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高回報的經濟邏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加密貨幣市場中,無論是staking、去中心化金融、存款等,都有著比傳統金融高得多的回報,為甚麼可以做到?
先回到最根本的問題,金融回報是甚麼?對於貨幣是甚麼,可看看我先前的文章:
有了貨幣後,社會就可以好好的儲存辛勞工作所得的經濟價值,而金融系統就是對社會已累積的財富(即已創造的經濟價值)進行分配。專業的金融中介人如銀行、基金等理論上會將金錢投放在有經濟效益的項目中,意即這些項目會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例如有市場價值的食物、貨物、服務等,這樣就會社會更加的豐衣足食,或者另一種用語來形容,就是經濟增長。
金融融資可分為三方面:
  1. 生產型融資,即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的一種融資,這亦是金融對社會最有益處的功用;
  2. 消費型融資,即如信用卡借貸消費、按揭買民用房等。這些融資沒有為社會帶來新的經濟價值,融資回報拿取的是借貸人“未來的收入”。換言之,未來的消費量會因而下降;
  3. 投機型融資,即如融資炒股、炒房、炒幣炒NFT等。過度融資會令這些資產市場出現溢價、泡沫,而這些交易亦偏向是零和遊戲(炒賣與投資的差別),融資回報所賺取的要不是投機輸家所輸的(融資方是投機市場贏家),就是輸家的未來收入(融資方是投機市場輸家)。
過度融資的情況中,以上第一點可能會造成產能過剩,而第二、三點則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
套用回加密貨幣市場,所謂的去中心化金融是回報從何而來?如下:
  1. 挖礦回報。挖礦事實上是為區塊鏈作交易驗證,亦為區塊鏈的整體安全作出貢獻,是有經濟價值的工作,我會視其為第一類;
  2. 自動化做市商交易費。這也是有經濟價值的工作,我會視其為第一類。但有些時候這是以自動化做市商的平台幣來發放回報,而且是以發新幣方式提供不合理的高的回報率去吸引流動性,這是一種非常的通脹性的做法,意即這這平台幣會貶值得非常厲害;
  3. 加密貨幣的炒賣回報,是第三種。
要注意的是,現在加密貨幣跟實體經濟的連繫是非常少,除了挖礦、做市商交易費,就大概是黑市交易、虛擬服務(如遊戲)、特殊情況的融資和支付如加拿大的貨車司機抗議事件。而且,去中心化金融的融資費率是如此的高,亦很難讓傳統的融資用家將其作為融資途徑。
所以大家要了解自己的加密貨幣的回報是從何而來,如果主要是第三類,在下行的市況下會面臨極大的風險。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加密貨幣(毋須許可“Permissionless”的區塊鏈技術)關係著貨幣、互聯網3.0甚至元宇宙的發展,要有系統地了解加密貨幣,閱讀白皮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加密貨幣白皮書都是以英文書寫,而坊間暫未有很好的中文翻譯,這個導讀系列希望能幫到大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加密貨幣一直被稱為是洗黑錢的天堂,現實是加密貨幣的反洗錢技術一直與時並進
Wormhole跨鏈橋被駭,我非常表面地了解了駭客所用的手法
香港證監會和金管局發佈了新的加密貨幣監管通告,簡單來說: 監管兩個機構管轄範圍內的持牌中介人(Intermediaries),包括銀行、基金、券行等 連上,個人專業投資者仍需通過加密貨幣知識上的測驗,才可投資此類產品 加密貨幣的期貨類產品,如本身於受規管的期貨市場交易,照本身的規管框架行事
大神Moxie Marlinspike在1月7日發佈了一篇名為《My first impressions of web3》(中譯:我對Web3.0的第一印象) 的文章,內容非常深刻,並且引來以太坊和MetaMask創辦人的回應,內容亦值得深思。
於2008年11月1日,一名自稱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P2P Foundation 上發佈了一篇名為《比特幣 — 一個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白皮書,一石激起千重浪,開啟了區塊鏈的新時代。這本白皮書不算長,只有8頁內容,但門檻不算低,因為內容涉及不少金融學、密碼學、數學等
眾所周知,歐盟的監管在很多行業中都是世界上最繁瑣、最嚴格的,例如資訊科技行業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對很多國際性互聯網公司來說只要乎合GDPR的規定,已可肯定可以全球通行。所以,歐盟所出的監管法規對其他國家很有參考價值。
加密貨幣一直被稱為是洗黑錢的天堂,現實是加密貨幣的反洗錢技術一直與時並進
Wormhole跨鏈橋被駭,我非常表面地了解了駭客所用的手法
香港證監會和金管局發佈了新的加密貨幣監管通告,簡單來說: 監管兩個機構管轄範圍內的持牌中介人(Intermediaries),包括銀行、基金、券行等 連上,個人專業投資者仍需通過加密貨幣知識上的測驗,才可投資此類產品 加密貨幣的期貨類產品,如本身於受規管的期貨市場交易,照本身的規管框架行事
