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個月前,我踏入了過去從未接觸過的新聞媒體產業並擔任財經新聞的編輯。過去的幾個月裡,不敢說對媒體業了解透測,但應該也夠資格說上略知一二吧。在這段時間裡,透過這份工作讓我學習了許多未曾接觸過的領域知識外,我也在心中悄悄地產生了些許的想法,我想透過這篇文章闡述點什麼抑或是宣洩點什麼。
"你其實沒有你想像中的聰明" 這篇文章的標題,同時也是我對自己想說的話。
在這份工作之前,我原本正卯足全力在應試各家金融企業的MA招募計畫,長達半年的面試時間裡,過了許多關卡但也吃了不少感謝函,雪上加霜的是,本土疫情突然爆發,原定的面試時間全部宣布遞延或是改採其他方式執行。整整半年的時間沒有工作,再加上MA的錄取難過之高使我對於可能沒工作的未來感到無比的恐慌,在這樣的抑鬱下,我選擇先暫停下來找份有彈性且不至於與金融完全無關的工作,一方面緩解自己的憂鬱情緒,一方面透過工作來豐富自己的財經知識。
由於我所任職的公司並不是傳統的大媒體品牌,原先主要的內容多以政治新聞為主,財經新聞是新設立的分類項目,而我至今也不明白老闆為什麼會願意聘雇毫無經驗的我來擔任第一位財經新聞編輯。在財經新聞的撰寫上,由於主管給了我非常大的發揮空間,以「不被告」為原則下任由我自行發揮;因此,我以自己過去研究報告蒐集資料時,所希望能找到的資訊作為財經新聞訊息的蒐集挑選原則。
作為受眾,我討厭財經新聞標題總是出現「這幾檔法人最愛」、「專家都看這些」、或是「XX題材正夯」之類的聳動標題,法人是誰?專家又是誰?題材怎麼來的?在沒有確認過這些訊息虛實之前,我實在不願意讓這些訊息出現在我所負責撰寫的新聞內容中。而有過個股分析的社團經驗,我知道股票市場的變化預測非常艱難,需要考量的點不僅有產業消息,還必須考慮許多可能影響的潛在因素,所以我盡可能的不提個股股價表現(除非事件影響過於重大)。
不過這樣的自我堅持,在流量上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幫助,透過後臺的數據顯示,即便我的主管滿意某幾篇財經新聞的高流量數字,但在我的心中卻非常了解,那數字並不是因為內容,不過是剛好搭上了熱門關鍵字罷了,在沒有留言反饋的機制下,我並不知道我所寫的內容究竟是好是壞。因此,我找上了許多散戶投資人使用的社交平台「股市爆料同學會」,我將自己的個人帳號名稱改為新聞網小編,並在發布新聞的同時轉載到該平台上。藉由平台的個股TAG機制,很快地我的新聞被越來越多網友檢視,雖然偶爾有因為犯錯被痛罵不專業的經驗,但同學會的網友們給予不少好評外也分享了許多更深入的產業知識令我獲益良多。
可隨著同學會平台的粉絲數提升,留言數量變多後,我漸漸地注意到,無論我重複了多少次「小編僅只做產業發展報導,股價漲幅影響因素非常多,請投資人除了新聞訊息外多考量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留言區始終都會有「所以明天會漲嗎?」、「又是出貨文」、「股價沒漲啊,一定是媒體被收買報假消息」這樣的留言出現。
在今年的九月初,我常觀看的某個財經知識網站轉載了一篇「財經媒體不會告訴你的10個秘密」,文章指控財經媒體誤導投資人並表示「不看財經媒體比較好」。這篇文章令我感到相當不滿,可當我與後來加入的財經編輯同事聊到這篇文章時,得到的回應卻是「對呀,財經新聞不都這樣嗎?」
同事是位相當專業的新聞編輯,聽到他的回應後,我不禁開始反思,或許我所謂的「堅持」,不過是我自以為聰明的行為。在今年的8月底,當沖新制正式上線後,除了台股交易量大幅萎縮外,各家財經新聞的流量也大幅減少,在財經分類下的產業新聞漸漸地淡出點閱排行榜,除了指標企業外的產業新聞不再有過去的流量表現。而我也才意識到,在媒體產業裡,流量比什麼都要來得現實。過去的我常與網路鄉民們一起痛幹媒體用來釣魚的「農場標題」,跟著大家的留言一起噴記者不讀書之類的話語,然而過去的我卻未曾想過,之所以會有大量的鄉民們留言開噴,是因為那則新聞成功吸引到了大家的目光並願意點擊觀看。
代表第四權的新聞媒體,姑且不論這個詞源來自哪裡,第四權多被認為是擔任社會大眾的「眼睛」監督政府的一種制衡。但這「眼睛」該如何生存,實際上也需要依靠社會大眾的「眼睛」才得以維持。為了能夠在自媒體越來越多的時代下生存,媒體勢必得想辦法吸引社會大眾的目光進而帶來流量收入。對於媒體產業該如何運營,我的專業能力離"能回答這問題"的距離還非常遙遠;媒體產業該是什麼樣子?相信大家心中都有個自己所期望的形式,然而這非常需要社會大眾一同參與才有可能改變。
(圖片來源edkohler@flickr,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