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享:《2040世界未來報告書》

閱讀分享:《2040世界未來報告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當在書店看到這本”2040世界未來報告書”時,其實我充滿疑惑。

因為我在2020年才看過《2030世界未來報告書》,那本書給我對未來的無限想像,讓我印象深刻,當時對未來的預測,有部份也的確正在慢慢實現,但怎麼才過了兩年,這個由韓國主導的聯合國未來論壇就要來預測2040年的未來了?(謎之音:你還不是買回家了?)

看了頭幾頁才明白,原來是COVID-19的疫情,延燒的日子遠比當初預測的久,世界的改變也遠比想像中的大。遠距工作的突飛猛進,元宇宙時代的來臨,太空旅行商業化的實現,無人機的普及等等,都在這兩年間一個又一個地發生。世界進步的方向與步伐,似乎也因此遭到了不小的改變,讓這些未來專家想更大膽的預測,2040年的未來是什麼樣子,他們也把活在這個未來的人類稱為:「元智人(Meta Sapiens)」

即將來臨的,是個太空時代。

近年來可以發現,有許多國家都挹注不少資金在太空科技,自行研發火箭及衛星,上太空已不再是那些大國們獨有的權利,但是太空產業這麼燒錢,為什麼看似沒那麼富裕的國家也搶著做呢?當然是因為有利可圖—太空採礦不再遙不可及。科學家指出月球及其他較沒沒無聞的小行星蘊藏著大量的稀有礦物,極具經濟價值,其中較知名的是可用來核融合發電的氦-3,每公克預計可產出等同40公噸煤炭燃燒的能量,因此當太空開採的成本降到一定水平之後,太空採礦業必定高速發展,掌握先機的國家才能在那時創造巨大的經濟優勢。「星鏈(Starlink)」則是另一個重要的太空技術,靠著數以萬計的低軌道衛星,讓覆蓋的區域都能享有高速無線網路,這個技術也在俄烏戰爭時博得不少新聞版面。高頻寬的網路已是現代不可或缺的科技,星鏈的效能若持續成長,未來不論是在商業或戰略上都會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很可能獨佔整個市場。另外像是在太空運行太陽能發電廠、太空站的移居、宇宙旅行、甚至太空垃圾清理產業,都相當具有經濟價值,我們有生之年很有機會見證這樣的科幻時代。

與機器人共生的時代也近了。

曾與17名國家元首談話、出席200個會議、還當過十幾個雜誌封面模特兒的機器人Sophia、能記住人臉及聲音,判斷對方語調和表情並做出回應的社交機器人Grace、能陪伴孤單老人的寵物機器人Tombot puppy、Aibo、PARO、性愛機器人Henry及Samantha、藝術創作機器人Ai-Da;發明多項專利的機器人DABUS,以及政治家機器人Alice等”人”,都讓我們看到機器人在各種領域中的未來。如果機器人能做得跟人一樣好甚至更好,當他們更經濟實惠的時候,人怎麼能不被取代?雖然總是有人列舉「最容易/最不容易被AI取代的工作清單」,但取代這件事並非全有全無,99%取代率的工作依然會有人類在做,3%取代率的工作依然能讓數以萬計的人必須轉行,元智人必須學習如何在這樣的世界繼續保有能發揮的專長,而因為機器人普及而創造的額外收益也應訂定法規挪作給予人民的基本生活津貼,才能讓整體社會共同向上。

既然2021年被稱為「元宇宙元年」,那在2040年前達到普及應該不算癡人說夢吧?

