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的形成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人類出現以來,白天的世界是太陽主宰,入夜後則是星星與月亮的天下,相對於有限的人類生命,這些天體似乎是永恆的,在很多文化中也被神格化,認為天體是神靈的化身,直到近代天文學與物理學的發展才逐漸揭開它們的真面目,現在我們來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

先從分子雲談起

分子雲是星際雲的一種,主要是由氣體和固態微塵所組成。其規模沒有一定的範圍,直徑最大可超過100光年,總質量可達太陽的 106 倍。
氫分子(H2)是分子雲中最普遍的組成物質之一。根據估計,每 1cm3 的分子雲內大約有 104 個氫分子;而在物質較密集的區域(如分子雲的核心),1cm3 內的氫分子則約有 105 個。除了氫以外,分子雲內亦有不少經由核融合合成出的元素。
氫分子很難被直接偵測到。通常是利用一氧化碳(CO)偵測氫分子。一氧化碳輻射的光度與分子氫質量的比例幾乎是常數。不過在對其他星系的觀測中有理由懷疑這樣的假設。
在銀河系中,分子氣體在星際物質中佔不到百分之一的體積,但它依然是在太陽環繞銀河中心公轉軌道以內最密集,並且佔有大約一半質量的氣體。這些分子氣體大多在距離銀河中心3.5至7.5千秒差距(1秒差距=3.26光年)的環形區域中(太陽距離中心大約是8.5千秒差距)。對本星系的大尺度一氧化碳成圖表明,這種氣體出現的位置和本星系的旋臂相關。這些分子氣體主要出現在旋臂上,表明分子雲形成和消散的時間應該少於一千萬年,因為這是物質穿越旋臂所要花費的時間。
在垂直方向上,分子氣體位於厚度大約在50–75秒差距的狹窄的銀河盤面中層,比同屬於ISM的溫暖的原子雲(Z=130-400pc)和熱的游離氣體(Z=1000pc)薄許多。在游離氣體的空間分布中,氫游離區的分布是一個例外。氫游離區是在分子雲中被年輕的大質量恆星強烈輻射激發所形成的熱離子氣泡,在垂直方向上分布的厚度與分子氣體相近。
分子氣體的在大尺度上的分布是平滑的,但小尺度上的分布極不規則,大多集中於孤立的分子雲和分子雲複合體之中。
那為什麼要先介紹分子雲呢?因為截至目前的觀測中,恆星都是在較為濃密的分子雲中生成的,接下來言歸正題,談恆星是如何形成的。

藉由吸積累積質量

在這些大型的分子雲中有較為稠密的區域,稱為暗星雲或包克球,通常質量約為2至50太陽質量,包含在大約跨越一光年左右的區域內。它們含有分子氫(H 2 )、碳氧化物和氦,以及約1%(按質量計)的矽酸鹽粉塵。
而這些較為稠密的區域會逐漸地以片段的方式因重力作用而坍縮並吸積,逐漸形成核心與吸積盤,當溫度和密度夠高時,氘的核融合將會被引發,並產生向外的壓力,結果將使崩潰減緩(但不會停止),而由雲氣組合成的物質仍繼續如雨般的落在原恆星上。在這個階段,或許是由落入物質的角動量造成的,將會產生雙極噴流。最後,在核心的氫開始融合成為恆星,這時,還環繞在周圍的物質將開始被驅離。
以上符合低質量恆星形成的理論,在大量觀測的支持下,建議低質量恆星是轉動的分子雲因密度逐漸升高而造成重力塌縮下形成的。從上面的敘述,氣體和塵埃組成轉動中的分子雲,因塌縮導致吸積盤的形成,經由這個通道質量在中心形成原恆星。
因為質量大的恆星輻射出大量的輻射,會推擠向中心掉落的物質。在過去,輻射壓被認為是足以阻止質量累積成為巨大的原恆星,並能阻止質量高達數十個太陽的恆星形成。近年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呂浩宇所領導的團隊,根據ALMA觀測結果顯示,這些大質量星團的母分子云極有可能發生整體性的重力塌縮,使分子云的中心因爲殘餘的角動量,形成尺度約3光年、扁平緻密的大質量盤狀氣體結構,孕育大質量恆星的大質量分子核就位於該盤狀結構的中心部位。而高密度的盤狀結構形成旋臂後進一步塌縮,變成圍繞中央的衛星大質量分子核(satellite cores),盤狀氣體結構受自身的高密度屏蔽,不易在初形成時受到恆星風以及紫外輻射的破壞,這就是大質量恆星可以繼續形成的關鍵。
來源https://www.bg3.co/a/zhong-yan-yuan-xin-fa-xian-da-zhi-liang-heng-xing-dan-sheng-kao-ju-xing-fen-zi-qi-ti-xuan-bi-huan-bao.html
那行星跟衛星又是如何形成的?我們下次再來聊,下週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3會員
