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過如何選擇與追蹤標的之後,接下來我們談論的是出場的方式,依據出場時的盈虧,分成停損(Stop Loss)與停利(Take Profit)兩種情形。
我們該依據什麼條件進行停損與停利呢?面臨虧損時應該果斷砍倉還是硬撐到轉虧為盈呢?
停損與停利的依據
首先,我先提一個很常聽到的論述,那就是依據賺賠比來評斷進出場。假設自己過去操作台灣50 ETF的勝率是五五波,則如果嚴定出場條件為獲利30%或是虧損10%,則賺賠比為3,獲利期望值為0.5*(+30%) + 0.5*(-10%) = 10%;若有六成的勝率,則獲利期望值為14%。
這個方法透過評估勝率與指定一個合理的賺賠比來做機械化交易:當停利百分比與停損百分比數值愈大,訊號愈難觸發而交易頻率愈低;當賺賠比愈大,獲利期望值對於勝率的敏感度愈大。
這樣的操作模式好嗎?我認為它最大的優點是簡單易懂、方法好複製,但過於簡單的方法自然有著不容忽視的缺點:
- 過去的勝率不能代表未來的勝率,而且可能相去甚遠。最好的例子是遇到國際政經局勢改變或是生產力循環反轉導致價格走勢改變。
- 設定愈高的賺賠比對勝率愈敏感,因此在未來期待落空的可能性愈高。
- 高賺賠比不只對勝率敏感,若停利百分比設定太高,則會因為觸發次數太少而顯得歷史回測結果不可靠;若對不同標的歷史回測其觸發時間點也都差不多,則更顯示觸發點與當時的政經事件強相關,而不適合用於機械化交易。若停損百分比設定太低,則會凸顯摩擦成本(如手續費與交易稅)造成的劣勢,在盤整格局時也容易因摩擦成本持續累積而受傷。
總結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方法僅在把賺賠比設得較低時會較可靠(例如2至3倍),但也因此它可能會讓你錯過「十壘安打」的機會。
若交易頻率很高,預期透過資金周轉率來取代長期持有,則摩擦成本的控管相當重要,例如你需要一家低手續費或有手續費折讓的券商。除此之外,交易勝率也是一個是否能打敗買進持有與定期定額這些投資方式的重點之一,就我個人的認知而言,短線交易勝率非常難拉高(例如七成以上),。
撇開機械化的進出場模式不談(例如上述方法,以及透過AI或技術指標搭配濾網來產生交易訊號等),個人傾向使用以下原則:
- 當買進的理由不存在時即評估預期落空的程度,以決定要部份減碼或是全部清倉、當下處理或是再給一個觀察的寬限期。股票價格的大幅攀升也會造就買進理由的消褪,因此除非公司加速成長或持續浮出新的利多,否則買進動機早晚被滿足,或在日後期望落空。
- 當政經局勢與景氣表現不若預期時評估預期落空的程度,以決定要部份減碼或是全部清倉、當下處理或是再給一個觀察的寬限期。
- 當在市場上發現更值得投資的標的時,評估其與既有投資組合各成分股之間的相關性,並比較獲利潛力與潛在風險差異。
- 當單一持股在部位中資金佔比過重且有分散風險需求時,進行減碼。
從上述可知,賣出的考量在於買進的動機和理由消褪或是大環境的改變,無論當時的盈虧狀態;反之,如果當初買進的動機增加了(例如公司引進有利的策略夥伴、營收表現優於預期)則會成為加碼的依據。另外,若出現更有利的投資標的時則會進行汰弱留強,這是機會成本上的考量,一樣不去考慮當下該個股的盈虧狀態。
這樣的出場方式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 需要對總經、產業、公司基本面做很多功課,以降低誤判機率。
- 對於價值和價格之間的關係需要非常敏感,並清楚認知市場價格常常為領先指標(各方面資訊被反應在價格上)。
- 對於市場風向和謠言也要敏感,風向為量能(流動性)之所在,謠言有些並非空穴來風值得勇於求證。
- 容易大賺,也容易大賠,但大賠這點往往不需要過於擔心,因為賠最多也就只是100%,但獲利可以無限大。需要注意的是對該標的未來行情的預判,若認為日後沒有翻身的可能性就必須勇於砍倉,但也要知道自己有誤判的可能,因此要有砍在谷底的心理準備。
- 為了降低大賠的可能性,只對有基本面防護的投資標的進行較大資金比例的投入,並定期檢視作為下檔保護的因子是否強化或減弱。為了增加大幅獲利的可能性,也會尋求難以被市場正確定價的標的(冷門好股、體質差的轉機股、具有話題性的潛力飆股),但淺嚐為之。
- 出場時機交由市場決定,必須放棄過度預期的獲利空間。保持謙卑。
我所採用的停損與停利方式偏向基本面的判讀,然而還有其他方法我也會用上,以下略作說明。
停損與停利的一些方法
在處理衛星持股或是做短線進出時,我會對基本面的判讀較不看重,甚至有時候也會持有我一無所知的標的而純粹用技術面和籌碼面做交易,這樣的情況下就會依據以下提到的方法來決定出場時機:
- 利用市場熱度做判斷:當新聞稿內容了無新意時出場、機構評等喊出芭樂價時出場、當日高檔爆大量時出場(或短天期均線仍上行時,於下次股價創高時出場)、量能或股價波動收斂時出場等。
- 高檔盤頭,或重跌一日後轉緩跌則出場,對於基本面佳的股票尤其如此,此多半表示散戶願意接刀但主力卻是持續倒貨。提早出場可避開日後跌破所有均線後散戶的停損賣壓。
- 預期股價發動上攻而未發動、突破失敗形成假突破等,必出場以防停損賣壓。
- 短波段的操作會以月或季為單位,定期汰弱留強。這是時間停利或停損的做法。
- 短線交易時多會採用移動停損(Trailing Stop),趨勢停止─反轉指標(Stop and Reverse; SAR,亦常被稱作拋物線指標)是很基本的參考依據。
- 董監或大股東出現持股轉讓時可能是出場訊號,需詳細判讀。
- 高投信佔比的中小型股票若出現高檔急殺,則先跑為妙,此多半為同業間的業績打殺,可能由突然的利空所觸發。
- 關卡價前(例如100或1000)多半也需要出場,即便日後股價能夠突破也常常需要先經過一番籌碼整理,而短線交易傾向避開這樣的時間耗費。
其他還有很多評斷方法,非常瑣碎,而都是從投資書籍與個人經驗中一點一點積累而來的。從以上可以看到,我一樣不去區別停損和停利,而是認為不論當下的盈虧如何該出場就出場,更不會去預設需要在賺或賠多少百分比時才採取行動。
總結
- 常聽到的依據賺賠比做機械化交易並非不可行,但須注意高賺賠比設定對勝率敏感,也不容易在未來被實現。
- 個人認為應依據買進動機是否仍存在決定是否出場,而面對逐步攀升的股價也需要更強的基本面做支撐,否則買進理由將會消褪,而資金可能轉向更有潛力的投資標的。出場條件應由市場決定,而非依據固定的百分比,也因此個人不去區分停損和停利。
- 短線交易可能依據技術面或籌碼面來決定出場條件,但一樣交由市場決定,並不參考固定的百分比。個人所注重的幾個出場依據是股價波動收斂、董監釋股、大戶競賣、時間停損、移動停損,以及透過技術面分析在市場的失望賣壓湧出前早一步出場等。
本文最新版本:2021.10.5
本文初版發布:20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