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關於新聞這個行業

更新於 2024/11/2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新聞作為一門生意,雖然肩負著某些企業社會責任,但骨子裡要遵循的,還是同一套金主至上的商業運作邏輯。因此,金主是誰,決定了新聞這個行業的基本樣貌。
說到新聞,絕大多數人熟悉的,是這個產業所製作出的產品,而不是這個產業本身。所以,即便很多人覺得新聞這個行業很爛,甚至有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種調侃,也多半是從新聞產品來評價這個產業,而不是從產業的本質出發。這導致許多針對新聞所做觀察或是評論,在我這個從業人員來看,總是覺得離那個癢癢的地方,還是差了這麼一點點。這也是歐吉桑決定開始這個專欄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於新聞,霧裡看花,模模糊糊的人多,真的打到痛點、批到要害的人少。

從媒體怎麼賺錢開始談起

首先,新聞媒體很爛這件事,應該是台灣這個分裂社會中,少數的共識之一。大家都知道,如果是其他產業,一家專做爛產品激怒客戶的公司,應該很難在市場競爭中存活,但為何新聞這個行業裡的公司,大家都覺得他的產品很爛,天天罵,卻很少聽到有新聞媒體關門的事情?如果讀者們想過這個問題,恭喜你跨出了進入八奇(不是八七)思考領域的第一步。因為,會追問這個問題的人,才有機會意識到,新聞這個產品,還有製作這項產品的公司,可能跟他想像中的樣子很不一樣。
一般來說,提到新聞這個行業,社會上普遍存在的預期多半是資訊的傳遞者,而且其所傳遞的資訊,應該是有一定程度真實性的。而新聞媒體的商業模式,則是藉由提供資訊從閱聽者身上賺取訂閱費用,或是將使用者的注意力轉賣給廣告主。但事實上,真實的媒體商業模式,遠比一般人知道的要更複雜。
  • 你不是媒體的「客戶」,而是媒體的「商品」
先來說訂閱。除了極少數特例之外,目前絕大多數的媒體都不是靠發行收入來支撐其營運的。就拿報紙為例,各位可能不知道,報社在小七、全家這類超商通路賣報紙,雖然消費者還是要花十塊二十塊購買,但報社本身獲利空間很接近於零。一來,超商要收通路上架費,二來報紙印刷、物流這些,也都會產生費用,把這些林林總總的開銷加起來,發行這項業務能給媒體創造的直接收益,能做到損益兩平就很厲害了;要從發行業務賺到夠多的錢來養人,更是天方夜譚。
知道這點之後,前面提出的那個問題,就有了部分解答。讀者以為自己是媒體的客戶,但事實上並不是。所以,激怒了這些不是客戶的客戶,對媒體營運來說,其實沒那麼直接的影響。
但激怒讀者還是會對媒體運作造成間接性的負面影響,因為廣告收入對媒體運作來說極為重要,故讀者即便不是媒體的客戶,仍是媒體販賣給廣告主的重要商品。有些深受左派理論影響的傳播學者,甚至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閱聽人勞動理論,認為媒體的使用者其實是在幫媒體打工,付出的是自己的時間跟注意力,換來的報酬則是內容。歐吉桑在這邊不打算深入講解這些傳播理論,有興趣的讀者自己拿閱聽人勞動理論去餵狗,應該可以查到很多資料。
所以,當一家媒體做得太過頭,引發其閱聽眾廣泛抱怨時,理論上使用者還是有機會透過抵制、拒看等行動,教媒體怎麼做人。但實際上要形成足以打擊媒體營運的大規模串聯,還是很困難的。而且,隨著媒體的業務型態更加多元化,個別使用者的串聯,將更難成為制約媒體機構行為的力量。
  • 網路蓬勃逼迫媒體營收來源更加多元化
前面講到的發行跟廣告,都還只是媒體最傳統的兩個收入來源。在網路公司興起而且日益壯大之後,除了最先被拿走的發行收入外,現在連廣告業務都得面臨網路公司的強力競爭。舉個例子,歐吉桑因為工作的關係,會在網路上瀏覽很多電子電機行業的公司的網站,這導致我在看一般新聞時,Google的廣告聯播服務,會推播一些一般人不太容易看到的廣告。像下面這個例子:
如果讀者不是電子電機領域的工程師,多少人知道右邊那個Google聯播廣告在廣告什麼呢?換句話說,原本應該下給電子電機專業媒體的廣告預算,現在也被Google分一杯羹了......
所以,在網路當道的今天,媒體為了生存,正被迫創造出更多獲利管道,並進行各種商業模式上的創新。比如說,台灣讀者很熟悉的聯合報系,他們家底下專門寫給產業跟投資者看的經濟日報,就已經辦了幾十年商展。如今,除了鎖定特定產業舉辦的商展外,聯合報系也已經將觸角延伸一般人會接觸到的動漫展等文創性質的展覽,讓整個集團的營收來源更多角化。
辦展只是媒體多角化營運的冰山一角,還有很多新的玩法,例如辦研討會、辦論壇,或是發展出智庫、顧問公司這類業務。只是,跟辦活動比相比,要進軍顧問產業的門檻相當高,能做得起來的媒體沒幾家。

