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金馬 58|和你告別的暖冬──《美國女孩》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看完《美國女孩》彷彿從一個沈睡已久的惡夢中清醒。看見自己是如此不願意面對和承認、母親早已離開我的事實。
阮鳳儀導演說,這個故事是她對青春的告白,這一頁很沈重,需要很多的勇氣才能往後翻到人生的下一章。我看了很多次《美國女孩》,每一場都有導演的映後座談,每一次我都想舉手跟阮鳳儀導演說:「謝謝你,謝謝你讓我醒過來,這是你青春的告白,也是我和我母親的告別。」但我每一次都無法舉手,無法在大庭廣眾之下講出我這輩子最深的傷痛。
我沒有想到,主角芳儀的故事會和我的童年如此重疊。和她一樣,我有一個罹癌的母親,看電影的時候我很難受,我彷彿看見離開我很久的媽媽活生生地從銀幕走出來。那時我想天啊!媽媽,我都忘記你是如此這般,如此痛苦,如此愛我。
芳儀不懂,為甚麽生病的母親會變得如此黑暗,把死亡掛在嘴邊,我回想當時我的母親也是如此。病痛使她虛弱,她不能保證能陪伴我多久,可是她無法停止愛我,所以才會如此痛苦。如果沒有我,或許她可以更坦然地面對癌症和死亡。媽媽和王莉莉一樣,不斷地和身邊的人交代後事,交代大家要好好照顧女兒,交代我要好好堅強。即使到了現在,過了 14 年,我都還記得她躺在病床上交代我要好好跟著外公外婆。可惜我還小,沒有聽出她的話中話,我只當她叫我不要在醫院亂跑。現在想起來只有滿滿的不甘心,我多想告訴她:「我不想跟著別人,我只想跟著你。」
人生透過癌症教了身為女兒的我最深的一課,透過死亡來讓我了解這首纏繞著我生命的母愛之歌。就像是枝裕和的《橫山家之味》 和 《比海還深》一樣,電影中總看不見那位離世的家人,可他們的死亡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骨血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掌控著我們的一舉一動。我能理解為什麼芳儀會生氣,氣這個總是把死掛在嘴邊的母親。正值青春時期的少女,癌症和死亡對她來說如此突兀,當我看到芳儀枕在自己母親腿上問她:「媽媽,你可不可以不要死?」我才意識到,原來這是我這輩子一直沒有問出口的問題,因為沒有人能回答我。當王莉莉溫柔地回答:「媽媽真的好愛好愛你。」我也終於知道我失去了什麼。因為這世界上,只有跟我分享一半血液的媽媽才會一無反顧地愛我吧。原來這是一場無止境尋找母親身影的噩夢,而我在芳儀的幫助下,從噩夢中醒來,在電影院的座位上醒來,看清楚事實。
電影中的梁宗輝也使我看見爸爸的身影。他撇開視線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妻子可能會離開自己,他多想緊緊地抓住生活中僅存的幸福,但癌症卻擅長打破這種寧靜。電影中全家人開心地在客廳染著頭髮,下一刻他卻發現莉莉放在桌上的安寧照護簡介。癌症就像一個不受歡迎的房客,你不願意跟它住在同個屋簷下,它卻無時無刻提醒著你它的存在。宗輝最後一刻坐在樓梯上的模樣,讓我想到父親當時跪在媽媽遺體前的模樣,或許這就是中年男子最脆弱的時刻,不管是愛還是死亡不過都是一體兩面,能夠擊潰所有假象使人露出內心最脆弱的模樣。母親生病的那段時間我也和父親非常要好,媽媽因為化療在廁所嘔吐,爸爸會在房間念《西遊記》給我聽。小時候不懂爸爸為何還是如此正常,可以上班、工作、賴床甚至還是會跟媽媽爭吵。我記得媽媽總是很生氣,覺得爸爸不照顧她、不願意陪她面對人生的盡頭。跟母親在一起的時候總是充滿失落,但和父親在一起的時候總可以撇開視線忘記這些痛苦。身為家人的我們要如何和一個隨時可能奪走摯愛的殺手共處一室?
