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女孩》的多重鏡像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畫作的鏡像與建構

電影開頭接連數個空鏡頭呈現瓦勒的景色,峽灣、草地、樹木、沼澤,天地之間颳起的風強勁而廣袤,背景弦樂悠揚,這幾幀影像呈示主角艾納始終難以忘懷的、於畫作中反覆出現的位於挪威的故鄉。
在電影前段,艾納總是反覆調色、細修手邊的那幅描繪瓦勒風景的畫作,鏡頭不厭其煩地將那幅景色一再呈現,畫作除了作為畫家展示技術的一門手藝(其妻則始終熱衷於描繪人像),似乎也暗暗指向艾納積蓄於心中隱而未現的秘密情懷。
有時我覺得你會滑過畫作的表面而消失。進入沼澤中。像你兒時朋友的風箏。
放心,我不會消失在沼澤中。沼澤在我心中,傻瓜。
自從艾納應允妻子作畫的要求,換上絲襪、女鞋的他意外被取作「莉莉」,不同尋常之事還未真正降臨之時,一個平常靜謐的夜晚夫妻兩人做了此番對話:妻子葛妲調侃丈夫的專心致志,艾納怡然笑稱妻子口中沼澤早已在自己心中。此處的「沼澤」正是艾納心中的幽暗之處,是長期蟄伏的自我,尚未被旁人察覺,卻已悄然甦醒。
艾納在舞會上與另一個主動出手的男人相吻令劇情迎來轉折,夫妻兩人的關係走向緊繃且傷感,電影在此處將艾納面對穿衣鏡,與葛妲繪製「莉莉」的人像畫交叉對剪。連接上述,畫作與人物的關係是電影中的第一個鏡像,且兩者的關係已不單純是反映人物心理的具象呈現,而是一種建構的過程:「莉莉」成為了艾納與妻子葛妲共同形塑的自我。可是,電影中曾明確提及,當葛妲自責當初本不該要求他換上女裝時,艾納依舊堅決表示莉莉早已存在自己心中——「換裝」僅僅是喚醒了她,與葛妲的提議毫無相干。我認為這裡應該做出修正,即莉莉本身確實早先存在於艾納心中,可是莉莉的形象,其表現於外的行為、妝容、品味、儀態卻是兩人共同完成的,這體現於舞會前葛妲教她如何走路、化妝,生活中的一切舉止,甚至漁市女人、跳芭蕾的女孩、暗室裡的裸體女郎等都是形構出莉莉的藍本。在此鏡頭中艾納將陰莖夾藏至腿後,完成電影中首次的假性「閹割」,葛妲則同時描繪出莉莉的首幅完整人像。於此,現實中的莉莉與其畫作產生不可分割的連結。
第二個鏡像在於畫作本身,電影中出現了一幅極其怪異的畫作,四棵光禿的樹透視檸檬黃的天空,投映於水面的倒影卻無法與實物兜攏。艾納盯著這幅畫作黯然抽著菸。此處的畫作可以被看作是艾納與莉莉的相對呈現,如前述「沼澤」暗示主角內心的幽深,倒映於水面的變幻莫測的莉莉,不斷經歷風颳的破碎與成形,艾納向葛妲答稱自己沒事,鏡頭接著只特寫水面之上的禿樹:艾納試圖讓自己只專注於艾納本身。可忽視自己的存有又是談何容易,水面上下突兀的斷裂感是兩者的違和及衝突,卻同時又彰顯了兩者相互依存的重要性。艾納說道自己有時真恨不得要殺了自己(僅指稱艾納),卻因想到莉莉也會沒命而打消念頭。這或許解釋了片尾主角死亡的真正原因:當艾納真正完全閹割、殺掉位於水面上的自己時,莉莉也不得不隨之消失了。

多組反覆出現的鏡像

葛妲,我想當女人,不是畫家。
有人就能兼具兩者。
如人物與畫作的鏡像關係,電影中多次出現的鏡子、玻璃倒映的臉孔、甚至兩人間的關係作為第三個鏡像。這裡不得不提到妻子葛妲曾提及的「凝視」,向被畫者的談話中用「屈服」作為凝視的動詞,強化此種行為的力度,此一作為帶有力量的、甚至可能帶有權力關係的行為,將之置於不同的情境下呈現。首先,葛妲與被畫者關於「屈服於凝視」的那番對話除可能是對父權的翻轉,電影末段對於女人—畫家的身分辯稱亦可作為某種作畫者—掌權者的對應,因此莉莉在第一次手術結束後向葛妲的感嘆,其暗指的更可能是跨性別身分不符傳統想像的阻力,透過葛妲的畫筆,凝視之下的成品終能以另一種形式公諸於世;再如兩人初次相遇時,艾納描述葛妲賣弄她的腳踝,是典型男人對女人的凝視,而後莉莉身分覺醒後穿上女鞋,多次特寫的足部及鞋子,以及葛妲作畫時反過來凝視莉莉,這裡的「凝視」卻多了一層情感的力量。