    165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lliam Li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事實上,在1950年的那場餐會裡費米除了討論外星人在哪裡,也問到人類多久以後得以實現接近光速的移動,當時他們認為應該就只是一二十年內的事,可是各位讀者,現在已經過了七十多年,人類到底有沒有接近這個目標呢?答案應該非常明顯。 核融合能源仍遙遙無期 宇宙中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危險
    德雷克公式 在和費米悖論有關的理論和定理中,聯繫最密切的是德雷克公式。 德雷克公式由法蘭克·德雷克在1960年提出,恰好是恩里科·費米引出話題的十年之後。這個公式試圖用一種系統的方法去估計外星生物的存在概率。而德雷克方程式如下: 其中 N代表銀河系內可能與人類通訊的文明數量 目前沒有其他文明
    存在的可能性 誠如文章開頭所寫的認為地球之外存在生命有著很簡單的事實的支持:僅僅在銀河系中就有2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而銀河系只是宇宙中超過1000億星系中的一員。據推測至少有十分之一的類似太陽的恆星具有行星系統。 可能的生存環境和形態 從生命本質來探究外星生命是否存在
    綜上亞洲國家主要為前兩類,而歐美與拉丁美洲為後兩類,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如此的差異呢? 東方文化傾向合作,西方文化傾向弱肉強食 可想而知,在這樣的歷史與文化脈絡下,西方人會將自主權看得比性命還重要便不足為奇了。 長期的製造業外移令社會經濟難以承受防疫手段所帶來的衝擊
    那到底是病毒太厲害,抑或者是人類科技還不到位呢? RNA病毒極為容易突變 這也就是為什麼如普通感冒、流感與腸病毒等疾病的疫苗都要年年調整預測,因為RNA病毒本身就容易突變,今年得到過不代表明年後年就不會再度感染。 生物科技遇到瓶頸
    近代的生物學研究進展 在1665年,羅伯特·虎克第一次用顯微鏡發現植物細胞,但是當時細胞並沒有被認為是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僅僅是一個呼吸作用,就涉及到如此繁複的過程,且涉及粒線體內外的移動,況且呼吸作用只是眾多生化反應中的其中一個,生物體堪稱是一個複雜的化學工廠一點也不為過。
    事實上,在1950年的那場餐會裡費米除了討論外星人在哪裡,也問到人類多久以後得以實現接近光速的移動,當時他們認為應該就只是一二十年內的事,可是各位讀者,現在已經過了七十多年,人類到底有沒有接近這個目標呢?答案應該非常明顯。 核融合能源仍遙遙無期 宇宙中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危險
    德雷克公式 在和費米悖論有關的理論和定理中,聯繫最密切的是德雷克公式。 德雷克公式由法蘭克·德雷克在1960年提出,恰好是恩里科·費米引出話題的十年之後。這個公式試圖用一種系統的方法去估計外星生物的存在概率。而德雷克方程式如下: 其中 N代表銀河系內可能與人類通訊的文明數量 目前沒有其他文明
    存在的可能性 誠如文章開頭所寫的認為地球之外存在生命有著很簡單的事實的支持:僅僅在銀河系中就有2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而銀河系只是宇宙中超過1000億星系中的一員。據推測至少有十分之一的類似太陽的恆星具有行星系統。 可能的生存環境和形態 從生命本質來探究外星生命是否存在
    綜上亞洲國家主要為前兩類,而歐美與拉丁美洲為後兩類,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如此的差異呢? 東方文化傾向合作,西方文化傾向弱肉強食 可想而知,在這樣的歷史與文化脈絡下,西方人會將自主權看得比性命還重要便不足為奇了。 長期的製造業外移令社會經濟難以承受防疫手段所帶來的衝擊
    那到底是病毒太厲害,抑或者是人類科技還不到位呢? RNA病毒極為容易突變 這也就是為什麼如普通感冒、流感與腸病毒等疾病的疫苗都要年年調整預測,因為RNA病毒本身就容易突變,今年得到過不代表明年後年就不會再度感染。 生物科技遇到瓶頸
    近代的生物學研究進展 在1665年,羅伯特·虎克第一次用顯微鏡發現植物細胞,但是當時細胞並沒有被認為是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僅僅是一個呼吸作用,就涉及到如此繁複的過程,且涉及粒線體內外的移動,況且呼吸作用只是眾多生化反應中的其中一個,生物體堪稱是一個複雜的化學工廠一點也不為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孟硯老師回饋:雖然這篇感覺原文是個很簡短的科普新聞,我自己從你的分析報告中,就有好多想提問的問題,例如:為什麼相對來說離地球近,但是比較晚才發現呢?這個命名稱為躲貓貓,是有什麼緣由嗎?這個星系是太陽系的規模,核心是一顆恆星的「行星系統」,還是是像銀河系,是充滿了很多顆的恆星呢?
