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關於新聞這個行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新聞作為一門生意,雖然肩負著某些企業社會責任,但骨子裡要遵循的,還是同一套金主至上的商業運作邏輯。因此,金主是誰,決定了新聞這個行業的基本樣貌。

新聞作為一門生意,雖然肩負著某些企業社會責任,但骨子裡要遵循的,還是同一套金主至上的商業運作邏輯。因此,金主是誰,決定了新聞這個行業的基本樣貌。

說到新聞,絕大多數人熟悉的,是這個產業所製作出的產品,而不是這個產業本身。所以,即便很多人覺得新聞這個行業很爛,甚至有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種調侃,也多半是從新聞產品來評價這個產業,而不是從產業的本質出發。這導致許多針對新聞所做觀察或是評論,在我這個從業人員來看,總是覺得離那個癢癢的地方,還是差了這麼一點點。這也是歐吉桑決定開始這個專欄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於新聞,霧裡看花,模模糊糊的人多,真的打到痛點、批到要害的人少。

從媒體怎麼賺錢開始談起

首先,新聞媒體很爛這件事,應該是台灣這個分裂社會中,少數的共識之一。大家都知道,如果是其他產業,一家專做爛產品激怒客戶的公司,應該很難在市場競爭中存活,但為何新聞這個行業裡的公司,大家都覺得他的產品很爛,天天罵,卻很少聽到有新聞媒體關門的事情?如果讀者們想過這個問題,恭喜你跨出了進入八奇(不是八七)思考領域的第一步。因為,會追問這個問題的人,才有機會意識到,新聞這個產品,還有製作這項產品的公司,可能跟他想像中的樣子很不一樣。

一般來說,提到新聞這個行業,社會上普遍存在的預期多半是資訊的傳遞者,而且其所傳遞的資訊,應該是有一定程度真實性的。而新聞媒體的商業模式,則是藉由提供資訊從閱聽者身上賺取訂閱費用,或是將使用者的注意力轉賣給廣告主。但事實上,真實的媒體商業模式,遠比一般人知道的要更複雜。

  • 你不是媒體的「客戶」,而是媒體的「商品」

先來說訂閱。除了極少數特例之外,目前絕大多數的媒體都不是靠發行收入來支撐其營運的。就拿報紙為例,各位可能不知道,報社在小七、全家這類超商通路賣報紙,雖然消費者還是要花十塊二十塊購買,但報社本身獲利空間很接近於零。一來,超商要收通路上架費,二來報紙印刷、物流這些,也都會產生費用,把這些林林總總的開銷加起來,發行這項業務能給媒體創造的直接收益,能做到損益兩平就很厲害了;要從發行業務賺到夠多的錢來養人,更是天方夜譚。

知道這點之後,前面提出的那個問題,就有了部分解答。讀者以為自己是媒體的客戶,但事實上並不是。所以,激怒了這些不是客戶的客戶,對媒體營運來說,其實沒那麼直接的影響。

但激怒讀者還是會對媒體運作造成間接性的負面影響,因為廣告收入對媒體運作來說極為重要,故讀者即便不是媒體的客戶,仍是媒體販賣給廣告主的重要商品。有些深受左派理論影響的傳播學者,甚至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閱聽人勞動理論,認為媒體的使用者其實是在幫媒體打工,付出的是自己的時間跟注意力,換來的報酬則是內容。歐吉桑在這邊不打算深入講解這些傳播理論,有興趣的讀者自己拿閱聽人勞動理論去餵狗,應該可以查到很多資料。

所以,當一家媒體做得太過頭,引發其閱聽眾廣泛抱怨時,理論上使用者還是有機會透過抵制、拒看等行動,教媒體怎麼做人。但實際上要形成足以打擊媒體營運的大規模串聯,還是很困難的。而且,隨著媒體的業務型態更加多元化,個別使用者的串聯,將更難成為制約媒體機構行為的力量。

  • 網路蓬勃逼迫媒體營收來源更加多元化

前面講到的發行跟廣告,都還只是媒體最傳統的兩個收入來源。在網路公司興起而且日益壯大之後,除了最先被拿走的發行收入外,現在連廣告業務都得面臨網路公司的強力競爭。舉個例子,歐吉桑因為工作的關係,會在網路上瀏覽很多電子電機行業的公司的網站,這導致我在看一般新聞時,Google的廣告聯播服務,會推播一些一般人不太容易看到的廣告。像下面這個例子:

如果讀者不是電子電機領域的工程師,多少人知道右邊那個Google聯播廣告在廣告什麼呢?換句話說,原本應該下給電子電機專業媒體的廣告預算,現在也被Google分一杯羹了......

