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藏於藝術的未來迷霧:科幻、太空、去中心化、元宇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此篇文章來源於這週股市行情低迷,又面交稿壓力,瀏覽去年至今的股市相關事件,所產生出的靈感。這邊挑出幾個股市指標性事件:從 2020 年初,COVID-19 疫情爆發,影響全世界經濟發展。2020 年中,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 SpaceX 完成歷史上第一次由私營航太企業載人的太空飛行任務。2021年初,Mike Winkelman(又名 Beeple) 的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圖1】以 NFT(Non-fungible token)形式出售,拍出六千九百萬美元。【1】2021 年末,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把 Facebook 改為 Meta 以呼應發展元宇宙(metaverse)的決心。若說股票是對於產業未來性的投資,我們終究無法經預測,而未來則迷霧般時刻籠罩著人類生活。希望能透過上述事件,發展出幾個對於未來的子題,來思考其對於藝術的影響是什麼?
【1】佳士得(2021)。Beeple創意傑作:佳士得首次呈獻純數碼藝術品 [佳士得]。https://www.christies.com/features/Monumental-collage-by-Beeple-is-first-purely-digital-artwork-NFT-to-come-to-auction-11510-7.aspx?sc_lang=zh
去年疫病肆虐,而病毒本身就是電影產業熱衷的末日題材,末日似乎也是對於未來的一種想像。在醫學不發達的年代,古代人對於未來的想像幾乎同等於末日,在各種墓葬、宗教作品中不難發現,看似是對於未來的想像,實則是對於來世的想像。在這背後帶有的強大驅力,來源於個人的末日,也就是對死亡的畏懼。從大洪水、彗星撞地球、核戰爭、千禧年主義,甚至一直到宇宙終結的大撕裂、熱寂理論【2】,這些末日題材永遠不會退流行。COVID-19 成為我們這一代最接近末日的想像。科技如此進步的今天,人類面臨的挑戰,不再來源於過去事件,而是未來的不確定。在大疫情時代後,共同構築起末日與未來的想像,這可能是今年出現許多關於未來性的討論或想像的原因之一。
【2】維基百科(2021)。末日預言列表。https://zh.wikipedia.org/wiki/末日預言列表
關於科幻
國美館《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對於未來提出了有趣的觀點,如何去思考屬於亞洲的未來主義與亞洲科幻。高森信男也在〈亞洲未來主義:電影中的科技東方主義〉【3】一文中,清晰梳理了跟隨日本戰後經濟奇蹟一同起飛的科技發展,而形成的科技東方主義(Techno-Orientalism)。在歐美新浪潮科幻運動後,現代日本無疑是賽博龐克文學影視化的參考對象。然而科技東方主義終存在於以西方為主體所建立起來的科幻文化之上,如同東方主義(Orientalism)中異域幻想。那到底要如何建構出屬於亞洲的科幻視角?文末所言,以《靈界迴路》作為案例,影片中的對於時間與空間的安排,有別於西方線性時間,對於寮國信仰而言,時間不斷輪迴,生死相連。有些東西必須從自身文化開始看起,就像日本的賽博龐克作品《阿基拉》【圖2】誕生後,融入了常人無法理解的超能力元素,這種跳脫理性框架的未知之物,或許正是突破硬科幻限制的重要核心。
【3】高森信男(2021)。亞洲未來主義:電影中的科技東方主義。https://artouch.com/column/content-52638.html
關於太空
在雙年展的文獻及研究計畫中,開展出另外的子題〈252710:與月球的距離〉與北美館《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一同討論了美蘇冷戰時期太空競賽下的共同人類經驗。《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展覽中闡述,首次脫離地球,拉至宇宙的層級的視角,如何影響了美好生活與家園的想像,乃至於台灣現代主義藝術家。有趣的是,展覽高明地連結太空與家屋,由冷戰意識形態打造出的場景,工藝在其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太空科技往往做為最新技術發明與應用的產業,其工藝性可能遠超任何領域。工藝的特色在於把現存之物優化,或者拓展不同運用方式,如同晶片製作,工程師們不停挑戰物理極。SpaceX 的出現,重新燃起在登陸月球後,下一波太空熱。探究 SpaceX 發展史,就知道是對於製作工藝優化的過程。【圖3】馬斯克發下豪語的火星計畫若成真,在別的行星上,是否有機會打破後東方主義以降,在殖民主義中的西方與非西方的二元觀點?