那些已流行好一陣子的Gather Town、Zepeto、ROBLOX就不說了,頭戴式顯示器也在這一兩年大量的普及,然而像是電影「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中的超精密動態捕捉技術也在成熟當中,到時候的沉浸感勢必更符合大家的夢想。而本書中還提到另一個很酷的研發計畫—元克隆(Metaclone)。在元宇宙中做出一模一樣的化身,再透過不斷的對話學習,創造出另一個自己,個人就可以永遠活在元宇宙中,即使肉體死亡,元克隆分身依然繼續體驗這個世界並持續進化。這個技術也會間接改變喪葬文化,以後到靈骨塔再也不用看著骨灰罈自言自語,我們可以進入元宇宙和已逝的家人繼續互動,他們也能持續知道我們的近況,失去至親的痛或許可以不再那麼痛。

2040年可能也是抗衰老成功的年代。

幹細胞研究的進步讓許多不再分化的組織器官得以回春再生、低廉的基因分析讓客製化的療法得以實現、基因調整技術得到突破,讓人類的各項能力遠超過去、腦機介面的成熟讓人類彷彿習得念力、過去因不治之症冰封保存的人類終於等到解凍接受治療的一刻。以上這些技術都在現代有不同程度的實現,若科技發展的速度如過去所預期,我們或許真的能在20年後見證這樣的未來。

而關於能源與環境的永續,本書也花了一些篇幅來描述,畢竟在這個人類隨時可能摧毀一切的現代,地球撐不撐得過20年還真的沒把握。

總結來說,這本續作依然帶給人許多新鮮事及對未來的想像,若沒有看過《2030世界未來報告書》的人應該會覺得更有趣,推薦給大家!

avatar-img
少鋒的沙龍
45會員
120內容數
每個月精選至少六本各種領域的書籍,完整讀完後的心得分享與作品介紹,內容也同時發布於Facebook粉專《這書,有讀》,以及instagram ID: ialreadyreadthisbook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少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身為一個時常認為末日終將來到的人,不免會被這本書的標題吸引,想多提醒自己,應該還有什麼能做得更好的地方,即使這類的書有時候稍嫌乏味,或是沒有太新穎的見解。 但這本《三十九種拯救地球的方法》是很出乎意料的作品
自從去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AI的話題一直沒有少過,有些人開始積極利用這些工具,增加自己的工作效率;有些人則陷入焦慮,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能撐到哪一天。在許多人不斷地思考自己的職涯該如何應對AI浪潮時,似乎有點忽略了一件事:「現在還是學生的孩子,該如何為了未來做出改變?」   作者Eral D
在中國的頂尖中學(等同台灣的高中)中,學生大致上有四個階級,由下而上分別是:學弱、學渣、學霸、以及學神。
身為一個時常認為末日終將來到的人,不免會被這本書的標題吸引,想多提醒自己,應該還有什麼能做得更好的地方,即使這類的書有時候稍嫌乏味,或是沒有太新穎的見解。 但這本《三十九種拯救地球的方法》是很出乎意料的作品
自從去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AI的話題一直沒有少過,有些人開始積極利用這些工具,增加自己的工作效率;有些人則陷入焦慮,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能撐到哪一天。在許多人不斷地思考自己的職涯該如何應對AI浪潮時,似乎有點忽略了一件事:「現在還是學生的孩子,該如何為了未來做出改變?」   作者Eral D
在中國的頂尖中學(等同台灣的高中)中,學生大致上有四個階級,由下而上分別是:學弱、學渣、學霸、以及學神。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文字中蘊含的力量,讓我彷彿被好幾種情緒團團包圍,有一種深沉的內在共鳴,在我體內慢慢發酵。這本書並沒有直白地告訴你「一切都會好」,而是讓你看到,那些我們以為的繞路或停滯,其實正好成為我們現在這個自己的關鍵轉折,或許,我們無法為別人決定什麼才是對的,每個人都只能靠自己,去選擇要怎麼活、活在哪個世界裡…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文字中蘊含的力量,讓我彷彿被好幾種情緒團團包圍,有一種深沉的內在共鳴,在我體內慢慢發酵。這本書並沒有直白地告訴你「一切都會好」,而是讓你看到,那些我們以為的繞路或停滯,其實正好成為我們現在這個自己的關鍵轉折,或許,我們無法為別人決定什麼才是對的,每個人都只能靠自己,去選擇要怎麼活、活在哪個世界裡…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