如果讀者不是電子電機領域的工程師,多少人知道右邊那個Google聯播廣告在廣告什麼呢?換句話說,原本應該下給電子電機專業媒體的廣告預算,現在也被Google分一杯羹了......

所以,在網路當道的今天,媒體為了生存,正被迫創造出更多獲利管道,並進行各種商業模式上的創新。比如說,台灣讀者很熟悉的聯合報系,他們家底下專門寫給產業跟投資者看的經濟日報,就已經辦了幾十年商展。如今,除了鎖定特定產業舉辦的商展外,聯合報系也已經將觸角延伸一般人會接觸到的動漫展等文創性質的展覽,讓整個集團的營收來源更多角化。

辦展只是媒體多角化營運的冰山一角,還有很多新的玩法,例如辦研討會、辦論壇,或是發展出智庫、顧問公司這類業務。只是,跟辦活動比相比,要進軍顧問產業的門檻相當高,能做得起來的媒體沒幾家。

商業模式創新稀釋了閱聽人的影響力

還有一些更暗黑的商業模式,歐吉桑這邊就不提了。畢竟媒體這個圈子很小,搞不好有些讀者從我的行文風格跟內文中的一些蛛絲馬跡,就能大致猜出歐吉桑在哪一類媒體工作了。

這篇寫了這麼多,其實就只想跟大家分享一件事,作為媒體使用者,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就是媒體的客戶跟衣食父母,但在當今的媒體環境下,閱聽人早已不是媒體最重要的資金貢獻者,而且對媒體經營的直接影響力,還在不斷被稀釋。在這個情況下,被閱聽人罵翻的媒體,當然是放飛自我無底限囉。