看電影時我很害怕,我希望最後王莉莉不要死,我希望芳儀可以在母親的陪伴下繼續活下去。我媽媽和莉莉一樣,頭髮一把一把地掉落,最後她一無反顧地剃了光頭戴上頭巾,不在意眾人的眼光繼續接我上下學。第一次看見媽媽的光頭時,我笑了很久,她生氣地不跟我說話。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她真是勇敢,如果是我,我一定沒有辦法接受自己失去這些女人的美好,例如秀髮、例如乳房。而莉莉也是,面對自己掉落的髮和少了一塊肉的乳房,她還是鼓起勇氣繼續煮飯繼續打掃家裡、繼續愛著自己的女兒和丈夫。
導演說整部電影故事雖然沈重,但色調是越來越明亮的。我想,這就是人生最真實的寫照吧。爭吵、誤會之後,問題並沒有獲得解決,選擇留下的人卻會更堅強。而片尾的配樂也是,簡單的音符簡單的鋼琴聲帶出理解之後的惆悵和繼續往前的勇氣,並不像夏天的艷陽一樣照亮所有人的心,而是和暖冬一樣,打在我們的臉上,剛剛好的熱度。電影沒有要教會觀眾如何去愛罹癌的親人,也沒有要讓大家看見如何修補失和的家庭,而是真實呈現生活中有很多不完美,但我們可以選擇一起走下去。我猜,這才是讓很多觀眾看完,都難過得不能自己的原因吧。因為我們意識到痛苦永遠都在,我們需要的是更多勇氣來擁抱它。
我反覆問著自己該怎麼辦?我該怎麼接受這個沒有母親的世界。可答案就和電影的標語一樣簡單:心心相印。是啊,一顆心緊緊貼著另一顆。母女之間的愛或許可以超越時間甚至是死亡吧?我看過媽媽的日記,反反覆覆寫著血濃於水,不可抹滅。她剛過世的的隔天我做了一個夢,我和她在一片稻田上手牽著手,遠處我父親緩緩走來,媽媽認真地告訴我:「你要跟著爸爸。」猛然一回想,這一路上我跟父親如何跌跌撞撞地走來?失去她的痛,還有誰能比爸爸更理解?這就是心心相印吧?
媽媽對我的愛從未離開,就算她的肉體已經消失,靈魂卻可以透過愛繼續參與我的生命。媽媽知道世界上只剩下和我分享另一半血液的爸爸,能無條件愛著受傷的女兒。或許隨著時間,我可以慢慢學會擁抱我的失落,並認真地去感受到她留在我血液中的愛。就和莉莉對芳儀的愛一樣,不會因為電影的結束戛然而止。
全文劇照提供:ifilm 傳影互動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珊蒂的故事幾乎與《台北發的早車》中的秀蘭如出一徹。當秀蘭來到台北後,在朋友的介紹下成為一名舞女,就此沈迷於聲色場所之中,秀蘭的夢想也隨著她來到這座城市後被摧毀了。無論是《迷離夜蘇活》或梁哲夫所執導的《台北發的早車》都將「都市的現代性」與罪惡的意象相構連,「鄉村」則是被賦予了純樸、為一處精神原鄉的想像
《史賓賽》擁有大把時間著墨環境的細節與氛圍,並藉由巧妙安插、串聯的種種意象以及話中有話的台詞交鋒,勾勒出黛安娜細緻的心理狀態,使觀者近乎身歷其境地體會她在那三天所感受到窒息般的壓力。本文以下分別就「心理驚悚」、「台詞技藝」、「視覺意象」、「音樂文本」、「女性反抗」和「後世補拍」等層面論述之。
電影的最後一顆鏡頭鐵門一開,梁芳儀迫不及待衝了出去,她不是要回美國,不是要去跟朋友玩,是要接隔離回家的妹妹。她馬上就得回家,鐵門會再次被關上。這故事來不及講到「成」,字幕就得捲上來了。接下來的「成熟」與「成為」才會是美國女孩全新的篇章。
《偶然與想像》是一部能讓觀者找到不可思議悸動的電影。三個形趣各異的短篇,不只停留在尋常電影對情感經驗的號召,還進一步展開對「可能性」的呈現。如果可以用一個奇怪的方式來形容我對《偶然與想像》的理解:於我而言,這部電影是關於「世界上有一個人存在,然後這個人遇見另一個人,接著就出現了無限。」
《倒數時刻》音樂劇當時演出的影像紀實,長度僅有二十多分鐘,他隻身一人坐在鋼琴前,彈著唏噓,唱出詰問,時而憤怒,時而溫柔,他的眼神卻總是堅定,甚至有些滑稽幽默。這是個用糖都能寫出歌來的男孩,我相信他絕對有許多困惑,對現實有很多不滿,但那些人生的傷疤,他一一包紮好,變成音符,然後回覆給這個社會。
