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思想的單薄

2022/02/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每次上課講到陳之藩的謝天這篇文章,覺得教師手冊上面所舉的功成不居之例都很牽強,例如范蠡因為看透越王勾踐的為人,只能共苦不能同甘,所以很有遠見、很識大體的功成身退;漢初三傑的張良也是如此。以此二例與文種、韓信對比,就可看出明哲保身、識時務為俊傑的先見之明。然而,細思這些例子的根源,其實不是感恩他人,依然是為己為私的,是為了自身的保全所採取的消極行動,這些都與謝天之主旨--感謝眾人的付出--根本不相應。
然而,在西方以自我展開思維的模式下,越來越少人能夠去追溯旁人的奉獻,只看得到自己的努力,錯以為所得全憑一己之力。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例子,要引導學子理解更是隔靴搔癢。
從中學時期就接受了獨立、自由、尊嚴這些思想與價值,且幾乎奉為人生最高指導原則。敬愛的女導師在黑板上寫出現代女性的人生密碼︰要依序追求經濟獨立、思想獨立、情感獨立,才能活得自信昂揚,不用看人臉色、仰人鼻息。這麼多年來,為了追求經濟獨立從來不敢稍有鬆懈,從大學畢業就開始賺錢養活自己,雖然有些時段撐得很痛苦,但是坦白說,世界上大概沒有甚麼事情比花自己賺的錢更快意的事了。有時候約翰看我買了許多垃圾零食、買了一看就知道是永遠不會背上街的包包,忍不住念了我幾句,我都能理所當然地反駁,這錢是我自己賺的,要怎麼使用,任誰有立場講話?
幾日前讀到蔣勳老師所撰之〈還至本處--關於衣缽的故事〉,裡面介紹了佛教「乞食」行為後的意義。弟子在老師講課前,先列隊出門,入城乞食,最後再托著盛滿食物的缽回到老師身旁,上課前的儀式,這就是乞食的意義所在――還至本處。
人世間自以為所擁有的一切,不論是物質上的肉身,還是思想上的語言、文字、意識形態、思維方法或內容,其實都無法完全來自於自身,甚至是大部分來自於前人的累積、他人的給予,自己或許盡了一些統整再優化、利用的功夫,然而,沒有前人的奠基,單憑一己綿薄,應該是難以在短暫的此生收穫。
了解了佛教中乞食的意涵,我一方面察照了我以自我為中心的狂妄,另一方面驚於自己在西方思維籠罩下所產生的思維偏頗,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多麼片面,相信有許多思想上的疏失是尚無自覺的。
過往的經驗讓我對宗教沒有好感,但是希望自己能跳脫經驗,而能從不同角度去理解這個世界,獲得更全面貼切的觀照。
    陳穎
    陳穎
    讀與寫都是鑿刻,忍受苦楚只願見得本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