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點:關於社群媒體的數位風景碎片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Noise : Fragments of Digital Landscape on Social Media

風景一路從真實擴展到虛擬,而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風景被廣泛傳播,有著各式不同的支線發展。這些碎片不光是真實景觀的再現,更被作為與現實環境的抵抗工具,並藉由社群媒體巧妙地融入大眾生活,成為當代與未來的數位風景。
當代風景涉及的議題,已非關於自然的寫實紀錄或單純美學的表現形式。尤其在疫病爆發期間,自己觀察到許多誕生於社群媒體的風景,突破了原有景觀的傳統疆域限制,成為無界無域的地景。風景從地理環境擴展到人類社會,並經由新媒體轉譯後,又分裂成一塊塊殘存少許景物的數位風景碎片。種種看似無關緊要的碎片,多多少少都以社群媒體作為散布介質,深深嵌入當代生活的各個層面。此外,它也牽動到大眾視覺經驗,化為擾動自身感知的無數噪點。希望使用社群媒體上的風景流變當作討論對象,以釐清當代風景的產生的路徑為何?
讓回顧歷史經典風景作品,德國浪漫主義畫家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霧海上的漫遊者》,傳達出對自然崇高的敬畏,或人類對自然的駕馭與征服,可以說是傳統風景中美學類型的典範。此種美學邏輯放置在現今影像爆炸的社會,越來越難在心裡引起共鳴。好比桑塔格(Susan Sontag)在《旁觀他人之痛苦》中的警示,現代人對影像的情感越發疲乏,需要更高度的刺激,才得以撩起一絲關注。區區自然景觀,早已淹沒在影像中。或許這也是為何在社群媒體上,出現不少帶有刺激性情景的原因之一。情景又由媒體散佈出去,演變成屬於社群媒體數位風景的語彙。
何謂社群媒體數位風景的語彙?例如Netflix紀錄片《勇闖世界14高峰:挑戰不可能》(14 Peaks: Nothing Is Impossible)內容敘述了寧斯.普爾加(Nirmal Purja)打破原來要花7年的世界紀錄,只花189天的時間,便攀登完14座世界上超過8,000公尺的高峰。影片中有著山與雪交融的多重地形景觀,都是常人難以觸及的物理風景。我認為其中最具震撼的影像,並非一望無際的山頂風光,或是伸手不見五指的暴雪。而是連同影片發佈於社群媒體的影像,一張拍攝上百人隊伍等待登上聖母峰的畫面。這種身在極地,卻人滿為患的風景,在社交媒體上激起廣泛迴響。歸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有種與我們所認知現實有所不同的斷裂感,構成十分荒誕的感受。回應到卡繆(Albert Camus)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的反思,藝術更應該挖掘世界的荒謬性,而不是以美學掩蓋。存在於社群媒體數位風景的語彙,似乎有著這種荒謬特質。我們能看看藝術家是如何透過作品,點出數位風景所富含的荒謬性?
像是在2021年12月「滿山春色——黃海欣個展」中,黃海欣正好以疫情底下國內旅經驗為靈感,映射出島內興起的登山、露營打卡熱潮,並再現受到新媒體影響的山林景觀。黃海欣用她所擅長的諷刺手法來構築戲劇般的場景,詼諧地表現當今世界的人生百態。像是《網紅山(抹茶山)》、《登象山》中的畫面動線,都被拿著自拍棒的觀光客與穿著運動內衣的網紅給填滿。又或是《認識火以後》圍繞著篝火而坐的人們,仍離不開手機螢幕,強烈的人造光源直接打在面部,有如某種怪異的數位科技儀式。人們渴望接觸自然的原因,為的是要證明自己跟得上潮流,山林在此淪為社群媒體影像的裝飾。其實,此時此刻的畫面裡的象山、抹茶山已然與大排長龍的聖母峰無異,幻化成新媒體上新型態的數位風景。這種風景或許有一套標準存在,比起美感本身,更在乎是否具有娛樂價值。社群媒體樂於接收這些風景,更多關注人潮,意味著更多錢潮。
黃海欣正好以疫情底下國內旅經驗為靈感,反映出島內所興起的登山、露營的打卡熱潮,並再現受到新媒體影響的山林景觀。黃海欣,《網紅山(抹茶山)》,2021 。(© 双方藝廊)
存在於社群媒體之中,還有另外一種不受待見的風景,雖然不好解讀,卻能視為特定族群的文化現象。就是由無藝術背景的人創造與生產,於照片添加上文字,被大眾戲稱為「長輩圖」的風景。能發現其實「長輩圖」也有荒謬潛在特質,上面的風景已徹底淪為幫襯。景物被去脈絡的文字,硬生生地劃出一道切口。但切面上其實承載著某個階層的美學觀。猶如台灣人對於城市地景的想像,那種書寫著多彩文字的大型招牌,如增生組織般附著在建築外觀,甚至吞噬本體。換個方向來想,雖然文字大多作為平面產物,或許平面文字同時能有更多的解讀空間,讓我們去思考文字和風景是否有調和的可能?