商業模式創新稀釋了閱聽人的影響力

還有一些更暗黑的商業模式,歐吉桑這邊就不提了。畢竟媒體這個圈子很小,搞不好有些讀者從我的行文風格跟內文中的一些蛛絲馬跡,就能大致猜出歐吉桑在哪一類媒體工作了。
這篇寫了這麼多,其實就只想跟大家分享一件事,作為媒體使用者,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就是媒體的客戶跟衣食父母,但在當今的媒體環境下,閱聽人早已不是媒體最重要的資金貢獻者,而且對媒體經營的直接影響力,還在不斷被稀釋。在這個情況下,被閱聽人罵翻的媒體,當然是放飛自我無底限囉。
下一篇,歐吉桑要來聊聊記者這種生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常見且有爭議 在現代媒體環境中,「業配文」已經成為一種常見且有爭議的現象。簡單來說,業配文就是商家或品牌通過某種形式的付費,讓媒體或網紅撰寫相關文章,這些文章以新聞報導或專業推薦的方式呈現,旨在推廣某個產品或服務。這種文章看似是客觀評論,但實際上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受到商家或品牌的影響。這類文章的出現
    Thumbnail
    訂閱制市場基本上是在「訂閱制」這個大框架下,一層一層下去切開、不斷區分出不同的生態結構。各種迥異的生態體系,都有各自對應的消費者族群與合適的商業模式。如果膚淺地看到訂閱制,就以為每一種訂閱制模式都差不多,那當然會看不懂「為何這個人的訂閱制經營是成功的」。
    我想多數人每天都是先看蒐集報章雜誌和網路媒體資訊,閱讀和解讀這些新聞訊息之後,然後才產出盤勢觀點,甚至是操作策略,可是那不是你真正的觀點,很可能只是間接被植入,或是說是抄來的...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Thumbnail
    在這個人手一支手機,人人都可以是新聞人的時代,新聞的價值是什麼?是這部片帶給我最大的省思。 《驚爆焦點》描述波士頓郵報中的一個部門─「Spot Light」這個僅僅四人的,一個報社裡作專題報導的部門,某天在新任總編上任後,丟出一篇關於天主教性侵醜聞的專欄評論,問著當下各部門的編輯,為什麼沒
    Thumbnail
    本篇雜談就真的只是純閒聊而已😃 本身不是用自媒體創造斜槓收入的用戶,只是想整理回顧一下這些時間我對自媒體的想法,以及使用自媒體輸出的優點。
    Thumbnail
    另一個造成廣告訊息失效的原因則是因為產品的數量和種類與日俱增。 就以食品業為例。一般美國的超級市場裡展售不下一萬兩千種各個不同廠牌的產品。對消費者來說,真是再多眼也望不完。事實上,產品的爆增很可能愈演愈烈。
    政治跟商業的本質都是對價 媒體看誰錢出得多,它就替誰傳教 民調看誰錢出得多,它就替誰唱歌 從政看誰錢出得多,誰就是大客戶 政府自然要先服務大客戶的利益 政客都愛說「人民才是頭家」 但沒解釋頭是冤大頭的頭,家是冤家的家 你以為會是你做主,殊不知是冤上加冤 建商財團是傳統政治的投資人
    Thumbnail
