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後一個疫情下的春節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三個春節,三個年頭,在疫情下度過,從東方到西方,無一例外。

從疫情一開始,因人為地沒有控制好,導致這場曠世疫情而憤怒,到鬱鬱寡歡,足不出戶期間,開始碼字,僅僅為了抒發內心的波瀾,沒有想要多少人能看到。寫了一些記敘文,也寫了一些短篇,文筆淺顯,不敢發布。來到方格子,基本也是自我消遣,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偶爾偷懶,日積月累,留下些東西,總是一件讓人感到溫潤的事情。

我們經歷了三年這樣的狀況,先生也一度被拉去集中隔離,已經對現狀麻木,戴口罩出行,習以為常,沒想到,春節前疫情又一次襲來,而且包圍著我們居住地周邊,都是高風險區、中風險區......

城市被劃分成封控區、防控區、管控區,封控區的居民,整個小區三千住戶,九千人,連夜被幾百輛大巴車,集中隔離至距離城市百公里以外的酒店,這個春節,幾萬人不能在家裡過節,而是提心吊膽地在異地酒店。想像著這幅場景,一家人,扶老攜幼,拿著簡單的行李,被趕上大巴,他們不知道去到哪裡,也不知道會待多久,10天?14天?21天?內心的忐忑與憂鬱的眼神,堪比二戰時大批猶太人前往集中營的畫面。

"快點起來,做核酸去了!"先生催完我起床,又去催女兒,老媽早已經起來,也跟著催促。

"昨天不是做過了,為什麼還要做?"

"社區通知,今天繼續做。"

"我不去!為什麼橫豎都由他們?外面下那麼大的雨,那麼多人一起做,不是也會交叉感染嗎?"

"要去的!你不去,可能我們全家都出不了門了!趕快起來,求你了,快一點!"

先生口氣一軟,我只好起來,穿上羽絨服,戴上口罩對著先生說:"我不刷牙,熏死他們。"

小區北門有一個寬敞的人行道,做核酸的人,排成四列,大雨下的人們撐著雨傘,五顏六色,緩緩挪移。我們這邊人還不算多,有朋友發出視頻,排隊一公里,烏泱泱的人群。核酸檢測,掃健康碼,摘口罩,張嘴,棉籤往喉嚨口劃幾下,放入裝有藍色液體的試管中,即完成。測試人員,戴著手套的雙手,用消毒凝露擦拭一遍,下一個!

先生加入了N個群,以便第一時間知道狀況,我笑著看著他:"還好你之前被集中隔離過了,經歷過了,這次就不會太緊張。""是啊,我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

連續做了四次,隔壁小區的人做了六次核酸。社交媒體上,立即流行一個表情圖,被棉籤戳出老繭的小動物,火了。

raw-image

經濟已經岌岌可危了,用這樣的清零防疫模式,已經演變成一個大號感冒都不是的傳染,沒必要花費那麼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不就是為了冬奧會麼,可以防止民眾跑去北京,還可以繼續吹噓防疫全球第一。