《鳥是海與樹的孩子》沒有完整的故事劇情,也沒有強烈說教性與批判,有的是如同遠古神話的原初精神,一種強烈的「補償精神」,也就是卡西勒《人論》中將生命視為一個「綜合的」「不分解」的觀點。生命被人類感知為一個連結不斷的全體,於是形體的缺席與消亡,都將被補償為另一種存在天地間,流動和波盪不止的精神與綿綿情絲
珊蒂的故事幾乎與《台北發的早車》中的秀蘭如出一徹。當秀蘭來到台北後,在朋友的介紹下成為一名舞女,就此沈迷於聲色場所之中,秀蘭的夢想也隨著她來到這座城市後被摧毀了。無論是《迷離夜蘇活》或梁哲夫所執導的《台北發的早車》都將「都市的現代性」與罪惡的意象相構連,「鄉村」則是被賦予了純樸、為一處精神原鄉的想像
《史賓賽》擁有大把時間著墨環境的細節與氛圍,並藉由巧妙安插、串聯的種種意象以及話中有話的台詞交鋒,勾勒出黛安娜細緻的心理狀態,使觀者近乎身歷其境地體會她在那三天所感受到窒息般的壓力。本文以下分別就「心理驚悚」、「台詞技藝」、「視覺意象」、「音樂文本」、「女性反抗」和「後世補拍」等層面論述之。
電影的最後一顆鏡頭鐵門一開,梁芳儀迫不及待衝了出去,她不是要回美國,不是要去跟朋友玩,是要接隔離回家的妹妹。她馬上就得回家,鐵門會再次被關上。這故事來不及講到「成」,字幕就得捲上來了。接下來的「成熟」與「成為」才會是美國女孩全新的篇章。
《偶然與想像》是一部能讓觀者找到不可思議悸動的電影。三個形趣各異的短篇,不只停留在尋常電影對情感經驗的號召,還進一步展開對「可能性」的呈現。如果可以用一個奇怪的方式來形容我對《偶然與想像》的理解:於我而言,這部電影是關於「世界上有一個人存在,然後這個人遇見另一個人,接著就出現了無限。」
《倒數時刻》音樂劇當時演出的影像紀實,長度僅有二十多分鐘,他隻身一人坐在鋼琴前,彈著唏噓,唱出詰問,時而憤怒,時而溫柔,他的眼神卻總是堅定,甚至有些滑稽幽默。這是個用糖都能寫出歌來的男孩,我相信他絕對有許多困惑,對現實有很多不滿,但那些人生的傷疤,他一一包紮好,變成音符,然後回覆給這個社會。
《鳥是海與樹的孩子》沒有完整的故事劇情,也沒有強烈說教性與批判,有的是如同遠古神話的原初精神,一種強烈的「補償精神」,也就是卡西勒《人論》中將生命視為一個「綜合的」「不分解」的觀點。生命被人類感知為一個連結不斷的全體,於是形體的缺席與消亡,都將被補償為另一種存在天地間,流動和波盪不止的精神與綿綿情絲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設計不僅僅是外觀和感覺。設計是其運作的方式。」 — Steve Jobs 身為一個獨立文案,許多人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只需要面對電腦,從無到有,用精巧的文字填滿空白的螢幕,呈現心目中獨具風格的作品。 ——有的時候可以如此,但其實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偶發日常。 更多的時候,白天的工作時間總被各種繁雜
Thumbnail
阿焦所灌輸的各種「應該」,並不是來自於外界的教條,而是因應極權的正向自我信念所產生的一種反動──希望 Riley 可以先為未來做好準備,以免因為天真而受傷。只可惜,這個反動一樣試圖統治精神世界,結果變成另一種反噬,圈養出完美主義這頭巨獸,鋪天蓋地的自我批判就此降臨。
Thumbnail
《腦筋急轉彎》談論的是「記憶」。記憶球積累著人對生命的回憶,在必要時於人的腦海中播放。不被人所在意的記憶,記憶球會逐漸變得灰暗,直到被大腦清除。而對人最為珍貴的那一次記憶會變成核心記憶球,核心記憶球顯得特別閃耀,同時被擊入大腦中的某一個島嶼,藉以形塑出一個人的性格。
