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家新年快樂!今年除夕打算怎麼過呢?
2022年是壬寅虎年,服飾誌也整理了三百年前臺灣人的歲時祭儀。
在那個放浪不羈的羅漢腳時代,臺灣的節慶也有許多熱鬧且熱情的習俗。
一起來看看臺灣這些稀奇古怪的過節方式吧!
三百年前的除夕
『除夕前數日,以各種生菜沸水泡甕中,以供新歲祭祀之用;餘則待發變後食之,名曰來年菜。除夕殺黑鴨以祭神,謂其壓除一歲凶事;為紙虎,口內實以鴨血或豬血、生肉於門外燒之,以禳除不祥。』
三百年前的臺灣似乎沒有做臘肉的習俗,倒是除夕之前會開始醃泡菜。等到除夕那天打開,叫做「來年菜」。
⠀⠀⠀
除夕當天會殺黑鴨來拜神,並且在紙糊的老虎裡面塞鴨血,在門口燒掉以後代表壤除不祥。
三百年前的元旦
『正月元旦,家製紅、白米糕以祀神。於四、五鼓時拜賀親友。』
隔天初一時,人們會準備紅白的米糕來祭拜,並且在「四、五鼓」,也就是半夜一點到五點時,去親朋好友家串門子。 所以今年初一的半夜一點,知道要做什麼了嗎?
三百年前的元宵
『上元節:未字之女偷折人家花枝竹葉,為人詬詈,謂異日必得佳婿;平民有毀傷他家牆垣或竊豕槽、雞欄,辱及父母,亦謂一年大利。街頭花燈簫鼓,鎮夜喧闐,至廿五、六日方罷。』
看花燈是一定要的,熱鬧的燈市會持續大約兩個禮拜。
除此之外還有非常神奇的傳說:「如果十五歲之前的少女,偷折別人的盆摘被罵了,就代表今年會有婚姻;平民如果損毀了別人家的圍牆、偷竊雞欄,就會『一年大利』」。
(請勿在現代模仿,後果恕不負責。)
三百年前的端午
『五月五日…..彼此以西瓜、肉粽相饋遺。祀神用諸紅色物。自初五至初七,好事者於海口淺處用錢或布為標,杉板魚船爭相奪取;勝者鳴鑼為得采,土人亦號為鬪龍舟。午時,為小兒女結五色縷,男繫左腕,女繫右腕,名曰神鋉。三月盡、四月朔望、五月初一至初五日,各寺廟及海岸各船鳴鑼擊鼓,名曰龍船鼓,謂主一年旺相。』
端午節時,臺灣人不只會送親友粽子,還會送西瓜。可以說是非常臺灣的禮物。
並且當時過端午節,並不是只過「端午那一天」。從三月結束那天、四月的朔望、五月初一~初五,各寺廟及海岸各船都會敲鑼打鼓,叫做「龍船鼓」,據說可以帶來好運興旺。
也就是三百年前的台灣人在端午之前,起碼會聽到各個寺廟的敲鑼打鼓七次。給三百年前的臺灣人Respect。
三百年前的七夕
『七夕呼為巧節。家供織女,稱為七星娘。紙糊綵停,晚備花粉、香果、酒醴、三牲、鴨蛋七枚、飯七碗,命道士祭獻畢,則將端陽男女所結絲縷剪斷,同花粉擲於屋上。食螺螄以為明目。黃豆煮熟,洋糖拌裹,及龍眼、芋頭相贈貽,名曰結緣。』
除了我們過去時常介紹,保佑婦女手藝與孩童的「七娘媽生」。三百年前的臺灣人過七夕時,還有叫「結緣」的習俗。這個習俗來自閩南一帶的「分豆結緣」,例如福州一帶,會在七夕時分享蠶豆。
但臺灣習慣將糖拌炒黃豆,並且和芋頭、龍眼等等當季水果一起分送給親友。可以說是一種因地制宜了
三百年前的中元節
『七月十五日,亦為盂蘭會。陳設餅餌、香櫞、柚子、蕉果、黃梨、鮮姜,堆盤高二、三尺,並設紙牌、骰子、煙筒等物;至夜分同羹飯施焰口。……沿街或三五十家為一局,張燈結采,陳設圖畫、玩器,鑼鼓喧雜,觀者如堵。二日事畢,命優人演劇以為樂,謂之壓醮尾。月盡方罷。』
如今中元節究竟什麼水果可以拜、什麼水果不能拜,還是眾說紛紜。然而三百年前的臺灣人拜的是:「餅餌(餅類食物)、香櫞(佛手柑的親戚)、柚子、蕉果、黃梨、鮮姜」(似乎都是黃色的水果),還要「堆盤高二、三尺」。
不同於如今一堆的鬼月禁忌,當時的中元節簡直就是同樂會,到處都是賭局,在中元節結束後,還會請人來演戲,人鬼一起開趴。
三百年前的中秋節
『中秋製月餅,並筆、墨、紙、研、香囊、瓶、袋諸物,羅列市廛,設置骰子;賭勝奪采,負則償值。』
中秋節是屬於文人雅士的節日,文人們會把筆、墨、硯台、香囊等文具擺設成小市集。
然而即使是文人雅士,還是改不了賭徒的習性,於是他們的攤位旁會放置骰子,贏了可以帶走墨寶,輸了要賠錢。
三百年前的重陽節
『重陽前後,競放紙鳶,如內地春月。是日,儒生有殺犬取其首以祀魁星者;餘肉則生徒聚啖,歡飲竟日。』
中國習俗在清明節時會放風箏,而臺灣人則習慣在重陽節放風箏。
除此之外,如果有應考的學生,則會在隔天用狗頭祭拜大魁星君,並且考生們一起分食狗肉,祈求好運。
⠀⠀⠀
(請勿…模仿…狗勾…那麼…可愛……QQ)
結語
我們參考了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從1722年開始,他就陸陸續續記錄了不少臺灣當時的風俗民情,可以說是留下了不少羅漢腳時代的颯爽風景。
《臺海使槎錄》的歲時介紹,也差不多在這裡告一段落了,重陽節之後就可以等待除夕的到來,再來過這一年前的豐富盛典。
臺灣服飾誌,再次祝大家新的一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