關於去中心化
如同展覽中試圖重新書寫亞洲未來主義,重要的課題是擺脫西方中心主義的糾纏。這些在現實文化中無法撼動的權力結構,已在虛擬世界鬆動,區塊鏈技術提供去中心化的社會網路。建立在區塊鏈數位帳本上的 NFT,也在今年大舉入侵了實體藝術市場。像是 EchoX 為台北藝博在 Decentraland 上打造了虛擬展間,能夠直接購買數位作品。而光是 Decentraland 基於以太坊區塊鏈的分散式 3D 虛擬實境平台,上面的虛擬土地甚至高於美國曼哈頓的平均房價。或是 Banksy 作品〈Mornos〉【圖4】在購買後被燒毀,緊接著被創建了代表其作品的 NFT 。【4】比 Banksy 自己絞碎〈Girl With Balloon〉,還具市場挑戰性的部分是,這些高價到令人咋舌的 NFT 數位拍賣品,能否滿足人類對於真實物質的慾望還未可知。機械複製時代以降,影像的洪流已氾濫成災,我認為現今 NFT 的出現,如同建起水壩,至少能夠減緩,或者能夠攔截過多的流量。透過難以竄改的代碼,讓我們終於能追溯一個數位影像的來源。
【4】ARTOUCH編輯部(2021)。《傻子》版畫遭燒毀,BANKSY被迫加入NFT [ARTOUCH 典藏]。https://artouch.com/news/content-34958.html
關於元宇宙
跟科學比起來,哲學對於影像顯得十分不友善,而且悲劇之處是哲學無法掌握影像的話語權。雖著科技發展,影像已然滲透到現代人的方方面面。跟隨著影像洪流,最終會流向何處?我想就是元宇宙,現實與虛擬無法區分超真實之地。元宇宙的概念,在祖克柏發揚光大之前,早存在許久,第一次出現是在1992 年的小說《雪崩》(Snow Crash)中。不同於現今我們熟悉的虛擬人像(Avatar),元宇宙的虛擬人像更像是宗教中的化身(Incarnation),將人的精神投射到虛擬世界中。目前與元宇宙最為接近的應該就是遊戲產業,藝術產業剛才運用的 AR/VR 虛擬實境,在遊戲產業早已見怪不怪。事實是對於真實的擬仿,所依賴的是強大 CPU 與 GPU 算力,還有創造虛擬空間的美學能力。我十分贊同〈殊途同歸的新媒體藝術與電子遊戲〉【5】的論點,新媒體藝術終究會慢慢被其收編,或向其靠攏,沈浸式體驗則是兩者未來的交會點。電影《一級玩家》【圖5】中的世界觀就由再現了遊戲中的許多元素,並將其與元宇宙融合在一起。當然,在元宇宙中所要達到的就是感官完全與現實無異,在此你所購買的 NFT 畫作才得以派上用場。但最終我認為有個悖論存在,只要人類想像得到的東西都能在元宇宙中實現的話,那要如何做到無法想像的事情?藝術終究只是想像的一種實踐工具,藝術家則成為美化虛擬空間工匠。值得慶幸的是,距離真正的元宇宙誕生,應該還非常的遙遠。
【5】葉梓濤(2018)。殊途同歸的新媒體藝術與電子遊戲。https://indienova.com/indie-game-news/new-media-art-and-games/
avatar-img
19會員
13內容數
目前全職經營「三人日常」YouTube頻道,與「屁啦!無尾熊」Podcast節目。曾任職社交APP與電商新創公司、藝廊、展演機構、出版社與文化基金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中華民國美學 」這個缺乏詞源的用語,卻像是基因般烙印在臺灣人的腦海中,我們似乎都能勾勒出「中華民國美學」大致輪廓。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中華民國美學」似乎正在不停被擴寫中,超出其字面意義,漸漸成為與臺灣美學對立的反義詞。
我想應該毫無異議,手機無疑就是現今最為普及的攝影工具。雖說有人認為是手機攝影功能的提升,顛覆了整個影像產業的舊有思維。而我覺得幕後更重要的推手,是社群平台崛起。其中以 Instagarm 建構出的不同以往的攝影體系,能被作為年輕世代影像傳達語彙的範本。
台灣年輕一代的抽象繪畫,能踏上怎樣的道路?將陳劭彥作品抽絲剝繭後,串連出有趣的發展脈絡。他應用當代數位創作的概念,拆解出許多子集,並展示在抽象繪畫中。我們知道許多數位情境裡的抽象性質,仍難以使用新媒體、科技媒材來詮釋,無法具體體現思維與感知。如果從源頭去思考,為何要以抽象作為創作方法,或許能夠作為當
「模仿/抄襲/挪用」等等詞彙三不五時就就會出現在藝術圈,當然討論的觀點一路聊到珠穆朗瑪峰,太遠、太廣、太多層面能討論。想以自己的觀點好好梳理一下這些定義。這邊將被視為具有「藝術性」的作品為前提,而非習作,不然乾脆說最大的抄襲事件應該就是大學術科考試,每個人畫出的東西都一樣。
每到藝博又是我攀親引戚的時節,2020台中藝術博覽會是疫病爆發後,台灣第一場大型藝術博覽會,是否能帶給我們滿滿的感動呢?以觀賞者的角度選出藝博中4件我覺得有趣的作品,雖然還是口袋淺淺,掏不出任何一毛錢,沒有要幫誰廣告,因此文章等藝博結束後發(燦笑)。