Thumbnail
「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經驗特別美好,因為在看的當中,你會感覺到自己是獨立的,感覺到電影好像是為你一個人而拍的;可是當周遭傳出笑聲、啜泣聲的時候,你又可以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這是只有在電影院裡面,才能體會到的私密又共享的感覺。」
Thumbnail
畢竟表演不完全在演員個人的掌握範疇,而是整個團隊在電影本身的基調上,做出最符合創作者理想的表現方式──內斂或外放,寫實或戲劇性,也都是對應電影的內在精神,契合電影本身的特質,才是成功的表演。
Thumbnail
黃驥的女性三部曲所透出的時間,說的是在她生下了孩子,一代人衰老,一代人新生之後,我們還在門的背後,被關係、家庭、社會階級牢牢地困住,卡死在破樓、診所、社會的邊陲,而精神上的卵子逐漸被石化,成了打不開的石門,再成為一座石頭山,看似再無打破的可能。
Thumbnail
憑藉《美國女孩》拿下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的阮鳳儀,一夕之間成了台灣影迷的新偶像。她說起話來聰慧、大方又帶著點孩子氣,的確有幾分天才少女的味道。然而聊完一個時辰,我想為這故事下的標題,卻是「沈澱」兩個字。
Thumbnail
《青春弒戀》甫上映就面臨口碑兩極化,意欲展現青春的迷茫與困惑,卻將人物的形塑呆板化。男主角被描繪為沈迷電玩、色情影像中的宅男,一遍遍強調電玩與暴力行為間的連結,簡化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反倒更加污名化喜愛電玩的邊緣群體。女性角色如Monica也相當扁平地被想像為愛面子的拜金女,反倒合理化大眾對她的偏見。
Thumbnail
時隔多年,角色隨著演員而變,看似問題已有方法解決,答案卻又引發另一層問題,環環相扣。先後觀看兩部電影,總感覺角色是往上疊加,卻又不斷修正發展軌跡。陳湘琪飾演的嚴太建築在玲子的基礎之上,同時拋出反饋,質詢一路上的決定。也因此,《修行》看似是對《迴光》的解套,卻其實是拖著這層關係,走進更幽微封閉的牢籠中
Thumbnail
相較於韓版,《詭扯》的劇本做出非常大幅度的更動,不但將人物間的血肉填補得更為完整,而且不同於韓版在黑色喜劇中仍帶有分溫馨情調,台版對於人性的貪與怨與鬥爭的書寫,更加地直接與黑暗。此外,《詭扯》為台灣觀眾量身打造的笑點,例如:打不死的小強(名字的趣味性)、大仁水塔、致敬《無間道》,以及三太子與齊天大聖
Thumbnail
之於所處的現世,我或許是個無夢的人,唯獨在戲院裏頭、在銀幕彼端才能暗自許下種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即使巧合不曾降臨,我仍不可能忘記《當男人戀愛時》的念舊情懷。然後有天,我會感到現實的完整,並非真的到過了那些美麗的地方,而是我確信這些地方總在俗世的角落被不斷懷想。光是記得這點,我已經是個永遠不老的人。
Thumbnail
「設計不僅僅是外觀和感覺。設計是其運作的方式。」 — Steve Jobs 身為一個獨立文案,許多人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只需要面對電腦,從無到有,用精巧的文字填滿空白的螢幕,呈現心目中獨具風格的作品。 ——有的時候可以如此,但其實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偶發日常。 更多的時候,白天的工作時間總被各種繁雜
Thumbnail