兩人間的關係於焉是種間接的鏡像,互相凝視而疊映,葛妲撫摸穿上自己的絲綢睡衣的艾納,其影子與自身相疊,甚至是自我的相對,清晨時葛妲首次畫下丈夫的素描,或可以說是同時創造了葛妲自身、艾納與莉莉的複合影像。另二個鏡像則可視為是一種確認自我的形式:電影後段,艾納進入暗房對著裸體女郎擺弄身姿,倒映在玻璃上的影像與女郎映合,心中的渴望驅使他一心一意趨近女性形象,期間亦多次對著化妝鏡凝視鏡中影像,試圖在搽上胭脂的莉莉及拿去妝容的艾納之間認清自身。
妳總是把我畫得比本人美。但妳畫中的女人變成我,妳讓我變美。妳的力量真大。
那種感覺真奇妙,好像在吻自己。
艾納於片中流鼻血、胃痙攣的病兆可視為女性月經解構後的表徵,「親吻」亦是片中重覆堆疊的環節,前述的兩個病徵皆發生於親吻之後——艾納與陌生男子親吻後流了鼻血;描述兒時玩伴漢斯是自己的初吻當下發生胃痙攣。我並不確定此處是否在製造吻與女性的關聯,若是如此,看似被動的模式卻在葛妲身上有所反轉:葛妲描述兩人初次見面時是自己主動吻上艾納,之後在身心瀕臨潰堤的情況下情不自禁吻上追求自己的漢斯(此處也可能解釋為女人向男性的示弱與尋求慰藉,甚至是在經歷一切疑惑擺盪後試圖確立性傾向的行動,但我更傾向是女性主動表達自身的一種體現),此兩次親吻皆處於主動者的位置,也許這是相同於前述非傳統女性形象的一種表述吧。也就是說,電影或許有意強調莉莉的女性傳統形象,從而強化葛妲居於反傳統價值的位置。這與前述討論莉莉在外被「塑造」成的女性形象相契合,且恰好成為一組反證:加諸在莉莉身上的女性框架對立於葛妲體現的反父權約制,並透過前者的後設技法說明女性外在的形構過程,否定及表示「女性」不再是需要外在形式定義的身分,而能僅僅在於本來如是的不證自明。然而這依舊有點弔詭,一是莉莉的形塑過程——如前述所言,免不了葛妲的建立及參與,因此無法否定其建立框架的身分;二是最終透過手術進行身體的改變,終於完全「成為女性」,無法直說這與「形式」毫無相干。我對此亦分別有些解讀:前者的框架套用是基於「愛」的條件下的一種成全,如艾納所述,畫作使自己變得更美、更趨近心中的女人,從而能夠肯定及確認自我;後則關於「身體自我」本是自我認知的其中一個重要面向,無法輕易被忽略及割捨。
在電影末尾,莉莉第二次手術結束後向葛妲描述的夢中,母親喚強褓中的她莉莉,這看似老套的劇情卻是艾納首次褪去一切加諸於己身後的自我——她不再需要扮演與學習如何成為女人,也不需自畫作或鏡子中確認自己。於是,童年毀壞的風箏從畫作的沼澤中飛了出來,變成一條飄動的絲巾越飛越高。
2022.02.16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丹麥朋友的生日早午餐派對大家看看這滿滿的一桌,真的是不輸台灣的辦桌了,到底是什麼特殊日子要這麼大費周章的準備如此豐盛的一桌呢? 這不是 Danielson 的場子,我沒有這麼賢慧,但很開心受邀參加這個場子。 看到丹麥傳統奶酥麵包上插的丹麥國旗了嗎? 是的,看到國旗出現就是有人生日了,今天早上去麥先生從年輕時就認識的朋友那
    Thumbnail
    avatar
    Danielson在童話王國丹麥
    2024-06-15
    丹麥人追求的生活美學-把Hygge融入日常週遭的人在追尋幸福生活的路上,不知不覺間讓自己的腳步越來越快,慢慢的我們逐漸忘了怎麼讓自己的心慢下來。 過去中華電信的廣告中有一個廣告我非常喜歡,在快步調的世界中,感受到影片傳達了慢的禪意,我們不必為了追求外在的一切,讓自己加快腳步,而是讓自己慢下來去感受。
    Thumbnail
    avatar
    西卡
    2024-05-28