「藝起加油ART作品展覽平台」目前可能面臨的困境,就是要在完全開放規則在自由市場底下運作,還是像中介者們提供具有完善制度的策展架構。在平台上被刪除的作品恰好反映資本主義中的弔詭狀態,以市場而言應該是提供最大利益,但在層層體制的淘洗之後,反而拋棄了利益去選擇了符合當政者的選項。
「中華民國美學 」這個缺乏詞源的用語,卻像是基因般烙印在臺灣人的腦海中,我們似乎都能勾勒出「中華民國美學」大致輪廓。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中華民國美學」似乎正在不停被擴寫中,超出其字面意義,漸漸成為與臺灣美學對立的反義詞。
我想應該毫無異議,手機無疑就是現今最為普及的攝影工具。雖說有人認為是手機攝影功能的提升,顛覆了整個影像產業的舊有思維。而我覺得幕後更重要的推手,是社群平台崛起。其中以 Instagarm 建構出的不同以往的攝影體系,能被作為年輕世代影像傳達語彙的範本。
台灣年輕一代的抽象繪畫,能踏上怎樣的道路?將陳劭彥作品抽絲剝繭後,串連出有趣的發展脈絡。他應用當代數位創作的概念,拆解出許多子集,並展示在抽象繪畫中。我們知道許多數位情境裡的抽象性質,仍難以使用新媒體、科技媒材來詮釋,無法具體體現思維與感知。如果從源頭去思考,為何要以抽象作為創作方法,或許能夠作為當
「模仿/抄襲/挪用」等等詞彙三不五時就就會出現在藝術圈,當然討論的觀點一路聊到珠穆朗瑪峰,太遠、太廣、太多層面能討論。想以自己的觀點好好梳理一下這些定義。這邊將被視為具有「藝術性」的作品為前提,而非習作,不然乾脆說最大的抄襲事件應該就是大學術科考試,每個人畫出的東西都一樣。
每到藝博又是我攀親引戚的時節,2020台中藝術博覽會是疫病爆發後,台灣第一場大型藝術博覽會,是否能帶給我們滿滿的感動呢?以觀賞者的角度選出藝博中4件我覺得有趣的作品,雖然還是口袋淺淺,掏不出任何一毛錢,沒有要幫誰廣告,因此文章等藝博結束後發(燦笑)。
「藝起加油ART作品展覽平台」目前可能面臨的困境,就是要在完全開放規則在自由市場底下運作,還是像中介者們提供具有完善制度的策展架構。在平台上被刪除的作品恰好反映資本主義中的弔詭狀態,以市場而言應該是提供最大利益,但在層層體制的淘洗之後,反而拋棄了利益去選擇了符合當政者的選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今天是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2, 比特幣又創歷史新高一度飆漲至 107793 美元後回調盤整,狗狗幣還躺平在0.4美元附近假裝自己是穩定幣,狗狗正在持續測試你的耐心,史詩級的拉升之前一定會有一段枯燥又漫長的盤整垃圾時間,你只要想大哥比特幣都表態了,市場資金是輪動的,大哥遲早會帶上狗弟弟,狗
Thumbnail
亞當·格蘭特的《隱藏的潛能》提供了挖掘個體潛力的深刻見解,強調性格技能如擁抱不舒適、成為人體海綿和不完美主義,能幫助人們克服挑戰並實現卓越。書中透過真實故事展示,潛能不僅來自天賦,更關乎努力和方法。格蘭特的研究不僅啟發讀者重視內在動機,還鼓勵大家在成長中找到樂趣,改變思維並迎接挑戰。
Thumbnail
在駕駛時,被A柱擋到的地方,我們稱之為「盲區」。然而,若是過分專注於此處,反而會使門戶大開的視野前方變成盲區所在。魯南的行動,看似有種佛擋殺佛的衝勁,但這是否僅是緣木求魚的徒勞?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對未來的三種不同想像方式:科幻娛樂作品對遙遠未來的創意描繪、科學家基於現實數據的預測,以及對近未來的具體構思。科幻作品如《回到未來》激發了對未來科技的幻想,科學預測提供了基於現有趨勢的現實展望,而近未來構想則關注即將到來的變化,共同塑造了我們對未來的理解。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想過,未來的投資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想像一下,你可以輕鬆地擁有紐約一棟摩天大樓的一小部分,或是擁有一幅名畫的碎片。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嗎?事實上,這種革命性的變化正在發生,而它的名字叫做「資產代幣化」。
Thumbnail
  公元2030年,人類建立了天空之城,最富最貴等級的人們開始移居天空之城。   公元2036年,居於地球表面的人類開始暴動,卻意外引發了喪屍病毒。   公元2042年,為了對貧窮的地面人進行保育措施,天空人在他們腦內注入晶片以進行追蹤與觀察。   ......   ..