大神Moxie Marlinspike在1月7日發佈了一篇名為《My first impressions of web3》(中譯:我對Web3.0的第一印象) 的文章,內容非常深刻,並且引來以太坊和MetaMask創辦人的回應,內容亦值得深思。
於2008年11月1日,一名自稱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P2P Foundation 上發佈了一篇名為《比特幣 — 一個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白皮書,一石激起千重浪,開啟了區塊鏈的新時代。這本白皮書不算長,只有8頁內容,但門檻不算低,因為內容涉及不少金融學、密碼學、數學等
眾所周知,歐盟的監管在很多行業中都是世界上最繁瑣、最嚴格的,例如資訊科技行業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對很多國際性互聯網公司來說只要乎合GDPR的規定,已可肯定可以全球通行。所以,歐盟所出的監管法規對其他國家很有參考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隨著區塊鏈技術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崛起,投資者有了更多透過加密貨幣獲取收益的方式。本文將深入解析常見的區塊鏈投資方式:質押(Staking)、收益耕種(Yield Farming)、借貸(Lending/Borrowing)流動性挖礦(Liquidity Mining)。
Thumbnail
今年的操作一直維持著不錯的節奏,或許和自己心境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雖然在市場多頭之時賺錢本來就容易,但是,在這樣的市況之下,能夠有意識的選擇去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對於自己做這些選擇的理由,和可能產生的結果有清楚認知,最終卻會造成很大的差異。
Thumbnail
# 加密貨幣:掌握金融未來的顛覆性技術 加密貨幣是當今金融科技領域最具革命性的創新之一。它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顛覆了傳統中央銀行和金融機構主導的貨幣體系,為個人和企業帶來了全新的支付和投資方式。 ## 什麼是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是一種數字化的虛擬貨幣,利用密碼學原理和分散式賬本技術
Thumbnail
區塊鏈的深度技術往往被忽視,大多數人只關注投機炒幣。導致一個常見誤解:似乎操作加密貨幣非透過中心化交易所不可,讓「去中心化」淪為炒作的假象。 支付服務與金融交易是截然不同的需求 支付服務與金融交易滿足了完全不同的市場需求。事實上,透過中心化交易所應用程序購買比特幣、以太幣或期貨合約等金融衍生
Thumbnail
如上一篇文章,金融市場的存在,能夠促成資金供給者,將資金提供給資金需求者,並賺取合適的報酬。然而,金融市場僅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實際上,大多數金融交易的產生,仍需要透過金融機構來進行。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隨著區塊鏈技術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崛起,投資者有了更多透過加密貨幣獲取收益的方式。本文將深入解析常見的區塊鏈投資方式:質押(Staking)、收益耕種(Yield Farming)、借貸(Lending/Borrowing)流動性挖礦(Liquidity Mining)。
Thumbnail
今年的操作一直維持著不錯的節奏,或許和自己心境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雖然在市場多頭之時賺錢本來就容易,但是,在這樣的市況之下,能夠有意識的選擇去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對於自己做這些選擇的理由,和可能產生的結果有清楚認知,最終卻會造成很大的差異。
Thumbnail
# 加密貨幣:掌握金融未來的顛覆性技術 加密貨幣是當今金融科技領域最具革命性的創新之一。它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顛覆了傳統中央銀行和金融機構主導的貨幣體系,為個人和企業帶來了全新的支付和投資方式。 ## 什麼是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是一種數字化的虛擬貨幣,利用密碼學原理和分散式賬本技術
Thumbnail
區塊鏈的深度技術往往被忽視,大多數人只關注投機炒幣。導致一個常見誤解:似乎操作加密貨幣非透過中心化交易所不可,讓「去中心化」淪為炒作的假象。 支付服務與金融交易是截然不同的需求 支付服務與金融交易滿足了完全不同的市場需求。事實上,透過中心化交易所應用程序購買比特幣、以太幣或期貨合約等金融衍生
Thumbnail
如上一篇文章,金融市場的存在,能夠促成資金供給者,將資金提供給資金需求者,並賺取合適的報酬。然而,金融市場僅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實際上,大多數金融交易的產生,仍需要透過金融機構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