    丹麥一年一度露營地訪友五月 18 號週六是我們一年一度拜訪麥先生兒時玩伴和他太太在露營地的一天,他們每年春夏都會租下這個固定的營地,然後週末或休假就會到那兒露營,從我搬來丹麥前他們就有這樣固定的營地生活,以前他們的女兒還小時會一起去,但現在成年了,也就不再跟父母一起露營了。
    Thumbnail
    avatar
    Danielson在童話王國丹麥
    2024-05-26
    丹麥設計(下) 設計即生活~看到就忍不住入手的伴手禮上回介紹了丹麥知名的生活設計品牌HAY,以及我稱為丹麥版的大創-Flying Tiger Copenhagen,我知道你還看不夠,這回我再來分享更多丹麥品牌。 等你看完後可能發現,原來丹麥設計這麼吸引人,很少人的荷包能逃過一劫(😝)!
    Thumbnail
    avatar
    JC Talks
    2024-04-23
    丹麥哥本哈根400年歷史地標建築大火,民眾自發搶救珍貴畫作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一座有400多年的歷史建築——舊證券交易所,本月16日發生大火,火舌幾乎吞噬整棟建築...
    Thumbnail
    avatar
    博物館吧The Museum Bar
    2024-04-20
    烏鴉,女巫,變形,與鏡像──以《馬克白的悲劇》遁入馬克白的精神夢靨喬爾・柯恩編導的《馬克白的悲劇》不只是將莎士比亞的文字轉為影像,更是柯恩重新詮釋的新版《馬克白》,它也如其名地道出主角馬克白的「悲劇」,而此悲劇性體現在柯恩透過主題意象與鏡頭語言傳達的人物心理焦慮和驚悚,通過他的影像,我們仿若進入了馬克白的內心世界,感受那喧嘩與騷動,一場超現實的精神幻夢。
    Thumbnail
    avatar
    Catherine
    2022-03-20
    女性成為作家或作者的多重障礙賽:我讀Joanna Russ《如何抑止女性寫作》如果正太控認為:「長這麼可愛一定是男孩子,不可能是女孩子」,對於那些不樂見女性在寫作上有突出表現,主導文藝界的男性們來說:「那麼會寫小說,一定是男孩子,不可能是女孩子」
    Thumbnail
    avatar
    Cathy Tsai │ 蔡凱西
    2021-12-07
    20210314《燃燒女子的畫像》半年後的觀後感親愛的妹妹, 今天剛好久違地跟可愛的朋友們吃飯,她們看完了《燃燒女子的畫像》問我覺得有趣在哪裡,我想一想還是也寫下來跟妳分享。
    Thumbnail
    avatar
    阿婆上街買菜
    2021-03-14
    《燃烧女子的肖像》:临渊回眸女性主义思潮自诞生之初,便彰显着一股批判传统的野心和勇气。上至国家政治,下至职业生活与个人情感,即使在最具自省与颠覆意识的艺术界内,女性依旧寻不到自己的身份和位置。《燃烧女子的肖像》通过讲述一位女性画家与一位待嫁女孩之间暗流涌动的恋情故事,这份逾越的情愫唤醒了女孩们的主体性…
    Thumbnail
    avatar
    感觉的蜉蝣
    2020-04-12
    《燃燒女子的畫像》一部沒有配樂,而只有兩段音樂的音樂電影──淺談燒女當中的音樂份量 《燃燒女子的畫像》裡面的女子讀書、喜好音樂,生在啟蒙時代。一個繼承父業,以畫為生,卻免不了仍必須以父親的名字發佈作品的窘境;另一個貴族二小姐,在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革命尚未有端倪的時刻,奉身為伯爵夫人的母親之命,代替死去的姐姐遠嫁米蘭。
    Thumbnail
    avatar
    Clair
    20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