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電影》Part 2:劇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本系列文章是我閱讀《如何欣賞電影》(Talking Pictures: How to Watch Movies)一書後,連結自身觀影經驗整理的筆記,引用或摘要書籍內容處皆附上頁碼,若您對這系列文章有任何想法或建議,歡迎留言交流!

raw-image
傑出的劇本,會一把揪住觀眾的咽喉死不放手。傑出的劇本會帶我們走上它設定好的路,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跟著走。傑出的劇本,會在每一刻給你恰到好處的訊息,讓觀眾持續關注接下來的發展——而且絕不會看得出戲、發悶、暈頭轉向。(p.21-22)

觀眾看到的電影,是各元素已經過篩選和組合的結果,我們或許看不見由文字編織的原始「劇本」,但電影的生成奠基於劇本。觀眾會看見什麼樣的故事,能否理解電影裡發生了什麼,劇本正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在「劇本」這一章,作者分為八個子題來談,我將其重新分類為三個面向:

  1. 劇本建構的世界(故事、可信度、開場戲)
  2. 劇本建構的人(人物、對白)
  3. 劇本的整體性(結構、主旨、調性)


劇本建構的世界(故事、可信度、開場戲

一般來說,我們看完電影最津津樂道的就是「劇情」,也就是電影中發生了什麼事。然而,若電影裡頭只有一連串事件,最終觀眾將無法得到任何感動。

本書作者便寫到「不要劇情,只要故事」,差別在於劇情或情節只是事件的堆疊,而故事充滿「情緒、意涵、譬喻,甚至詩意」,人物的行動有「充分而合理的動機和需求」。

其實觀眾很聰明,我們幾乎都看得出某些劇情公式,幾種一再出現的「套路」。但是依然有些電影能夠打動我們,即使它們的事件或許幾句話就能被說完,卻說不清那當中的世界、文化、情感與意義多麼獨樹一幟並撼動人心。

就這麼來看,好電影裡頭的世界觀與故事往往密不可分。也因此「開場戲」是重要的,作者認為「電影的開場戲決定了觀眾會不會『挺』主角接下來的發展」,並「確立故事的脈絡和整體氛圍,介紹主要人物出場,也清楚說明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P.24)。簡單來說,有效的開場戲,能讓觀眾在短時間內走進電影的世界,受其吸引。

然而只有開場戲還不夠,劇本建構的世界是否從頭到尾都具有「可信度」,決定了電影的真實感。任何虛構的世界也都應該如擁有真實的歷史一般,遵循那個世界的法則與邏輯,當人物的行動推進了事件,也應該要讓人感到合理,不然一定會遭到觀眾吐嘈(《駭客任務:復活》出現的史密斯就令人困惑不已)。如作者所言:

電影要能打動人,觀眾一定得相信它是真的——直到全片最後一字、最後一眼、最後的領帶夾和茶杯。……像電影這麼逼真的媒介,最重要(也最無人肯定)的特質,八成就屬可信度了。可信度存在與否,正反映了編劇對人性的體悟,編劇是否了解人類的缺陷、弱點、理性和不理性的行為。可信度最常展現在具體的細節上——編劇掌握細節的功力,足以突顯作品在「差強人意」與「雋永」之間有多大的差別。(P.41)

當然,這並不表示所有好電影的劇本都要架構出像《沙丘》、《銀翼殺手》或《魔戒》這般龐大的世界觀與綿長的故事(我們還會發現這些都有原著小說),作者也提到,有時即便是看似簡單的故事,脫離公式、巧妙地扭轉/玩弄公式,又或是極其專注於創造一種風格、深掘於人的情感,便能引領觀眾開啟新的觀點(作者舉 Terrence Malick《永生樹》等作品為例,我想濱口竜介的《偶然與想像》也是值得玩味的例子)。

我認為 Denis Villeneuve 執導的《沙丘》就以相當有效率的方式呈現沙丘的世界和各家族角色的關係

我認為 Denis Villeneuve 執導的《沙丘》就以相當有效率的方式呈現沙丘的世界和各家族角色的關係

劇本建構的人(人物、對白)

劇情會被觀眾討論,但電影中的「人」才會被觀眾長久記憶。在我們的觀影體驗中,通常都是多年後忘了劇情,卻不會忘記那些人物角色,尤其是那些已經超越「人物」與「角色」,彷若活生生、富有情感與思想的人。

在「劇本中的人」這一節,作者特別提到劇本是否有周全的人物設定,將影響演員能否入戲,更影響每個角色在觀眾眼中有無鮮明的特質,以及人性的立體感,或者說,有沒有靈魂。

就作者所言,無聊的角色往往是很扁平的。一般的壞,庸俗的好,看不出他們的需求、動機、渴望。有時他們的行為或立場好像轉變了,卻只讓觀眾不解他們轉變的原因,或訝異這個人怎麼性情大變(不禁想起影集《斯卡羅》裡許多角色帶個我這樣的疑惑)。