    太陽系的第二顆行星是如何由適居轉變為嚴酷的環境?
    Thumbnail
    今天來聊聊一件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那就是「能量」,以紫微斗數而言,星曜本身就具備不同特質的能量,好比武曲星的認真務實或是太陰星的顧家細膩或是紫微星的身段問題(皇帝咩)或是太陽天梁有熱心照顧的本質,再加上生年與宮干四化的「能量分布」,可能會造成星曜特質的增強或削弱或其他的化學變化,在運程中也會
    Thumbnail
    骨髓賦(一)   太極星纏,乃群宿眾星之主。天門運限,即扶身助命之原。 太極即是北極紫微星,乃是眾星之主。磁場極強,所有星曜都依紫微星的吸附作用而運轉。它帶領了眾星辰主宰了人類的原始命運。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的身體就像是一個微小的宇宙,裡面有著無數的小細胞,它們像是宇宙中的星辰一樣,各自閃耀著生命的光芒呢?
    Thumbnail
    目前地球人類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從而使地球環境推向數百萬年首見的高溫,並且也對生態系統產生長遠的影響。不過就現在碳排放的程度,雖然在未來部分區域可能因為嚴重的溫室效應而不再適合生物生存,但是大部分區域依然是適合居住的。 而隨著太陽越來越老,其體積會越來越大,最終在數十億年之後成為紅巨星並吞噬地球。在
    Thumbnail
    說到木星,應該大家都知道這是我們太陽系中最大的一顆行星;小時候在課外讀物上也都常常看到木星的介紹,那麼木星和我們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自然方面: 不知道大家平常會不會仰望星空?在城市中由於光害的關係,我們能夠看到的星星很有限,不過有一些亮度(視星等)比叫亮的星星還是很容易看見的,其中就包括木星,
    Thumbnail
      大約在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經歷所謂的大霹靂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在
    Thumbnail
    首先聲明,這篇文章是我提供概念請ChatGPT將本文完成
    Thumbnail
    這顆偶然從宇宙灰塵和氣體誕生的藍色星球,有高山、有森林、有大海,當中孕育著無數的生命,生命之間彼此互賴共存。或許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了,但我覺得她的存在就是一個奇蹟,她的名字叫「地球」。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孟硯老師回饋:雖然這篇感覺原文是個很簡短的科普新聞,我自己從你的分析報告中,就有好多想提問的問題,例如:為什麼相對來說離地球近,但是比較晚才發現呢?這個命名稱為躲貓貓,是有什麼緣由嗎?這個星系是太陽系的規模,核心是一顆恆星的「行星系統」,還是是像銀河系,是充滿了很多顆的恆星呢?
    太陽系的第二顆行星是如何由適居轉變為嚴酷的環境?
    Thumbnail
    今天來聊聊一件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那就是「能量」,以紫微斗數而言,星曜本身就具備不同特質的能量,好比武曲星的認真務實或是太陰星的顧家細膩或是紫微星的身段問題(皇帝咩)或是太陽天梁有熱心照顧的本質,再加上生年與宮干四化的「能量分布」,可能會造成星曜特質的增強或削弱或其他的化學變化,在運程中也會
    Thumbnail
    骨髓賦(一)   太極星纏,乃群宿眾星之主。天門運限,即扶身助命之原。 太極即是北極紫微星,乃是眾星之主。磁場極強,所有星曜都依紫微星的吸附作用而運轉。它帶領了眾星辰主宰了人類的原始命運。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的身體就像是一個微小的宇宙,裡面有著無數的小細胞,它們像是宇宙中的星辰一樣,各自閃耀著生命的光芒呢?
    Thumbnail
    目前地球人類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從而使地球環境推向數百萬年首見的高溫,並且也對生態系統產生長遠的影響。不過就現在碳排放的程度,雖然在未來部分區域可能因為嚴重的溫室效應而不再適合生物生存,但是大部分區域依然是適合居住的。 而隨著太陽越來越老,其體積會越來越大,最終在數十億年之後成為紅巨星並吞噬地球。在
    Thumbnail
    說到木星,應該大家都知道這是我們太陽系中最大的一顆行星;小時候在課外讀物上也都常常看到木星的介紹,那麼木星和我們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自然方面: 不知道大家平常會不會仰望星空?在城市中由於光害的關係,我們能夠看到的星星很有限,不過有一些亮度(視星等)比叫亮的星星還是很容易看見的,其中就包括木星,
    Thumbnail
      大約在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經歷所謂的大霹靂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在
    Thumbnail
    首先聲明,這篇文章是我提供概念請ChatGPT將本文完成
    Thumbnail
    這顆偶然從宇宙灰塵和氣體誕生的藍色星球,有高山、有森林、有大海,當中孕育著無數的生命,生命之間彼此互賴共存。或許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了,但我覺得她的存在就是一個奇蹟,她的名字叫「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