參照艾勃特(Edwin Abbott)科幻小說《平面國》之後,作者以虛構出的二維世界,裡面的風景皆由不同線段、幾何圖形組合而成。若屬於文字的平面風景,在其中出現也絲毫不違和。回看到藝術創作上,游孟書《不許哭》處理平面文字的議題,將其昇華到多維度的風景視角中。依據數位編排後,以顏色鮮豔樂高堆疊而成的標楷體,像是巨幅牌匾被懸掛在展牆上。樂高時常被用於現實世界的微觀化,夠過不同零組件建構出具象的微縮景觀。藝術家利用痛苦的文字內容,搭配感性甜美的配色。這明顯帶有反差感的組合,不同於荒謬風景的諷刺感受,觀者逐漸引入當代理性文明背後的幽暗之處。作品外包裹著的一層透明樹脂,則像濃稠的糖衣,刻意掩蓋當代文明不舒適的風景。當然,會有人認為這種風景太過仰賴個人主觀感受,而我反倒是覺得這正巧印證了現今風景的各種面貌。
玩具積木時常被用現實世界的微觀化,夠過不同組件建構出具象的景觀。游孟書,《不許哭》,2017。(游孟書提供)
我們重新將視野拉回社群媒體之上,風景能否有更多關於新媒體的角度?仔細觀察社群媒體能得知,他們具有高度統一卻又截然不同的雙重對立身分。風景不再是簡單的單一影像,而是會依循人類行為產生改變的影像體系。社群經營者在各個操作上收集使用者數據,並利用演算法,迅速得知用戶的行為偏好。原來用在個人化廣告投放的數據資料,現在也被套用在以影像為主軸的社交平台。影像社群的瀏覽,多以瀑布流(Masonry Layout)方式無止盡的展示在眼前,隨著每個點擊動作,畫面逐步被馴化成自己理想的樣貌。只需點入打卡地標,就能發現景物高度相似,連拍攝角度也如出一徹。社群頁面像是自動集結而成的類型學風景,使我們深深陷入風景迴圈中。另一方面來說,在影像爆炸後,我們也能發現影像的仍舊具有高度差異性,只要能夠仔細搜尋,都能找到某張符合自身所需的影像。社群媒體已宰制當代人的日常,加速影像宇宙擴張,風景也連帶著納入其中,如同繁星點點相似又多變。
無疑地,風景早就作為影像一類的學門,那在社群媒體上有什麼實踐策略?以下提供相同一條,卻由相異兩端出發的路徑。一邊是是由虛擬過渡到真實的「再風景」,像是2015年魯德(Damien Rudd)《悲傷地形考》(Sad Topographies),在意外發現澳洲南部有個奇怪的名稱的地點「絕望山」(Mount Hopeless)之後,就開始使用網路地圖在世界進行考古,解讀與此地相關的過往事物來調查歷史記憶。每個淒慘的地名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包括紐西蘭的失望島(Disappointment Island)、美國的無愛湖(Loveless Lake)、英國的瘟疫洞(Plague Hole)等等,由風景、神話、歷史、災難和悲劇交織而成。有趣的是,藝術家所有的探訪與調查,都是藉由網路完成,未曾親自造訪。原本皆是虛擬考掘的數位地景,重新與現實地景接軌,讓風景再次回歸到文化脈絡之中。
另一邊則是由真實嫁接到虛擬的「再風景」。像是2020年韋克特(Simon Weckert) 《Google Maps Hacks》通過自身行為介入,導致虛擬的交通阻塞,數位地圖上的街道由綠轉紅,進而在現實世界中產生影響。若我們在現實中觀看,只會看到一個人用手推車,拖著99台開著地圖軟體的二手智慧手機,在空無一人的大街上四處遊蕩。遭遇到宛若巨獸的社群媒體企業,藝術家仍起身與之對抗,科技公司也必須隨著人類行為去修改演算法。就像塞車與否,不能單純地用手機定位密度作為偵測標準。其中值得反思的是,人類行為與社會關係遠比單單幾筆數據還要複雜得多。藝術家在現實中的行為,依舊能打回數位風景中,再次改變其樣貌。
藝術家通過行為介入,導致虛擬的交通阻塞,數位地圖上的街道由綠轉紅,進而在現實世界中產生影響。韋克特(Simon Weckert) ,《Google Maps Hacks》,2020。(圖片來源