有靈魂的角色,電影會「透過行動、對白、個人處境,讓大家看出此人的核心特質及欲望」,還會讓人看見其複雜性(P.36)。因為觀眾想看的就是「人性」,人性的展演能反照出我們自己內心的複雜與掙扎,絕不是「非黑即白」。於是「只要這些主角的缺陷不是源於邪惡本性,而是單純的人性弱點,哪怕主角再怎麼難搞、再怎麼不像英雄,觀眾也都願意忍受。」(P.38)

近年也不少以反派為主角的電影,Todd Phillips 執導的《小丑》正是很好的例子。不過本書作者也提到,有時編劇會為角色的行動製造更戲劇化、或更能激發觀眾同情的緣由,但這麼做也有風險,因為一旦顯得太過刻意、說服力不足,反而會演變成荒誕,成為牽強的「洗白」。(P.37-38)

而上述關於電影人物的一切,都建立在觀眾看見演員展現的行為,與說出的對白。我很喜歡作者舉例提到《羊男的迷宮》導演 Guillermo del Toro 說過:「這個人穿襯衫是習慣把鈕扣全部扣到頂?還是最上面四個釦子不扣?或者最上面六個不扣?這種種細節都在讓其他的角色清楚看到這個人的特性。」(P.35)這是角色行為上的細節,而對白上的細節也同樣重要。

作者提出這個值得審視的提問:「劇中人的用詞,無論是自然或獨樹一格,是否符合全片的背景、故事、審美觀?」(P.55)確實,寫得不好、不自然或假掰的台詞,總是令人出戲。另一種狀況是把所有訊息都用對白講出來,則會令人尷尬。作者寫到編劇大師 Ernst Lubitsch 曾說:

最好的對白,是讓觀眾自己算出二加二等於四——關鍵在臺詞背後的含義,不在表象的文字。傑出的對白能暗中導引觀眾了解劇中人的某些事,而且當事人很可能對這些是渾然不覺。(p.57)

不僅如此,「講」的舉動、與談話對象的互動關係、用字遣詞的推進力 ,其中的神情、停頓、語言蘊含的想法,都影響角色的真實性與情感深度是否令人信服。(P.60)

《小丑》(2019)由許多行為和對白的細節形塑「亞瑟」這個人與其轉變

《小丑》(2019)由許多行為和對白的細節形塑「亞瑟」這個人與其轉變

劇本的整體性

我認為書中的三個小節「劇本的結構」、「注意定調」、「主旨是什麼?」都和劇本的整體性有關,同時,這個面向也是一般觀眾會有感覺的,但比較難說明白為什麼這些要素讓自己很喜歡或很受不了某部電影。

結構

有時我們會說一部電影的「節奏」太快或太慢,或是談論某一幕和前後「連接不起來」,抑或「早就料到會這樣發展了」,這些其實都與劇本的結構有關。

簡單來說,可以把「結構」想成一篇文章的段落組成,我們直覺想到的可能是「起承轉合」,不過文章的架構其實可以有很多種變化,這都影響讀者閱讀是感到舒服、合理、富韻律感,或是零散、斷裂、不明所以。劇本也是如此。

本書作者寫道:「一流的故事看著就是自然,每場戲、每個衝突點都有相應的邏輯,可以順暢切換至下一場戲,你可以感覺到這是必然的進展,卻仍不免意外。」(p.46)好的劇本結構帶來「正確的步調」,卻又不是平淡無奇,這正是難關。作者表示常見的失誤如「配速不均」,常有電影在開場戲之後節奏大亂,變得拖沓,加入和重點無關的東西,「幫主角找點事做」(我認為許多影集可能更有這方面的問題),破壞了觀眾的興致(P.48-49)。

另一誤區是「自圓其說」,也就是「純粹為了自圓其說,刻意生出某些人物或某些情境,來掩飾重大的情節瑕疵」(P.50)可能發生某個突兀的巧合就讓事情圓滿了,卻無法讓觀眾買單(巧合用得好會變得趣味橫生,充滿奇蹟的喜悅,如《偶然與想像》《東京教父》,用得不好就顯得浮濫)。

還有「過度解釋」的問題,書中作者寫到相關的是「明知故說」,即「把全片的深層含義說光光」,彷彿不透過對白說出那些解釋,觀眾就無法領會。另一種則是穿插倒敘和旁白,有效的倒敘能「展現人物未明說的動機、感情世界、心理缺陷等等」,使用不當就會變得囉唆(P.51-53)。

