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留在泰国的华人越来越多,许多现实的问题陆续出现,并成为了报德善堂最重要的议题。当时泰国的医疗和教育都还未成体系,随着大批华人涌入,原有的医院和学校系统更是不堪重负,难以承载,就连华人女性生儿育女,都很难在医院找到一张病床。如何让华人能得到价格便宜、品质好的医疗服务?如何能让华人子女有书读,有学上?如何让华人后代在泰国依旧可以学习华文和中国传统文化?这都成为了报德善堂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善堂的开拓者们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在敛尸恤死的基础上,开展大量救生、善生的工作,比如,捐资助学、开设医院和学校。
1937年,报德堂创建华侨助产院,免费为华人提供接生助产服务,受当时的经济实力及条件限制,最初助产院只有区区三个床位,善堂还是尽自己所能,聘请最好的医护人员,给予每位孕产妇和婴儿悉心的照顾。很多华侨后代就出生在这家助产院,尽管这三张病床非常简陋的,但善堂给予的那份温暖贴心的呵护,却一生都留存在心中。
华侨助产院受到了海外华人的欢迎,应华人之需,医院逐渐扩建病床,扩展医疗服务范围,在妇产科的基础上,逐渐新设多个科室,仅仅两年后的1939年,华侨助产医院易名为“华侨医院”,已成为拥有全科治疗门诊的华侨医院。1979年华侨医院再次扩建,建起了22层楼的医疗大厦,如今已是拥有700多张床位、年接待病人50万人次、成为可用直升机进行救护工作的现代化全科医院。无论医院怎样发展,慈善的本质没有改变。1973年正式成立社会福利部,救济负担不起医疗费用的病人。1995年,医院还设立了“资助车祸意外负伤者抢救费用基金”,让那些遭遇飞来横祸的伤者提供治疗费用援助。
华人大都对中医有着深厚的感情,中医望闻问切、滋补料理、疾病预防等方面的治病机理和诊疗习惯,也备受华人推崇。为满足华人对中医的需求, 1995 年,报德善堂又建设了泰国首家中医院——华侨中医院,随后又耗资1亿泰铢新建大厦,为患者提供治疗、预防和康复的中医药服务。华侨中医院属于慈善医院,力求以最低的价格服务患者。在长达19年时间中,为病人号脉问诊坚持只收取150泰铢费用,中医院还建有药材库,中药药材也是市面价格的一半。他们不仅向符合条件的贫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每年还举办多次义诊活动,为偏远乡村居民和驻泰中资企业免费诊治。在发展过程中,中医院通过与中国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切磋,引进中医师,培育中医人才,提升医院的中医治疗水平,在日复一日的善行中,逐渐总结中医中药的科学原理,为中医在东南亚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教育事关孩子的未来,报德善堂早在创办之初,就着手设立奖助学金、兴办学校。“郑子彬慈善基金会”及涵盖大、中、小学的多项奖助学金,向家境清寒的学生提供奖励和资助,藉此让寒门学子可以继续学业,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更好发展的机会。先后兴办了曼谷新民学校、培英学院、清迈华英学校等一批华校;1941年善堂根据华侨医院的发展需求,还建立“华侨助产学校”,培养医疗护理人才。1981年“华侨助产学校”扩充更名为 “华侨学院”,设立了社会公益学学院,培养服务社会公益事业的人才。
1994年,在泰华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报德善堂建成泰国华侨崇圣大学,这是泰国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由华人捐款全资兴建、管理和不以营利为目的之大学。九世皇普密蓬皇上陛下首次御驾亲临主持一家私立大学的揭幕典礼,并为崇圣大学恩赐校名。
泰国华侨崇圣大学秉持“学成服务社会”为校训,不仅广泛开展各文理学科教育,还设立专门课程,为华人子弟和广大泰国人民提供学习华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经过多年发展,崇圣大学已建设成为具备卓越学术水平,拥有14个学院,一万三千多名师生,并有资格授予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学位的综合性国际性大学,也成为继承和发扬泰中艺术文化基地和宝库。
随着时间的推移,善行的持续,善业的发展,报德善堂从初期注册资金只有2 000铢的小神庙,成长为拥有几十亿资产和现代化管理理念的慈善机构,从最初仅援助同侨,发展今天“人无分中外,地无分远近,灾无分大小,有灾必赈,有难必救”的慈善机构。
善堂管理机制十分完善,共设有赞助人股、救护股、物资股、会计股、救恤股等15个不同的管理部门,拥有300多名全职人员和近4000名志愿者。遍及泰国各地,开展各项社会救助工作,涵盖了医疗救助、教育助学、扶贫救济、关怀儿童、家庭救助、赈灾恤难、宗教慈善、阳施善生、搭建休憩亭等十四个方位。善堂的工作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泰国政府则将曼谷城市公共呼叫和救助事务委托给善堂处理,并安排警察在善堂设立办公室。全泰国任何地方发生灾情,都会快速反馈到善堂,善堂工作人员与警察会第一时间出发,完成事故界定,伤病人员救援。无论是水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还是火车相撞、轮船沉没等人为事故,善堂的救援人员,始终坚守在第一线。
善堂对政府的公共服务的支持和百余年持之以恒的善行,不仅得到了在泰华人和泰国人民的敬仰和赞赏,也深得王室和政府的赞誉和支持,在善堂的博物馆内,陈列着很多王室接见以及授奖的照片和恩赐的物品。
已故报德善堂前董事长郑午楼曾这样慨叹,“我们海外华侨在艰难中生存下来,还能不断进步发展,一直对社会做贡献。为什么能够如此呢?我常常同宗亲们谈及,就是全靠我们中华民族独特固有传统的两个因素:一个是血缘关系,一个是地缘关系。”
敦睦乡谊、善业共举不仅是郑午楼和很多潮人、潮商的初心,也是他们共同扶植成长的百年慈善机构——报德善堂的成功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