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的後續演化(一)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上篇文章中聊到恆星的能量來源主要為氫原子核經由兩種程序融合成氦的核融合釋放出光與熱,那這裡就出現一個問題,當核心中的氫消耗殆盡以後怎麼辦?在這裡先談主序星階段的持續時間。
恆星可以經由氫核融合產生的總能量受到核心可以消耗的氫燃料數量的限制。在平衡狀態的一顆恆星,在核心生成的能量必須至少要等於從表面輻射出去的量。
可供核融合的燃料與恆星的質量成正比,因此,主序星的生命期可以使用太陽演化的模型來估計。太陽已經在主序帶上存在了大約45億年,在65億年後它將成為紅巨星,在主序帶上的總生存期大約是100億年,所以:
此處的ML是恆星的質量和光度,M☉是太陽質量,L☉是太陽光度,是估計的恆星主序帶生命期。
恆星的壽命和質量的關聯性。由 Carlos A. Bertulani提供
雖然質量越大的恆星有越多的燃料可以消耗,並且可能會持續更長的時間,但是它們也隨著質量的增加成比例的輻射出更多的能量。因此,質量最大的恆星停留在主序帶的生命期只有數百萬年,只有十分之一太陽質量的恆星可能會超過數兆年。
精確的質光關係取決於如何有效的將能量從核心傳送到表面。不透光度越高的恆星已保留越多的能量在核心,所以不需要產生太多的能量來維持流體靜力平衡。相較之下,不透明度較低的恆星意味著需要更迅速的燃燒更多的燃料,以保持平衡。但是請注意,過高的不透明度會導致能量改以對流來傳送,這會改變為持平衡所需要的條件。
在高質量的主序星,電子散射主導著不透明度,溫度的增加幾乎是不變的,因此光度只會以恆星質量的立方增加。在10太陽質量以下的主序星,不透明度越來越依靠著溫度,導致恆星的光度大約是隨著質量的四次方而變化。對質量非常低的恆星,大氣層中的分子也有助於不透明度。在0.5太陽質量以下的恆星,光度隨著質量的2.3次方而變,在質量相對於光度的圖上產生的斜率是平坦的。然而,即使做了這些改進,仍然只是近似的質光關係,因為質光關係還與恆星的組成有關。

低質量恆星

迄今尚未直接觀察到低質量恆星在核融合停止後發生的情形,因為宇宙的年齡只有138億年左右,比低質量恆星停止核融合之前所要經歷的時間還要短(在某些情況下,差異達到數個數量級)。
目前的天文物理學模型顯示, 0.1 M☉的紅矮星在主序帶上停留的時間大約是6萬億到12萬億年,而且溫度和亮度都會逐漸增加,進入藍矮星階段,並需要數千億年的時間才會坍縮,慢慢地變成一顆白矮星。這樣的恆星因為整顆都是對流區,也不會演化出簡併態的氦核與燃燒的氫殼層,所以它不會演化成為紅巨星。取而代之的是氫融合會持續進行,直到整顆恆星幾乎都是氦。
質量略大的恆星可以演化成為紅巨星,但它們的氦核心質量不足以達到氦融合所需要的溫度,所以不會到達紅巨星分支的頂端。當氫殼燃燒完成後,這些恆星就像後漸近巨星分支(AGB)的恆星一樣,直接離開紅巨星分支,但是以較低的溫度和光度成為白矮星。初始質量高於0.8 M☉的恆星能夠達到足以融合氦的高溫,而這些"中等大小"的恆星將在紅巨星分支之外進入進一步的演化階段。

中等質量恆星

質量大約在0.8–10 M☉的恆星會成為紅巨星,它們是非主序帶的恆星,光譜類型是K或M。由於它們的紅色和高亮度,紅巨星位於赫羅圖的右側邊緣。例子包括金牛座的畢宿五和牧夫座的大角星。
中等質量恆星演化成的紅巨星會經歷兩個不同階段的後主序星演變:惰性氦的核和氫燃燒殼的紅巨星分支星,以及在氫燃燒殼內有氦燃燒殼和惰性碳組成核心的漸近巨星分支星。在這兩個階段之間,恆星會花一段時間在氦燃燒核心的水平分支上。許多這些氦燃燒的恆星聚集在水平分支的低溫端,成為紅群聚的巨星。