最終,我們究竟如何逃脫被演算法綁架的數位風景?去除掉當代風景屬於數位的部分,風景還是能照映出當代人類生活。像是2020年崔廣宇《當代生活習作:最美的風景》,他化身真正的「風景」製造者,袖口噴射出的強烈氣流,吹翻所有日常景物:模特兒假人的裙底、路邊的垃圾、夜市的乒乓球遊戲等,全部都被噴飛。藝術家通過行為演繹,使旁人驚訝於透過裝置生成的奇觀,再去魅之後才得以揭露其本質。崔廣宇等於一位場景架構師,營造圍繞自身流動的人造風景。此時此刻的風景,不在限於單純視覺景觀,而是推展到身體感知,並經由荒謬的手法重新回應當代社會的風景。然而說到底,身體感知與社群媒體的數位風景如何產生連結?
藝術家化身真正的「風景」製造者,袖口噴射出的強烈氣流,吹翻所有日常景物。崔廣宇,《當代生活習作:最美的風景》,2020。(圖片來源
這兩年在疫情的影響之下,越來越多工作都轉往線上進行,社群媒體也隨著這波浪潮開始轉型,隨著科技進步,應運而生不同的數位風景。我們能發現社群媒體喜愛的數位風景,依舊是對現實景觀的改造或擬仿。就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介入在視訊中,運算分離出前景與背景,還能隨意更換場景,增添了親身在場的真實性。《Gather Town》則用像素畫(Pixel Art)的角色扮演遊戲(RPG),自己打造出虛擬空間,讓線上社交更加人性化。然而數位風景的擬真程度,決定了身體的感知深度,像是虛擬實境(VR)技術意圖成為未來新媒體重要的展示策略,雖然概念具革命性,但往往因為建模不夠細緻、場景不夠真實等技術問題,而無法真正讓人投身其中。興許人類需要不只是視覺感官,才幫助我們脫離對真實物質的依賴。面對未來的想像,社群媒體大力揮舞著元宇宙(Metaverse)的大旗,吸納眾多目光。各個領域也摩拳擦掌,極力與其沾上邊,當然藝術領域也不例外。未來的數位風景勢必會拓展出不同感知方式,往後的風景甚至可以加入其他感官,為虛擬影像所取代真實景觀預先做好鋪墊。
藝術家使用台灣與美國的預言事件為參照文本,混剪多個災難性影像,從飛蝶教、瓊斯鎮(Jonestown)再到核彈爆炸。劉玗+吳思嶔,《逃逸路線》,2021。(© 國立臺灣美術館)
以上這些都是對數位風景的探索與想像,試圖尋找四散在社群媒體上的碎片。媒體巨擘引領新媒體最前沿的科技發展,大致勾勒出的當代風景的輪廓。更遙遠的未來風景,可能不是如此美好,而是更趨近於「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中,劉玗、吳思欽的《逃逸路線》的詮釋。使用台灣與美國的預言事件為參照文本,混剪多個災難性影像,從飛蝶教、瓊斯鎮(Jonestown)再到核彈爆炸。藝術家成功地造出末日風景,反思人性的脆弱與不堪。或是李智勇《過期霓虹:切分/拼合》挪用1980年代日本經濟起飛時期的街道風景。以巨型霓虹看板的意象,在美術館內拼貼出好幾處異質空間。與此同時,霓虹看板大量出現在賽博朋克電影裡,成為高科技、低生活的指標或範本。數位風景變成《一級玩家》、《駭客任務》等電影中未來的避難之所。
風景一路從真實擴展到虛擬,而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風景被廣泛傳播,有著各式不同的支線發展。這些支線彷彿存在於影像裡擾人或增加質感的噪點,由各種碎片化的日常資訊組合而成,形成細微的雜訊,不停干擾、刺激或影響著接收者。這些碎片不光是真實景觀的再現,更被作為與現實環境的抵抗工具,並藉由社群媒體巧妙地融入大眾生活,成為當代與未來的數位風景。
※本專輯感謝2021年「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補助,也感謝《典藏ARTouch》一同編輯合作,使「地景說話――風景藝術的文化知識生產」書寫計畫能邀約青年學者與評論新秀,透過文化知識上的「書寫生產」找到適存的共有平台。
    17會員
    13內容數
    探討當代版畫的走向與趨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變造生活歷程的影響|觀點小品 Ep.58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avatar
    獵斯特
    2024-05-21
