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的筆電已經用十年,最近運轉速度越發拖沓,原本嫌麻煩而不想更換,直到上個月辦公室電腦換新,才感覺到新舊款電腦的差距,並積極著手汰換舊筆電。
上次買筆電已是十年前,CPU等重要零件的規格已改朝換代好幾回,所以首要任務是調查當前筆電的主流規格。透過隊友介紹,我直接參考一位專門透過網路銷售組裝電腦並提供售後服務的達人「歐飛先生」的筆電規格解說專文,來建立挑選標準。我先通讀文章一遍,然後列出「文書處理用筆電」的螢幕尺寸、中央處理器規格、硬碟容量、記憶體大小四種零件的基本規格,按照這四項標準開始選購。
打開購物網站,設定記憶體大小為條件,初步搜尋出幾台,再閱讀規格說明,一一列出它們的螢幕尺寸、中央處理器規格、硬碟容量、記憶體大小規格。遇到看不懂的細節,再回頭找專文中的相關解說。原本我找的都是另外加裝記憶體和硬碟的特製版,正打算下單時猛然想起專家提醒:改裝的部分不納入原廠的保固範圍,連忙另起爐灶,很快又找出2台原裝貨,兩者的區別只在於一台配備單顆硬碟,另一台配雙碟,還有前者比後者貴1000元。遺憾的是便宜1000元的機種已經缺貨,按過去的習慣,我會繼續找雙碟的機種,以致延後換機的時間。但是這次我鐵了心,不想再忍受龜速運算的舊筆電,也要利用中秋連假整理新、舊筆電,立刻訂購單碟機種,中秋前最後上班日的下午收到新筆電。從認真作功課、列清單到下訂,只花了兩天。
以破紀錄的速度汰換筆電,讓人心情大好,沒買到雙硬碟機種的遺憾早就煙消雲散。開箱、安裝office、登錄Window10、轉存舊筆電的資料到新筆電,花費大約兩個半天。在文字處理器、影音播放程式和網頁瀏覽器之間切換如行雲流水,再也不需枯坐等候。過去糾結於選14吋螢幕好攜帶或15吋觀看舒適,這次記取15吋不配備九宮格數字鍵的教訓,很快就決定買15吋;以前會刻意尋找配備獨立顯示卡的機種,這次按專家建議省去這項條件,畢竟我不玩遊戲,想看清晰鮮豔的畫面,就去電影院看大螢幕,不必寄望於筆電的顯示卡。因為添購新硬體,我買了一套家用版office 2019,隔天新聞報導說Microsoft宣布下個月初發售office 2021,這消息也沒有讓我懊惱太久,因為我充分體驗到「早買早享受」的真諦,何況新軟體必有bug待抓,若不是IT人員,也不用操煩這些改變,思及此處則豁然開朗。
回想過去買電子產品前的「作功課」,就是到購物網站的筆電頁面,一台台點進去看型號,最後兩眼酸澀,還是沒搞清楚自己的使用需求應該搭配的規格。如果到實體店面,三兩下就被sales的三寸不爛之舌說動,放棄原本要買的機種,改買他們最願意賣給我的產品,彷彿自帶「肥羊」標籤。不論哪種選購方法,花的時間多上幾倍,思考卻未必周延,買到的就不一定是最合用的產品。原來決策的品質和所費時間的長短並沒有正相關,但與所花的時間用在思考哪些問題上有關,一旦把握住「必不可妥協的條件」和所要達成的目標為何(此處的例子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新電腦」),做決定不需要太多時間。
過去我用很多時間仍難以做決策,是因為我把時間花在「糾結」-從選擇文書機到遊戲機這樣的大方向,到需不需要加裝獨立顯示卡這樣的小細節,無所不包。糾結產生的原因,是我沒有在選擇A的同時,刪除BCDE等選項,結果屬於BCDE的細節,可能會在下訂的時候出來攪局。「完美主義」這個老症頭當然不會放過大展身手的機會,它不停嘮叨說,還有更好的選擇等著我發掘,再等等吧!結局就是我日日杵在電腦前,等待它龜速開機、登入網頁、打開程式,七竅生煙。相較之下,這次迅速入手新電腦,體會到使用新機的流暢與爽快,誰還追究「完美筆電」是圓是扁?
對於選擇障礙症末期患者來說,這次買筆電真是難得的迅速,特此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