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樹木有著神祕連結的研究生在妍;不得志卻罹患罕病的作家智勳,在現實生活中遍體鱗傷的兩人,卻因為一段飽含幻想之影的文字而有了連結…
在妍(文瑾瑩 飾)消失在森林深處前與智勳(金大勛 飾)最後一次見面
「她在森林裡出生,她的骨頭是結實的樹木,肉體是纖維
不知從何時開始,她體內流著綠色的血。」
從霧氣蒸騰的一片翠綠出發,姿態各異的林木、靜無漣漪的水面在光的照耀下都是純然的綠色,鏡頭緊接著轉到電腦螢幕,帶有魔幻色彩的兩行文字隨著鍵盤敲打聲出現,混合著木管配樂,溫暖也帶有詩意的奇幻色彩就此定調。
《玻璃庭院》比起前作《病患代號:瑪丹娜》,更注重於形式上的美學,包括光影的運用及畫面的經營都更加精采,直指資本階級造成南韓社會醜態畢露的問題意識依然清晰,但比起內容似乎更強調超現實的美學,如果說瑪丹娜是一篇引人入勝的長篇小說,玻璃庭院則更近於重視畫面意象的圖象詩集。
電影前段申秀媛依然挑戰著韓國根深蒂固的資本階級,雖然不再將焦點置於女性所遭受的種種不平等待遇,女性的弱勢地位卻依然歷歷在目,不只是教授與研究生間的依附關係,一場在妍遭學妹剽竊研究計畫成果、也遭心愛之教授背叛後,來到教授的屋外,卻聽見裡頭清楚傳來做愛淫叫聲的戲,便凸顯出女性透過出賣身體自主權以換取階級流動可能的情形,在現今的韓國依然普遍。
超現實設定依然緊扣人文關懷本心
然而以樹與森林,大自然與人間的關係貫穿全片,正昭告著申秀媛的野心,她將在妍的世界觀架設於人群之外、世俗之上,與樹木為伍的她自始至終都不適合人群,正如片尾所言:當樹木的枝枒生長時,會朝著不傷害彼此的方向延伸;不過,人卻不是這樣,人傷害彼此。將格局拉至超現實的奇幻森林世界後,再度以人和大自然作為對比,依舊扣緊一貫的主題:人在世上生存的艱難,純潔的東西容易被汙染,純真的人若想不被汙染,或許離開才是更好的歸宿,結尾再度加入奇幻元素,讓消失在森林裡的在妍真正成為一棵樹,似是而非的夢幻感讓觀眾暫時抽離無力生存的絕望,也增添更多詩意。
聆聽羅珮嘉策展人在中山73 Facebook上的專題講座,曾提及與瑪丹娜同樣使用雙線敘事,玻璃庭院在兩者的比例上有所失衡,以及節奏緩慢的問題。我自己覺得金智勳作家的故事線相比於在妍確實稍顯平板,缺乏對於其個人過去經歷與心理層面的細部描寫,導致他對於在妍的執著與同情的基礎薄弱,自然會不那麼具有說服力。
最後想再回到奇幻、超現實的形式面,所謂戲中戲,也就是金智勳的小說與在妍的人生故事間的從屬關係,所製造出的霧裡看花感,以及故事的真相究竟為何其實沒有太迷惑我,單純認為以模仿犯罪的形式為案件收尾其實是很兩全其美的,呼應現實中諸多小說造成模仿犯叢生的現象以外,也更加凸顯人性的黑暗,以及對於不人道行為本身去脈絡化的思考。
申秀媛在《玻璃庭院》中展現了身為一名導演,除了具備社會工作者身分青溪的洞見及悲憫情懷以外,她也發揮了從前撰寫小說的文字力,將劇本的世界觀拉大的同時仍與現實接軌,在取景與畫面的經營上也富有詩意,綠色為主的森林畫面與瀰漫的霧氣始終帶有一絲暖意,減少懸疑所帶來的壓迫感,卻仍然蒙著一層紗,迷幻無窮。可惜為了形式美學而放棄了敘事結構的完整性與平衡,但若視為其突破自我的實驗性之作,仍令人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