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商”。19世纪后半叶,潮州人凭借聪明才智和进取精神,开始涉足经济贸易和流通等领域,逐渐形成了众多在东南亚甚至全世界商界均举足轻重的潮商企业。潮商也逐渐成为与历史上的晋商、徽商并立,规模巨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三大商帮之一。
潮州人很早就被世人公认为“东方的犹太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有活力、最会赚钱的经商人群,但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商界脱颖而出的成功关键,正是异国漂泊引发的乡土认同感、扶危济困的善念和诚信经营的特质。
上世纪发迹的富有潮商,大都有过低层打工的经历,品味过生活的苦楚、创业的艰辛,理解身处险境困顿的艰辛,更懂得在最灰暗的时刻,哪怕只是得到一丝温暖和光亮,都可能成为生命中最耀眼的火炬。因此,即便他们拥有了庞大的家业,过上了富足安稳的生活,也始终感念善堂的帮助,信奉钱财“取之社会”必将“用之社会”的理念,大多数成功人士都乐善好施,每年都会在经商所得中拨出专款,用于捐献善堂,帮助那些如自己当年一样艰难困窘的人们。
即便不太富裕的潮州人也对善堂怀有深厚的感情,许多人将每天去善堂捐献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在他们心中,善堂就像一个守望相助的大家庭家,今天我捐款救助了别人,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会得到同样的帮助。还有的老人家受大峰祖师感化,亲切地称祖师爷为“阿公”(祖父),认为他救苦救难,自己曾经沐阿公之恩,有能力了就要反过来报恩,以自己的钱财或人力支持慈善事业。在报德善堂,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白发苍苍的老者,每天都来捐款500泰铢,已经坚持半个多世纪。有些老人甚至坐着轮椅、拄着拐杖,依旧会按时来善堂捐款,当他们将一层层包裹的纸张打开,将省吃俭用攒下的钞票递进捐献处时,那种慈悲、善良与温暖,会让每个亲眼目睹的人都感到眼眶湿润。
亲近善堂的并非只有老人。每年宋干节的早晨,大峰祖师庙都人潮如织,前来捐款和顶礼跪拜的大都是年轻人,其中不仅有华人的后代,还有很多泰国年轻人。在报德善堂的善行和义举的感召下,大峰祖师的慈悲已经在泰国深入人心,早已不仅仅是潮州人的神灵,而成为了不同种族、国籍的人们共同的信仰。
就这样,数十年多去了,一百多年多去了,捐助的善款依旧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报德善堂。正是这种延绵不断、真挚感人的善良力量,让报德善堂的善举,得以长久维系,非但没有随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被人淡忘,反而更加朝气蓬勃,更加强大,更具生命力。
善堂与华人的关系在相互依存中得以升华,善堂在百姓中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为华人在海外的精神寄托和温暖依靠,善堂也将华人的每一点需求都当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报德善堂的董事长多有更迭轮替,根植于心的善念却并未有丝毫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