下一篇,歐吉桑要來聊聊記者這種生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窮查理-avatar-img
2021/12/03
哦,對了...其實也可以這麼說:「你要嘛不是媒體的客戶,就是媒體的商品。或是兩者。」但我想我們都知道彼此的意思。 如果讀者願意成為媒體的客戶,他們就不會成為商品。例子很多,只是...新聞好像比較難。知識型的比較容易,當然...入門知識型的更容易,即使是錯誤的知識,也很容易賺到錢。你可以觀察,許多不盡然正確的股市知識,都可以賣到不錯的價錢...^^"
窮查理-avatar-img
2021/12/03
如果是需要具媒體中立性的顧問公司,例如公關公司,綜合性媒體會比較難切入,因為其它媒體不會支援。但若媒體屬性非常明確,或分眾化(但非小眾),例如體育、青少年次文化、娛樂...等等,要切入顧問行業是可行的,例子很多。從公關、整合行銷、線上廣告、多媒體影片製作,都是可行的哦~
歐吉桑看新聞-avatar-img
發文者
2021/12/03
顧問這個詞其實很籠統, 一項工作只要專業到一定程度, 就有可能會有顧問服務的需求, 所以這條路是有機會走得通的. 但如果是進入門檻高到一定程度的顧問業, 例如要跟麥肯錫打對台那種, 這個就沒幾家媒體做得到了.
avatar-img
歐吉桑看新聞的沙龍
30會員
6內容數
2022/01/10
最近這幾年,因為資訊戰這個詞一再出現,新聞事實查核成為媒體觀察領域的熱門詞彙,幾乎世界主要先進國家都出現了「事實查核中心」這樣的組織。先不說這些組織的產出品質到底好或不好,光是這類組織的出現,本身就是一件讓歐吉桑很有疑慮的事情。
Thumbnail
2022/01/10
最近這幾年,因為資訊戰這個詞一再出現,新聞事實查核成為媒體觀察領域的熱門詞彙,幾乎世界主要先進國家都出現了「事實查核中心」這樣的組織。先不說這些組織的產出品質到底好或不好,光是這類組織的出現,本身就是一件讓歐吉桑很有疑慮的事情。
Thumbnail
2022/01/03
前幾天有個年輕的朋友問我,為何媒體,尤其是電子媒體,好像會一窩蜂地做同一條新聞,電視台轉來轉去,報導的都是同一件事。這種短時間、高強度,用同樣的訊息把整個傳播通路塞爆的媒體行為模式,看起來好像是背後有人在組織協調,這是資訊戰的一種嗎?
Thumbnail
2022/01/03
前幾天有個年輕的朋友問我,為何媒體,尤其是電子媒體,好像會一窩蜂地做同一條新聞,電視台轉來轉去,報導的都是同一件事。這種短時間、高強度,用同樣的訊息把整個傳播通路塞爆的媒體行為模式,看起來好像是背後有人在組織協調,這是資訊戰的一種嗎?
Thumbnail
2021/12/22
一棵大樹倒下固然可惜,但同時也把生存的空間讓給其他植物,並成為其他動植物成長所需的養分。諾基亞放棄手機業務後,大量軟硬體人才失去工作,但也讓芬蘭興起一股創業潮。如今,同樣的戲碼將在台灣的媒體圈再上演一次,只是這對台灣究竟是好是壞,恐怕只有天曉得。
Thumbnail
2021/12/22
一棵大樹倒下固然可惜,但同時也把生存的空間讓給其他植物,並成為其他動植物成長所需的養分。諾基亞放棄手機業務後,大量軟硬體人才失去工作,但也讓芬蘭興起一股創業潮。如今,同樣的戲碼將在台灣的媒體圈再上演一次,只是這對台灣究竟是好是壞,恐怕只有天曉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出社會大約7年,換過大約5個職場,大多都在媒體圈,社群年齡7年、編輯年齡8年,走過與FB、Google、IG、Twitter、LINE對抗的時間,你問我新聞媒體是什麼?至今我仍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Thumbnail
出社會大約7年,換過大約5個職場,大多都在媒體圈,社群年齡7年、編輯年齡8年,走過與FB、Google、IG、Twitter、LINE對抗的時間,你問我新聞媒體是什麼?至今我仍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Thumbnail
一樣米養百樣人,如果有人跟你講,某個行業的從業人員都是ooxx,聽聽就好別當真。記者這行也是一樣,如果真的要說記者這種生物有什麼共通性,大概就是表達能力都不差,很會說故事吧。除了這點之外,要說記者有什麼其他的共通性,我看是很難找到的。
Thumbnail
一樣米養百樣人,如果有人跟你講,某個行業的從業人員都是ooxx,聽聽就好別當真。記者這行也是一樣,如果真的要說記者這種生物有什麼共通性,大概就是表達能力都不差,很會說故事吧。除了這點之外,要說記者有什麼其他的共通性,我看是很難找到的。
Thumbnail
作為新聞媒體的使用者,你以為自己是新聞媒體最重要的客人?別鬧了,現代新聞媒體的營收來源之多樣化,早已超出很多人的想像。在使用者早已不再是媒體最大收入貢獻者的情況下,新聞機構怎麼會害怕使用者的不滿,還有成功機率很低的大規模串連抵制?
Thumbnail
作為新聞媒體的使用者,你以為自己是新聞媒體最重要的客人?別鬧了,現代新聞媒體的營收來源之多樣化,早已超出很多人的想像。在使用者早已不再是媒體最大收入貢獻者的情況下,新聞機構怎麼會害怕使用者的不滿,還有成功機率很低的大規模串連抵制?
