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七天之六「家族回憶點點滴滴」︰米與麵

2021/08/01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奶奶家的午餐是麵條或水餃,晚餐是吃飯配菜。在我上幼兒園中班到小學四年級這段期間,大抵如此。
小學時在課本上讀到「南稻北麥」的敘述,很明顯和自己家裡平常的飲食兜不攏,當時應該有問過奶奶「為何我們是湖南人,卻常吃麵食?」現在已不記得奶奶怎麼回應,倒是後來從大人們的閒聊中,聽到軍眷的食品配給裡,美國麵粉是固定的角色,奶奶因此逐漸學會包水餃、做饅頭等麵食。在物資缺乏的1950-60年代,豬肉水餃與青蔥花捲皆可謂極品。塑造我們飲食習慣的力量,風土地理只是其中一環。現在我買午餐,下意識地都會選擇麵食,可見家庭影響之深刻。
在當代的營養論述中,精緻澱粉如白米、白麵已經跌落飲食金字塔,是拉高血糖的禍首,需除之而後快。若真要攝取澱粉,得選糙米、甘藷、燕麥等富含膳食纖維的原型食物。我比較過吃這兩種澱粉時的心理狀態,發現吃到某個量的時候,大腦就會下令「夠了,停止吧﹗」吃白米白麵時,則有種奇妙的愉悅感,不知不覺就繼續吃。對奶奶那一輩的人們而言,白米、白麵條連結的是美好、富裕、享受。至於我,減少吃白飯白麵的頻率沒問題,但戒除白飯,嗯,我再想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余安珀
    余安珀
    生於全球知識與時尚網絡裡的亞熱帶次級都市,曾在學院東摸西晃七年,方知自己沒有枯坐書齋的耐心。研究服裝時尚與蒐集私小說材料已逾一萬小時,不必刻意練習也能分辨白紗的款式與材質。正在懷疑自己也許是個被好學生生涯耽誤的___。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