主旨

「主旨」應該很容易理解,就像我們都學過要用一句話濃縮凝煉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要旨,那正是在電影的展演中,真正想傳達的意涵。我認為這往往也是觀眾最有詮釋空間的部份,簡言之,每個人從同一作品領會到的主旨可能不同。但無論如何,若導演與編劇不曾想過這部電影的意義,那恐怕不太可能成為一部深刻動人、發人深省的傑作。當主角與故事的發展都能與主旨扣合,將更能讓觀眾印象深刻。同時,那比表面更深的含義越是與亙古的哲學、人性、情感議題相關,就越能次機觀眾反思:

傑出的電影探討宏大的議題和深層情緒,格局遠大於故事的範疇。這種電影絕不僅是堆砌轉折點和劇中人的所作所為,更多了一層模糊的空間(甚或令人不舒服也有可能),讓觀眾在片尾字幕跑完後還能回味再三。(p.66)

我想到的例子是《駭客任務》(the Matrix)。1999年的第一部,激發了無數觀眾思考:何謂真實?「事情發生,是命中注定,還是因為你相信它會發生?」這正是值得思辨的主旨。而到了第二部、第三部,甚至20年後的第四部《復活》,最顯而易見的主旨或許已經轉變為「愛是萬物的起源」(來自第四部片尾導演致敬父母的文字)。

#調性

最後是作者自己表示很難解釋的「調性」,她說導演兼編劇 Jason Reitman 曾表示那「就像去解釋你怎麼知道自己愛上某人。」(p.63)

用簡單的話來說,編劇在書寫劇本的時候應該已經決定了這部電影的「氣氛與整體特質」,即便是相似的題材,也可以演變出悲劇和喜劇等不同樣貌。書中闡述的意思,即劇本為電影定調,不過整部電影裡「劇中人的一字一詞、一顰一笑」及「各種視覺與聽覺的暗示」都在回應調性,影響觀眾對電影的整體感受,這一切細節都與導演的功力有關(P.63-64),因此作者建議讀者可以思考的相關問題中,也包含了導演如何形塑電影的基調:

片子的整體氣氛為何?
片子設定的氣氛是歡樂?嚴肅?或二者皆有?
導演是否同情劇中人?是形同劇中人化身?還是在適當的距離外觀察?(P.61)
以《駭客任務》為例,四部曲的結構都挺好懂。主旨在第一部力道最強,而後有所轉變。調性上,第四部則明顯和前三部不相同。

