟這是個完全未知的狀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由於看見,不管日本、台灣、韓國,與我們相近的國家,社會都充斥著類似的問題,好像可以是個時機討論了 關於『啃老』的轉型正義? 現況 在現代,我們不斷地看到,長輩結邦拉派抱怨孩子啃老,的同時,孩子要獨立出戶必須“自己付出”龐大代價 到,開始有“繼任世代”(孩子繼承父母錢財房產變得理所當然?
Thumbnail
這個世界既競爭也合作聽起來是個合理的概念,但我相信90%的人根本過不了這種生活。 競爭的結果只有一個贏家,合作就是大家一起融洽的完成一件事。 這是99%台灣人對於競爭與合作的既定印象。
  諾齊克認為,看待分配正義時,不能只看分配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去檢視分配的過程。諾齊克認為,在籃球巨星的例子裡面,每個人都是自願的。勇士老闆自願花錢經營球隊、聘請巨星,柯瑞自願拿那樣的薪水打球,球迷也自願付門票前進場觀賽。這個過程並沒有不正義,去因為最終的結果來說它不正義是不恰當的。
Thumbnail
在《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一書中,William Poundstone 探討了許多價格決策背後的心理學原理,這些原理不僅影響經濟行為,更滲透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其中,經常被學者用來進行實驗的一個經典經濟遊戲「最後通牒賽局」,可以用來檢測人類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態,特別是對「公平」的感覺與回應,而感覺「
Thumbnail
貧富差距越大的國家造成的社會地位焦慮感就會更大 也就是"社會評價威脅" 以台灣人為例常見的就是以高學歷和財力才定義社會階級 當無法達到社會定義的成功標準,就會焦慮自己是底層階級的程度 2019年全球有憂慮人口是3.5億,2024年已經超過10億 以統計先進的國家比例數字,精神疾病比例越
相對剝奪感指的是個人或是群體的一種心理狀態,一個人意識到他得不到某種自己想要擁有的東西,而且他還覺得自己「理當」擁有那樣東西,卻被某人奪走了,相對剝奪感就產生了。
在家族繼承中,剩餘財產的分配往往是一個敏感而複雜的問題。當親屬間爭取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時,其繼承順位往往會直接影響爭議的結果。因此,深入了解這些法律依據和案例分析對於理解如何在爭取遺產中站穩腳跟至關重要。
Thumbnail
只要別把使用原本擁有的存量,用來訓練後成為增量的過程,當成剝奪。 就不會匱乏,即便是持續地被使用,也只是證明自己是正在擁有無限的過程中而已。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在職場上,同事是資源的競爭者,而長官則是資源的分配者。此外,文章還探討了人性的幾個現象及看法,如不對人性抱有太高期待、當別人對你太好時要小心等。最後邀請讀者進一步探索作者的其他文章,分享互動的方式。整髒的內容充滿了關於如何應對職場及人性的智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由於看見,不管日本、台灣、韓國,與我們相近的國家,社會都充斥著類似的問題,好像可以是個時機討論了 關於『啃老』的轉型正義? 現況 在現代,我們不斷地看到,長輩結邦拉派抱怨孩子啃老,的同時,孩子要獨立出戶必須“自己付出”龐大代價 到,開始有“繼任世代”(孩子繼承父母錢財房產變得理所當然?
Thumbnail
這個世界既競爭也合作聽起來是個合理的概念,但我相信90%的人根本過不了這種生活。 競爭的結果只有一個贏家,合作就是大家一起融洽的完成一件事。 這是99%台灣人對於競爭與合作的既定印象。
  諾齊克認為,看待分配正義時,不能只看分配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去檢視分配的過程。諾齊克認為,在籃球巨星的例子裡面,每個人都是自願的。勇士老闆自願花錢經營球隊、聘請巨星,柯瑞自願拿那樣的薪水打球,球迷也自願付門票前進場觀賽。這個過程並沒有不正義,去因為最終的結果來說它不正義是不恰當的。
Thumbnail
在《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一書中,William Poundstone 探討了許多價格決策背後的心理學原理,這些原理不僅影響經濟行為,更滲透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其中,經常被學者用來進行實驗的一個經典經濟遊戲「最後通牒賽局」,可以用來檢測人類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態,特別是對「公平」的感覺與回應,而感覺「
Thumbnail
貧富差距越大的國家造成的社會地位焦慮感就會更大 也就是"社會評價威脅" 以台灣人為例常見的就是以高學歷和財力才定義社會階級 當無法達到社會定義的成功標準,就會焦慮自己是底層階級的程度 2019年全球有憂慮人口是3.5億,2024年已經超過10億 以統計先進的國家比例數字,精神疾病比例越
相對剝奪感指的是個人或是群體的一種心理狀態,一個人意識到他得不到某種自己想要擁有的東西,而且他還覺得自己「理當」擁有那樣東西,卻被某人奪走了,相對剝奪感就產生了。
在家族繼承中,剩餘財產的分配往往是一個敏感而複雜的問題。當親屬間爭取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時,其繼承順位往往會直接影響爭議的結果。因此,深入了解這些法律依據和案例分析對於理解如何在爭取遺產中站穩腳跟至關重要。
Thumbnail
只要別把使用原本擁有的存量,用來訓練後成為增量的過程,當成剝奪。 就不會匱乏,即便是持續地被使用,也只是證明自己是正在擁有無限的過程中而已。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在職場上,同事是資源的競爭者,而長官則是資源的分配者。此外,文章還探討了人性的幾個現象及看法,如不對人性抱有太高期待、當別人對你太好時要小心等。最後邀請讀者進一步探索作者的其他文章,分享互動的方式。整髒的內容充滿了關於如何應對職場及人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