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博物館吧選譯並加入個人觀點
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選擇建造「開放式庫房」,來作為展示收藏的一種手段,期以將未能向大眾公開的收藏品盡可能地呈現出來,讓博物館和美術館更加透明化。
不過辦理開放式庫房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無論是對博物館、美術館的典藏、教育推廣、策展及研究人員來說,都需要經過慎重的思考。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的館長Anthony Sheltonr就曾針對博物館「開放式典藏庫」
說明了一些可能面臨的挑戰(節選):
1. 博物館在處理特殊性質的藏品時,特別是原住民部落或具有敏感議題的藏品,必須適度融入社區參與,以確定哪些內容適合展示,哪些不適合。
因為開放式典藏庫就如同一個展場、是一種策展,如何安排陳列、詮釋說明藏品都對於展出的文物至關重要。
2. 開放式庫房可能會涉及一些道德或意見的挑戰,例如:將任何帶有可感知或實質上有情色內容的藏品直接開放時,可能會面對社會大眾的輿論和「阻止展出」,即使博物館和相關專業人士不認為這是一定需要考量的部分。
此外,當博物館有收藏「捐贈者」或「藝術家」的作品,也要思考他/她們看到博物館沒有以他們「希望陳列或收藏」的方式展示時的情緒和反應,博物館必須給出合理適當的答覆,避免引起進一步的誤解。
3. 博物館的典藏時常會受到公眾的質疑,「為什麼廣大的藏品不能全部被民眾近用?」。事實上,這正是博物館營運中最常被誤解的部分。
儘管這涉及了各種原因,例如:藏品具有「光敏感性」需長時間保存於暗處避免光害、防止藏品近距離遭有心人士破壞、藏品正移地進行修復作業,或不同種類的藏品須搭配不同的展示方式和設備……等而無法全面向公眾展示。
美國布魯克林博物館(Brooklyn Museum)位於魯斯美國藝術中心(The Luce Center for American Art)的局部開放式庫房,圖片來源:Artsy
但某種程度來說,「開放式典藏庫」是一種大眾對近用珍貴文化資產願望的回應,因此,博物館應盡可能在「保護藏品」和「對觀眾有所助益」兩者間取得平衡,好讓觀眾理解博物館無法全面展示庫房藏品的原因。
4. 開放式典藏庫即使展示了所有的藏品,然而,受限於諸多條件下,藏品與觀眾的參與互動仍十分有限。
除了開放式庫房仍有玻璃阻隔參觀者與藏品外,即便藏品可以取出觀看,也需要透過專業的導覽人員進行,觀眾才能理解藏品更深層的意義與價值。此外,所有的展品也需要有解說資料才能被了解與認識,這些都應考量博物館的人力、經費和研究資源等方面是否足以進行。
否則開放了所有的藏品和其名稱,卻沒有能夠與之匹配的簡介與說明內容,那博物館就僅是回到過去的「好奇心櫥窗」和「多寶閣」,依然是與博物館的教育本質和民眾生活脫鉤。
Anthony Shelton館長認為,除了上述的挑戰,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會面臨不同的問題,這些都顯示了開放式庫房不僅是單純將全部的文物「打開」就好,還必須深思到各種層面。
開放式庫房(可見式典藏空間)確實可帶來藏品透明化、提升可及性和加強民眾近用等的優點。不過,前提仍是取得合理明智的陳展平衡,才能避免好不容易開放了藏品,卻還是讓觀眾失望,或反而帶來更多爭議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