疫情過後,世界格局在變,人們的意識形態在變,生活方式也同時在變。

這是最後一個疫情下的春節,希望我們能有一個翻天覆地的改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Green leaf青叶的沙龍
9會員
109內容數
身心自由与财富自由有关联吗?说有就有,若说没有就真的没有。
2022/12/15
星鏈計劃,推到無形的柏林牆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了,冷戰結束,這條167公里長的隔離帶將二戰後的德國一分為二,代表了東、西方的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各自立場。
Thumbnail
2022/12/15
星鏈計劃,推到無形的柏林牆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了,冷戰結束,這條167公里長的隔離帶將二戰後的德國一分為二,代表了東、西方的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各自立場。
Thumbnail
2022/12/12
2019年,當美中貿易戰拉鋸之時,中國民間就有這樣的段子流傳: 企業在靜悄悄地倒閉,外資在靜悄悄地撤離, 工人在靜悄悄地失業,富人在靜悄悄地移民, 樓價在靜悄悄地下降,股市在靜悄悄地跌停, 物價在靜悄悄地瘋漲,紙幣在靜悄悄地貶值,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可能很多人還不一定感受到以上的這些狀況,甚
Thumbnail
2022/12/12
2019年,當美中貿易戰拉鋸之時,中國民間就有這樣的段子流傳: 企業在靜悄悄地倒閉,外資在靜悄悄地撤離, 工人在靜悄悄地失業,富人在靜悄悄地移民, 樓價在靜悄悄地下降,股市在靜悄悄地跌停, 物價在靜悄悄地瘋漲,紙幣在靜悄悄地貶值,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可能很多人還不一定感受到以上的這些狀況,甚
Thumbnail
2022/12/06
台灣與香港,華人的重生之路 剛過去的2020年5月20日,是台灣民進黨蔡英文連任總統的就職之日。台灣的這次大選正值香港反送中抗爭運動之時,香港人的覺醒和堅持,給台灣人敲響了警鐘,如同一面鏡子,讓台灣人看到民主的可貴,領會普選的真諦。 「沒有普選,沒有不受限制的新聞自由和集會自由,沒有自由的意見交鋒,
Thumbnail
2022/12/06
台灣與香港,華人的重生之路 剛過去的2020年5月20日,是台灣民進黨蔡英文連任總統的就職之日。台灣的這次大選正值香港反送中抗爭運動之時,香港人的覺醒和堅持,給台灣人敲響了警鐘,如同一面鏡子,讓台灣人看到民主的可貴,領會普選的真諦。 「沒有普選,沒有不受限制的新聞自由和集會自由,沒有自由的意見交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已經連續三年,即使在年末許下疫情快點退散的心願,但不僅沒有退散,還繼續變種。此時此刻都不知道還要不要繼續許願疫情退散了。 2022年就好像複製了2020與2021,很少跟朋友聚餐,很少一起出遊,盡量避免長時間在密閉空間吃東西,如果回到台南會自我隔離三天,沒有症狀才回家照顧長輩。 戴著口罩,把公車跟捷
Thumbnail
已經連續三年,即使在年末許下疫情快點退散的心願,但不僅沒有退散,還繼續變種。此時此刻都不知道還要不要繼續許願疫情退散了。 2022年就好像複製了2020與2021,很少跟朋友聚餐,很少一起出遊,盡量避免長時間在密閉空間吃東西,如果回到台南會自我隔離三天,沒有症狀才回家照顧長輩。 戴著口罩,把公車跟捷
Thumbnail
2022年疫情大爆發,在職婦女如何度過政策下的居家隔離 看著疫情越來越嚴重,心想家中小孩大的疫苗打了3劑,小的也打了2劑,至於我個人因職場要求也打了3劑,有打有保佑平常也有注意衛生,確診這2個字找上門機率不大。 就在5月3號大的PCR檢驗為陽性,報告主管後要我【馬上】回家隔離。
Thumbnail
2022年疫情大爆發,在職婦女如何度過政策下的居家隔離 看著疫情越來越嚴重,心想家中小孩大的疫苗打了3劑,小的也打了2劑,至於我個人因職場要求也打了3劑,有打有保佑平常也有注意衛生,確診這2個字找上門機率不大。 就在5月3號大的PCR檢驗為陽性,報告主管後要我【馬上】回家隔離。
Thumbnail
從大環境及自身視角來看疫情影響,各種不同立場角度下的思考路徑,在疫情仍不能結束的情況下,大家也不得不學著去適應這個新冠病毒可能會一直存在的世界…
Thumbnail
從大環境及自身視角來看疫情影響,各種不同立場角度下的思考路徑,在疫情仍不能結束的情況下,大家也不得不學著去適應這個新冠病毒可能會一直存在的世界…
Thumbnail
三個春節,三個年頭,在疫情下度過,從東方到西方,無一例外。 我們經歷了三年這樣的狀況,先生也一度被拉去集中隔離,已經對現狀麻木,戴口罩出行,習以為常,沒想到,春節前疫情又一次襲來,而且包圍著我們居住地周邊,都是高風險區、中風險區...... "昨天不是做過了,為什麼還要做?"
Thumbnail
三個春節,三個年頭,在疫情下度過,從東方到西方,無一例外。 我們經歷了三年這樣的狀況,先生也一度被拉去集中隔離,已經對現狀麻木,戴口罩出行,習以為常,沒想到,春節前疫情又一次襲來,而且包圍著我們居住地周邊,都是高風險區、中風險區...... "昨天不是做過了,為什麼還要做?"
Thumbnail
今晚就是除夕夜啦!不曉得大家今年的農曆年是怎麼安排的呢? 武漢肺炎疫情至今也已經兩年多了, 坦白說我覺得要恢復到以前那種日常機會有些渺茫, 但撇除經濟活動,目前防疫的日常我已經很習慣了。
Thumbnail
今晚就是除夕夜啦!不曉得大家今年的農曆年是怎麼安排的呢? 武漢肺炎疫情至今也已經兩年多了, 坦白說我覺得要恢復到以前那種日常機會有些渺茫, 但撇除經濟活動,目前防疫的日常我已經很習慣了。
Thumbnail
40幾天的三級警戒.   (已經不想去記清楚幾天過去了!!) 多數的時間跟移動地點就是家裡->公司.公司->家裡的來回.跟偶爾去去賣場或是傳統市場採買.小7取貨.就沒多餘的移動地點了!!(夠乖吧!) 但是也因為這樣.看著新聞每天一直播...哪裡出現染疫案例幾個.哪裡傳出疑似案例.等等的....
Thumbnail
40幾天的三級警戒.   (已經不想去記清楚幾天過去了!!) 多數的時間跟移動地點就是家裡->公司.公司->家裡的來回.跟偶爾去去賣場或是傳統市場採買.小7取貨.就沒多餘的移動地點了!!(夠乖吧!) 但是也因為這樣.看著新聞每天一直播...哪裡出現染疫案例幾個.哪裡傳出疑似案例.等等的....
Thumbnail
三級警戒從5/28拉長到6/14,那天可能是歷年來最不熱鬧的端午節吧。 筆者位居桃園,雖然位在台北新北以外的地區,但是確診足跡都和生活圈重疊不少(尤其是市場、賣場)所以一下班就是立刻騎車回家、減少接觸,然而家人就比較常去那些地方了...感謝我的家人他們也知道疫情的嚴重性,該戴口罩和酒精消毒都沒少。
Thumbnail
三級警戒從5/28拉長到6/14,那天可能是歷年來最不熱鬧的端午節吧。 筆者位居桃園,雖然位在台北新北以外的地區,但是確診足跡都和生活圈重疊不少(尤其是市場、賣場)所以一下班就是立刻騎車回家、減少接觸,然而家人就比較常去那些地方了...感謝我的家人他們也知道疫情的嚴重性,該戴口罩和酒精消毒都沒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