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15日塔利班入主喀布爾後,「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便成了兩岸熱議的話題。
台灣一方,以資深媒體人趙少康8月15日的臉書(Facebook)發文為例,其先是抨擊民進黨長年宣傳「中共不會打台灣」、「打了美國會來救」過度一廂情願,並指出「老共不可測、老美不可靠」,台灣要靠還是要靠自己,兩岸之間應該是「要和不要戰」,如果要戰就要好好準備,「問題是台灣做好戰爭的準備了嗎」?
趙少康最後表示,台灣如果不想成為第二個阿富汗,就要在「和」、「戰」之間想清楚,要和還是要戰?和要怎麼和?戰要如何戰?而非像現在一樣,「緊抱美國大腿就以為天下太平,混一天拖一天就以為永遠沒事」。
中國一方則以《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為代表。自喀布爾變天後,其於微博上發表多篇貼文,同樣標舉了美國的不負責任與日薄西山,例如將美國使館人員自喀布爾機場撤離的場景,形容為「這大概就叫倉皇出逃吧」,並向「台獨」喊話,「我還要提醒你們,今天喀布爾政權怎麼被美國拋棄,昨天南越西貢政權怎麼被美國拋棄,你們將來就會怎麼被美國拋棄。其實台灣已經被美國拋棄過一次了,華盛頓靠不住的」。
平心而論,阿富汗變天確實映照了美國的冷血,但要以此巨變對台灣進行心戰勸說,恐怕是緣木求魚。
政治議程決定視角
首先,兩岸的政治議程差異,導致了對「阿富汗預言」的不同期待。
在中國一方,如何於阿富汗亂局中展現「負責任的大國」風範,堪為輿論場交鋒重點,尤其有鑑於塔利班執政的不穩定性、阿富汗遍地叢生的罌粟問題與糧食危機、方興未艾的反恐挑戰等,無數風險正在阿富汗這塊「安全黑洞」上發酵,為區域混亂埋下危險引信。
中國與阿富汗如此近鄰,三大考驗自也伴隨美軍撤出而迅即湧現:一是要守住新疆的反恐成果,二是要避免衝突外溢影響中巴經濟走廊運作,三是要審慎評估基礎建設投資風險。上述種種,皆為短期之內的急迫挑戰,與之相比,台海問題尚可布局長遠,故「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雖也激起討論,卻沒能敵過其餘阿富汗議題的吞噬,畢竟如此預言聽來聳動,但在美中台三方皆未動手改變格局的情況下,注定是要雷聲大雨點小,化作陳腔濫調。
而在台灣一方,其關注焦點乃是維繫「美國挺台」的彌天大謊,因此即便有不少學者、政治人物出面示警,認為台灣應當從阿富汗變天汲取教訓,改變完全親美的對外路線,言詞懇切、字字在理,到頭來依舊難敵民進黨政府、社會主流輿論的撲打。畢竟「美國挺台」的謊言若不強自維繫,台灣社會便無法在兩岸軍經實力差異漸大、中美差距漸小的情勢下,繼續自欺欺人、大做小國寡民的幻夢,並藉此逃避正在加速到來的統一結局。
到頭來,阿富汗變天成了台灣自我催眠的媒介,美國撤軍成了「圍堵中國」、「保衛台灣」的鐵證,阿富汗政府軍的潰敗也化作「台灣要靠自己」、「不能對中國善意抱有期待」的虛假自慰。比起「阿富汗預言」在中國輿論場的浮濫無力,台灣可謂彈出了完全變調的旋律。
克里米亞早就如此
然而阿富汗並非第一個受此待遇的案例,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早已「身先士卒」。
彼時俄羅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武力奪取克里米亞,擊碎了北約與美國繼續操弄烏克蘭話題的力道。對此發展,中國輿論場不僅盛讚普京(Vladimir Putin)「敢做有氣魄」,也用美國與北約毫無作為的冷漠,嘲諷台灣「識人不清」、「執迷不悟」。「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由此成了某種「台海預言」,在各種平台大行其道。但因台海結構基本未變,且當時中美實力差距不如今日靠近,故這般預言與阿富汗變天相同,步向浮濫無力的結局,且比阿富汗更為虛弱空泛。
然而台灣一方同樣朝變調的方向演繹,由於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民意高漲,故民進黨反而緊扣此命題,炒作「提防島內中共同路人」的相關話題,全然迴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作壁上觀的無情。「克里米亞化」由此逐漸與「芬蘭化」並列,成了「紅色滲透」的另類表述,替民進黨的選戰論述添柴加火不少。
從克里米亞到阿富汗,兩岸的解讀持續分歧,中國輿論場雖屢屢歡呼,但台灣的親美傾向並未受挫,反而還有愈發「愚忠」的趨勢,這不僅是島內政治生態的擠壓結果,也是台灣主流輿論漸往台獨光譜邁進下,難以遏阻的必然。到頭來,美國在克里米亞丟了面子,在阿富汗敗得灰頭土臉,但這兩起事件,又注定會是改變台海、調動台灣回心轉意上,難堪的敗者。
原文發表於2021/9/3《多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