編年史:2024年至今(2077) 2024年 - OpenPi公司引領的AI潮流迅速將人類帶入新的時代。 - 聯合國宣布以一世紀為期的「群星殖民計畫」啟動,並開始第一階段月面基地建設計畫。 2026年 - 科技業巨頭TREX收購OpenPi。
Thumbnail
太空園藝的源起: 2014第一次有人找我創業,是一位一樣讀中山大學的高中同學,項目是極小單位農業技術,可以上太空的那種。這也是此專欄名的靈感。不過這號人物會在接下來的某輯出現,也許是「如果愛迪生與特斯拉一起做實驗」或是「如果畢卡索與達利一起開畫廊」。目前有七期專欄,每期都會以幾位中心人物講個性兩極
為自己設立嚴格的界線非但不是一個對自由的限縮,更是獲得真正自由的開端。為了要設計一個真正符合你自己當前能力與能承擔的後果之界線。你必須要對自己、對環境、以及對你所參與的活動有更深刻的了解。唯有對這些事情有了足夠認識,我們才有「按部就班」、「步上正軌」、「漸入佳境」可言,我們才是在「勇敢地面對挑戰」。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今天是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2, 比特幣又創歷史新高一度飆漲至 107793 美元後回調盤整,狗狗幣還躺平在0.4美元附近假裝自己是穩定幣,狗狗正在持續測試你的耐心,史詩級的拉升之前一定會有一段枯燥又漫長的盤整垃圾時間,你只要想大哥比特幣都表態了,市場資金是輪動的,大哥遲早會帶上狗弟弟,狗
Thumbnail
亞當·格蘭特的《隱藏的潛能》提供了挖掘個體潛力的深刻見解,強調性格技能如擁抱不舒適、成為人體海綿和不完美主義,能幫助人們克服挑戰並實現卓越。書中透過真實故事展示,潛能不僅來自天賦,更關乎努力和方法。格蘭特的研究不僅啟發讀者重視內在動機,還鼓勵大家在成長中找到樂趣,改變思維並迎接挑戰。
Thumbnail
在駕駛時,被A柱擋到的地方,我們稱之為「盲區」。然而,若是過分專注於此處,反而會使門戶大開的視野前方變成盲區所在。魯南的行動,看似有種佛擋殺佛的衝勁,但這是否僅是緣木求魚的徒勞?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對未來的三種不同想像方式:科幻娛樂作品對遙遠未來的創意描繪、科學家基於現實數據的預測,以及對近未來的具體構思。科幻作品如《回到未來》激發了對未來科技的幻想,科學預測提供了基於現有趨勢的現實展望,而近未來構想則關注即將到來的變化,共同塑造了我們對未來的理解。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想過,未來的投資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想像一下,你可以輕鬆地擁有紐約一棟摩天大樓的一小部分,或是擁有一幅名畫的碎片。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嗎?事實上,這種革命性的變化正在發生,而它的名字叫做「資產代幣化」。
Thumbnail
  公元2030年,人類建立了天空之城,最富最貴等級的人們開始移居天空之城。   公元2036年,居於地球表面的人類開始暴動,卻意外引發了喪屍病毒。   公元2042年,為了對貧窮的地面人進行保育措施,天空人在他們腦內注入晶片以進行追蹤與觀察。   ......   ..
編年史:2024年至今(2077) 2024年 - OpenPi公司引領的AI潮流迅速將人類帶入新的時代。 - 聯合國宣布以一世紀為期的「群星殖民計畫」啟動,並開始第一階段月面基地建設計畫。 2026年 - 科技業巨頭TREX收購OpenPi。
Thumbnail
太空園藝的源起: 2014第一次有人找我創業,是一位一樣讀中山大學的高中同學,項目是極小單位農業技術,可以上太空的那種。這也是此專欄名的靈感。不過這號人物會在接下來的某輯出現,也許是「如果愛迪生與特斯拉一起做實驗」或是「如果畢卡索與達利一起開畫廊」。目前有七期專欄,每期都會以幾位中心人物講個性兩極
為自己設立嚴格的界線非但不是一個對自由的限縮,更是獲得真正自由的開端。為了要設計一個真正符合你自己當前能力與能承擔的後果之界線。你必須要對自己、對環境、以及對你所參與的活動有更深刻的了解。唯有對這些事情有了足夠認識,我們才有「按部就班」、「步上正軌」、「漸入佳境」可言,我們才是在「勇敢地面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