阿焦所灌輸的各種「應該」,並不是來自於外界的教條,而是因應極權的正向自我信念所產生的一種反動──希望 Riley 可以先為未來做好準備,以免因為天真而受傷。只可惜,這個反動一樣試圖統治精神世界,結果變成另一種反噬,圈養出完美主義這頭巨獸,鋪天蓋地的自我批判就此降臨。
Thumbnail
《腦筋急轉彎》談論的是「記憶」。記憶球積累著人對生命的回憶,在必要時於人的腦海中播放。不被人所在意的記憶,記憶球會逐漸變得灰暗,直到被大腦清除。而對人最為珍貴的那一次記憶會變成核心記憶球,核心記憶球顯得特別閃耀,同時被擊入大腦中的某一個島嶼,藉以形塑出一個人的性格。
Thumbnail
「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經驗特別美好,因為在看的當中,你會感覺到自己是獨立的,感覺到電影好像是為你一個人而拍的;可是當周遭傳出笑聲、啜泣聲的時候,你又可以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這是只有在電影院裡面,才能體會到的私密又共享的感覺。」
Thumbnail
畢竟表演不完全在演員個人的掌握範疇,而是整個團隊在電影本身的基調上,做出最符合創作者理想的表現方式──內斂或外放,寫實或戲劇性,也都是對應電影的內在精神,契合電影本身的特質,才是成功的表演。
Thumbnail
黃驥的女性三部曲所透出的時間,說的是在她生下了孩子,一代人衰老,一代人新生之後,我們還在門的背後,被關係、家庭、社會階級牢牢地困住,卡死在破樓、診所、社會的邊陲,而精神上的卵子逐漸被石化,成了打不開的石門,再成為一座石頭山,看似再無打破的可能。
Thumbnail
憑藉《美國女孩》拿下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的阮鳳儀,一夕之間成了台灣影迷的新偶像。她說起話來聰慧、大方又帶著點孩子氣,的確有幾分天才少女的味道。然而聊完一個時辰,我想為這故事下的標題,卻是「沈澱」兩個字。
Thumbnail
《青春弒戀》甫上映就面臨口碑兩極化,意欲展現青春的迷茫與困惑,卻將人物的形塑呆板化。男主角被描繪為沈迷電玩、色情影像中的宅男,一遍遍強調電玩與暴力行為間的連結,簡化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反倒更加污名化喜愛電玩的邊緣群體。女性角色如Monica也相當扁平地被想像為愛面子的拜金女,反倒合理化大眾對她的偏見。
Thumbnail
時隔多年,角色隨著演員而變,看似問題已有方法解決,答案卻又引發另一層問題,環環相扣。先後觀看兩部電影,總感覺角色是往上疊加,卻又不斷修正發展軌跡。陳湘琪飾演的嚴太建築在玲子的基礎之上,同時拋出反饋,質詢一路上的決定。也因此,《修行》看似是對《迴光》的解套,卻其實是拖著這層關係,走進更幽微封閉的牢籠中
Thumbnail
相較於韓版,《詭扯》的劇本做出非常大幅度的更動,不但將人物間的血肉填補得更為完整,而且不同於韓版在黑色喜劇中仍帶有分溫馨情調,台版對於人性的貪與怨與鬥爭的書寫,更加地直接與黑暗。此外,《詭扯》為台灣觀眾量身打造的笑點,例如:打不死的小強(名字的趣味性)、大仁水塔、致敬《無間道》,以及三太子與齊天大聖
Thumbnail
之於所處的現世,我或許是個無夢的人,唯獨在戲院裏頭、在銀幕彼端才能暗自許下種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即使巧合不曾降臨,我仍不可能忘記《當男人戀愛時》的念舊情懷。然後有天,我會感到現實的完整,並非真的到過了那些美麗的地方,而是我確信這些地方總在俗世的角落被不斷懷想。光是記得這點,我已經是個永遠不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