    [經常性收入]是商業用語,翻成白話就是訂閱式收入,也就是所謂的連續性收入。 這種收入可說是最強的商業模式之一,只要客戶一進門,就可以一直收錢,每個月收費,除非他解約退出服務。舉凡電信公司,網路服務商,內容服務商,以及銀行金融機構等,都在創造連續性收入。 經常性收入占比高的公司(占營業額的比例),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常見且有爭議 在現代媒體環境中,「業配文」已經成為一種常見且有爭議的現象。簡單來說,業配文就是商家或品牌通過某種形式的付費,讓媒體或網紅撰寫相關文章,這些文章以新聞報導或專業推薦的方式呈現,旨在推廣某個產品或服務。這種文章看似是客觀評論,但實際上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受到商家或品牌的影響。這類文章的出現
    Thumbnail
    訂閱制市場基本上是在「訂閱制」這個大框架下,一層一層下去切開、不斷區分出不同的生態結構。各種迥異的生態體系,都有各自對應的消費者族群與合適的商業模式。如果膚淺地看到訂閱制,就以為每一種訂閱制模式都差不多,那當然會看不懂「為何這個人的訂閱制經營是成功的」。
    我想多數人每天都是先看蒐集報章雜誌和網路媒體資訊,閱讀和解讀這些新聞訊息之後,然後才產出盤勢觀點,甚至是操作策略,可是那不是你真正的觀點,很可能只是間接被植入,或是說是抄來的...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Thumbnail
    在這個人手一支手機,人人都可以是新聞人的時代,新聞的價值是什麼?是這部片帶給我最大的省思。 《驚爆焦點》描述波士頓郵報中的一個部門─「Spot Light」這個僅僅四人的,一個報社裡作專題報導的部門,某天在新任總編上任後,丟出一篇關於天主教性侵醜聞的專欄評論,問著當下各部門的編輯,為什麼沒
    Thumbnail
    本篇雜談就真的只是純閒聊而已😃 本身不是用自媒體創造斜槓收入的用戶,只是想整理回顧一下這些時間我對自媒體的想法,以及使用自媒體輸出的優點。
    Thumbnail
    另一個造成廣告訊息失效的原因則是因為產品的數量和種類與日俱增。 就以食品業為例。一般美國的超級市場裡展售不下一萬兩千種各個不同廠牌的產品。對消費者來說,真是再多眼也望不完。事實上,產品的爆增很可能愈演愈烈。
    政治跟商業的本質都是對價 媒體看誰錢出得多,它就替誰傳教 民調看誰錢出得多,它就替誰唱歌 從政看誰錢出得多,誰就是大客戶 政府自然要先服務大客戶的利益 政客都愛說「人民才是頭家」 但沒解釋頭是冤大頭的頭,家是冤家的家 你以為會是你做主,殊不知是冤上加冤 建商財團是傳統政治的投資人
    Thumbnail
    [經常性收入]是商業用語,翻成白話就是訂閱式收入,也就是所謂的連續性收入。 這種收入可說是最強的商業模式之一,只要客戶一進門,就可以一直收錢,每個月收費,除非他解約退出服務。舉凡電信公司,網路服務商,內容服務商,以及銀行金融機構等,都在創造連續性收入。 經常性收入占比高的公司(占營業額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