    西北方爐灶的風水觀點很多網友私訊,爐灶在西北方這件事,根據雙星斷事的查閱 【69天火同人】 火燒天門:家生忤逆之兒。生牙瘡,腦病,生癢腮,流牙血。勞苦,肺病、血病。傷老翁,不利父。 【96火天大有】 生牙瘡,腦病,生痄腮,流牙血。家出忤逆之兒。肺痿,衰則血症,盛必火災。傷長男,父早亡,多犯官刑。 可是也有人餐
    Thumbnail
    avatar
    張聿麒 LiWilliam
    2024-04-17
    【職人觀點】沒能掌握到機會,自己創造機會總抓得到吧?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但是你準備好了,其實去創造自己的機會就好。不需要是最厲害的那個,只要是最合適的就行了。沒能掌握到機會,自己創造機會總抓得到吧?
    Thumbnail
    avatar
    劉奕酉
    2023-10-31
    avatar
    28號研究室-Ulf
    2023-09-29
    【職人觀點】自雇者的四個破局思路:避開不必要的陷阱、獲得更有效的成長,創造專屬於自己的機會昨日在一場演講中分享了自雇者的心路歷程。​一路上會遇到各種挫折與挑戰,未來前行的道路上也還會有。但如果能多一些思維上的提醒,或許就能避開一些不必要的陷阱,或是以另一種心態看待所謂的機會、挑戰與阻礙。我總結了四個思路分享給想要或正在成為自雇者的你。
    Thumbnail
    avatar
    劉奕酉
    2023-08-26
    三家法國科技媒體關於台積電法說會的報導 剛舉行完法說會的台積電因為亮眼的營收數字和對全世界晶片供應的重要性成為全球矚目的重要經濟科技新聞 除了英文媒體 法國的一些科技新聞網站也紛紛加以報導 本文選擇了其中三家科技媒體的報導做了介紹 並做了簡單的分析 比較三家報導的異同
    Thumbnail
    avatar
    趙君朔
    2022-01-16
    【帥爸的數位教養:關於社群、網路評論,該怎麼教孩子面對?】
關於網路留言評論,帥爸作為一個「資訊把關者」,在保護帥帥的情況下,都是我先過濾
    Thumbnail
    avatar
    Lilian Chiu
    2021-10-02
    關於疫情升級的一些想法#8:給媒體記者的建議/程天縱媒體握有「第四權」的影響力,如果短期內還無法做到「第四權」的角色的話,至少要有促進社會穩定的責任吧?如果媒體記者不想被餵食訊息、要挖掘真相的話,那麼一定要事先做好功課、準備好問題。
    Thumbnail
    avatar
    吐納商業評論
    2021-06-19
    關於疫情升級的一些想法#6:媒體治國/程天縱基於服務普羅大眾的需求,媒體記者們只能提問有關實行措施、管制辦法、個案等問題;而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就只能隨著媒體提問而起舞,談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問題,而沒有人關心中長期的目標和策略。這變成了媒體記者指派任務給疫情作戰的最高權力機構,不就是「媒體治國」嗎?
    Thumbnail
    avatar
    吐納商業評論
    2021-06-13
    想經營自媒體嗎?一些關於IG社群行銷的小建議與心得今天想來寫一點跟影劇無關的事情!我在一年前的一月中開始Drama Note靠看劇續命的社畜IG經營,我抱著「我想紅」的心態在經營這個帳號,時隔一年半,最近終於突破2000粉絲大關,所以想來分享一下這一年半的心得,以及對想經營自媒體的朋朋的一些建議,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囉。
    Thumbnail
    avatar
    VV|Drama Note
    202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