以《駭客任務》為例,四部曲的結構都挺好懂。主旨在第一部力道最強,而後有所轉變。調性上,第四部則明顯和前三部不相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凱特茅的沙龍
46會員
29內容數
用心感受來自電影無可限量的光,以文字顯影在此。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寫劇本,對我們普通人來說,似乎顯得很遙遠。那好像是作家,編劇家等等的專業領域,讓凡人無法隨意踏入。寫劇本需要很多能力,就比如創意和想像力,來產生引人入勝的故事概念和情節。如果沒有吸引人的故事,觀眾可能會在電影院呼呼大睡。 但是,當我們在看一部又一部的電影時,會不會也曾想過,拍一部屬於自己的電影?
Thumbnail
寫劇本,對我們普通人來說,似乎顯得很遙遠。那好像是作家,編劇家等等的專業領域,讓凡人無法隨意踏入。寫劇本需要很多能力,就比如創意和想像力,來產生引人入勝的故事概念和情節。如果沒有吸引人的故事,觀眾可能會在電影院呼呼大睡。 但是,當我們在看一部又一部的電影時,會不會也曾想過,拍一部屬於自己的電影?
Thumbnail
劇本是電影和電視節目的藍圖,會閱讀劇本的人包括導演、製片人、投資者、演員等等,而上述的這些群體每天要閱讀的劇本可能好幾十本,所以使用統一的劇本格式能夠讓他們減少閱讀的負擔,並專注於你的故事當中。換句話說,最簡單分辨是否為新手編劇之一的方式,就是使用非標準格式的來撰寫劇本的人,所以多花點時間來確保你的
Thumbnail
劇本是電影和電視節目的藍圖,會閱讀劇本的人包括導演、製片人、投資者、演員等等,而上述的這些群體每天要閱讀的劇本可能好幾十本,所以使用統一的劇本格式能夠讓他們減少閱讀的負擔,並專注於你的故事當中。換句話說,最簡單分辨是否為新手編劇之一的方式,就是使用非標準格式的來撰寫劇本的人,所以多花點時間來確保你的
Thumbnail
一. 蓄勢待發的創意種子。 回想一下,上一次你寫出一篇故事之前的靈感是從哪裡誕生的? 可能是你看了某一部精彩絕倫的電影、戲劇或是小說後開始的,可能是你洗澡到一半、或你散步走在路上時忽然冒出來的異想。 那是你的心靈發揮想像力的時刻,一開始可能只是個具有魅力的人物、一個突發奇想的情節,或是新穎的背景設定
Thumbnail
一. 蓄勢待發的創意種子。 回想一下,上一次你寫出一篇故事之前的靈感是從哪裡誕生的? 可能是你看了某一部精彩絕倫的電影、戲劇或是小說後開始的,可能是你洗澡到一半、或你散步走在路上時忽然冒出來的異想。 那是你的心靈發揮想像力的時刻,一開始可能只是個具有魅力的人物、一個突發奇想的情節,或是新穎的背景設定
Thumbnail
★一本用最簡要、最實用的文字寫成的編劇技巧書,更是一本從準備編劇到完成劇本的行動指南。
Thumbnail
★一本用最簡要、最實用的文字寫成的編劇技巧書,更是一本從準備編劇到完成劇本的行動指南。
Thumbnail
做一個開發製片/創意製片/企劃,某部分很像圖書編輯,你可能有很棒的想法或創意,但不一定具備編劇或小說家化想像為文字的能力,但有識別好故事、好創作
Thumbnail
做一個開發製片/創意製片/企劃,某部分很像圖書編輯,你可能有很棒的想法或創意,但不一定具備編劇或小說家化想像為文字的能力,但有識別好故事、好創作
Thumbnail
觀眾看到的電影,是各元素已經過篩選和組合的結果,我們或許看不見由文字編織的原始「劇本」,但電影的生成奠基於劇本。觀眾會看見什麼樣的故事,能否理解電影裡發生了什麼,劇本正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我將「劇本」這一章整理為三個面向:劇本建構的世界、劇本建構的人、劇本的整體性。
Thumbnail
觀眾看到的電影,是各元素已經過篩選和組合的結果,我們或許看不見由文字編織的原始「劇本」,但電影的生成奠基於劇本。觀眾會看見什麼樣的故事,能否理解電影裡發生了什麼,劇本正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我將「劇本」這一章整理為三個面向:劇本建構的世界、劇本建構的人、劇本的整體性。
Thumbnail
人物要表現出上述特色,除了台詞的配合外,攝影機的分鏡、拍攝角度,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從雙眼透露的情感,都會將這一列特質表現出來。 現在關鍵來了:就如前所述,要在鏡頭下展現人物特質,勢必得仰賴文字輔助;而我也說了,拍攝後的結果,正是文字所期望的畫面效果;也就是說,完成的畫面正是文字的具現化。
Thumbnail
人物要表現出上述特色,除了台詞的配合外,攝影機的分鏡、拍攝角度,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從雙眼透露的情感,都會將這一列特質表現出來。 現在關鍵來了:就如前所述,要在鏡頭下展現人物特質,勢必得仰賴文字輔助;而我也說了,拍攝後的結果,正是文字所期望的畫面效果;也就是說,完成的畫面正是文字的具現化。
Thumbnail
對於有在進行文字創作的人,應該極大多數都有聽過這本書吧。《故事的解剖》所講的內容非常多且紮實,也需要一些時間慢慢消化;對於有在寫作的人來說是一本蠻值得一讀的教材,很適合在遇到瓶頸時拿起來查考自己是否在哪裡想得不夠通徹。
Thumbnail
對於有在進行文字創作的人,應該極大多數都有聽過這本書吧。《故事的解剖》所講的內容非常多且紮實,也需要一些時間慢慢消化;對於有在寫作的人來說是一本蠻值得一讀的教材,很適合在遇到瓶頸時拿起來查考自己是否在哪裡想得不夠通徹。
Thumbnail
一部片的概念(concept)愈清楚,愈好宣傳,也愈能讓觀眾接受,這也是電影三幕劇結構開宗明義的要點:用一句話說出你的故事。高概念(high concept)對比低概念(low concept),可以說是商業片對比藝術片,高概念的主題清晰,觀眾知道主角在這兩個小時內要追求的目標要解決的事情,低概念主
Thumbnail
一部片的概念(concept)愈清楚,愈好宣傳,也愈能讓觀眾接受,這也是電影三幕劇結構開宗明義的要點:用一句話說出你的故事。高概念(high concept)對比低概念(low concept),可以說是商業片對比藝術片,高概念的主題清晰,觀眾知道主角在這兩個小時內要追求的目標要解決的事情,低概念主
Thumbnail
所謂的畫面感,就是藉由文字的敘述讓讀者產生想像,進而讓讀者能夠幻想故事情節的畫面。要呈現畫面,我們不能單單只是平舖直述,因為這麼做會令故事顯得單調無趣毫無看頭。
Thumbnail
所謂的畫面感,就是藉由文字的敘述讓讀者產生想像,進而讓讀者能夠幻想故事情節的畫面。要呈現畫面,我們不能單單只是平舖直述,因為這麼做會令故事顯得單調無趣毫無看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