Thumbnail
如今這個社會中,因為網路的發達,媒體製造議題及傳播的能力範圍越來越大,但是近年來無論是台灣媒體還是全球,由於媒體第四權的權利,許多人開始批評對於新聞未經查證,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不信任甚至憤怒,那麽是什麽造成媒體的問題呢?
Thumbnail
如今這個社會中,因為網路的發達,媒體製造議題及傳播的能力範圍越來越大,但是近年來無論是台灣媒體還是全球,由於媒體第四權的權利,許多人開始批評對於新聞未經查證,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不信任甚至憤怒,那麽是什麽造成媒體的問題呢?
Thumbnail
「訂閱」與「廣告」是促使媒體成為產業、克服資訊矛盾五種方法中的兩種,也是媒體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但是在資訊數位化之後,媒體的廣告產生重大變化,這一切源自谷歌的計畫,後來為臉書的社交媒體發揚光大,也成為「監控資本主義」的濫觴。
Thumbnail
「訂閱」與「廣告」是促使媒體成為產業、克服資訊矛盾五種方法中的兩種,也是媒體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但是在資訊數位化之後,媒體的廣告產生重大變化,這一切源自谷歌的計畫,後來為臉書的社交媒體發揚光大,也成為「監控資本主義」的濫觴。
Thumbnail
隨著報禁解除、科技進步,各家媒體如雨後春筍出現,求快不求的媒體心態,不只破壞了新聞的本質,更賠上了媒體的社會地位。當網路興起之後,資訊流通速度加倍,但媒體的處境卻更加窘迫。面對廣告縮減、社群平台瓜分大餅,媒體難道就只能就此消亡?
Thumbnail
隨著報禁解除、科技進步,各家媒體如雨後春筍出現,求快不求的媒體心態,不只破壞了新聞的本質,更賠上了媒體的社會地位。當網路興起之後,資訊流通速度加倍,但媒體的處境卻更加窘迫。面對廣告縮減、社群平台瓜分大餅,媒體難道就只能就此消亡?
Thumbnail
在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社群編輯扮演關鍵的橋樑角色,也是媒體內容的發動機。然而,粉絲數與流量固然重要,但無法代換為尊敬與認同。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無論報紙、雜誌、電視或網站,最終仍取決於「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社群編輯的工作,則是讓更多人看見它們,並願意留下來,成為真正的「粉絲」。--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Thumbnail
在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社群編輯扮演關鍵的橋樑角色,也是媒體內容的發動機。然而,粉絲數與流量固然重要,但無法代換為尊敬與認同。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無論報紙、雜誌、電視或網站,最終仍取決於「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社群編輯的工作,則是讓更多人看見它們,並願意留下來,成為真正的「粉絲」。--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Thumbnail
本書中的媒體案例,並非凱旋加冕的成功故事,我反而關注它們不同層面的猶豫、脆弱、困頓、挫折,因為這是鐵錚錚的實態;然而,我更想知道,它們在猶豫脆弱困頓挫折之際,如何嘗試與惡劣環境周旋,憑藉勇氣、創意與執行力,在泥沼裡一寸一寸緩慢推進,一寸一寸收穫可敬的果實?
Thumbnail
本書中的媒體案例,並非凱旋加冕的成功故事,我反而關注它們不同層面的猶豫、脆弱、困頓、挫折,因為這是鐵錚錚的實態;然而,我更想知道,它們在猶豫脆弱困頓挫折之際,如何嘗試與惡劣環境周旋,憑藉勇氣、創意與執行力,在泥沼裡一寸一寸緩慢推進,一寸一寸收穫可敬的果實?
Thumbnail
過去在報紙、廣播、電視當道的時代,其實我們一直都在接受「免費新聞」;而當時我們接受免費新聞的行為,並沒有「對出版業者優質新聞構成挑戰」。
Thumbnail
過去在報紙、廣播、電視當道的時代,其實我們一直都在接受「免費新聞」;而當時我們接受免費新聞的行為,並沒有「對出版業者優質新聞構成挑戰」。
Thumbnail
站在文化交流的立場,先撇開著作權問題不談(以下同),並沒有什麼不能用的媒體內容;美國日本的材料可以用,當然中國的材料也可以用,但是用要用得有格調、有觀點、有立場。
Thumbnail
站在文化交流的立場,先撇開著作權問題不談(以下同),並沒有什麼不能用的媒體內容;美國日本的材料可以用,當然中國的材料也可以用,但是用要用得有格調、有觀點、有立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