次巨星階段

當恆星耗盡核心中的氫時,它就會離開主序帶,並開始在核心外的殼層將氫融合成氦。隨著外殼產生更多的氦進入核心,核心的氦質量也隨之增加。根據氦芯的質量,這種情況會維持數百萬年至20億年,恆星則已和其在主序帶時相似或稍低的亮度膨脹和冷卻。最終,不是質量與太陽相近的恆星,核心進入簡併態;就是質量更大的恆星,因為外層的冷卻而變得不透明。這兩種變化都會導致氫殼的溫度升高和使恆星的光度增加。此時恆星膨脹到紅巨星分支上

紅巨星分支階段

恆星膨脹的外殼是對流的,從融合的區域到表面都由湍流一直混合著。在這之前,除了質量最低的恆星之外,所有恆星的融合物質一直深埋在恆星內部,因此對流包絡使融合的物質首次可以在恆星表面觀測到。在這個階段的演化結果是難以捉摸的,最大的影響是改變在之前不能觀測到的氫和氦同位素。在第一次上翻,表面出現碳氮氧循環的影響,12C/13C 的比率降低,碳和氮的比例也發生變化。這些都可以通過光譜檢測到,並且在很多已經演化的恆星中觀測到。
氦芯繼續在紅巨星分支成長,無論是簡併態或超過申貝格-錢德拉塞卡極限,它都不再處於熱平衡的狀態,因此它的溫度升高, 導致氫殼中的融合速率增加, 恆星在朝向紅巨星支尖演化時光度會增加。具有簡併核的紅巨星分支星都有非常相似的核心質量和非常相似的尖端光度,然而質量較高的紅巨星在到達這一點之前就已經熱到可以點燃氦融合

水平分支

質量在0.8–2.0 M之間的恆星核心中,其氦核主要是由電子簡併壓力支撐著,氦融合在氦閃的時間刻度上點燃。在質量較大恆星非簡併態的核心中,不會發生氦閃,但氦融合燃燒的速度相對較氦閃為慢。氦閃過程中釋放的核能非常大,在幾秒鐘內釋出的能量相當於太陽在幾天之內釋放出的能量,數量級大約是太陽光度的數億倍至數百億倍(大致是銀河系的光度)。然而,能量會由最初是簡併態的核以熱膨脹消耗掉,因此從恆星外面觀測不到。而由於核心的膨脹,覆蓋在上層的氫融合速率降低,總能量的產生減少。於是恆星收縮,它雖然遷移到赫羅圖上的水平分支,但不會是所有的路徑都朝向主序帶,半徑在逐漸縮小,並提高其表面溫度。
核心氦閃的恆星結束紅巨星的演化進入水平分支的紅端,但在獲得簡併的碳-氧核心並開始氦殼燃燒之前,不會遷移到更高的溫度。

漸近巨星分支階段(AGB)

恆星消耗了核心中的氦之後,氫和氦的核融合繼續在炙熱的碳和氧核心周圍的殼層中進行。這顆恆星遵循赫羅圖上與原來的紅巨星分支平行的漸近巨星分支演化,但能量產生的速率更快(持續的時間更短)。雖然氦也在一個殼層內燃燒,但大部分的能量是來自離核心較遠的殼層中的氫燃燒。氦從這些氫燃燒殼層朝恆星的中心沉降,並且週期性的使氦殼層輸出的能量急遽增加。它們發生在漸近巨星分支階段的末端,稱為熱脈衝。熱脈衝有時甚至會進入後漸近巨星分支的階段。依據質量和成分的不同,可能會有數次到數百次的熱脈衝。
在漸近巨星分支的上升過程中,有一個階段會形成可以將核心的碳帶到表面的深對流帶。這是所謂的第二個上翻在一些恆星中甚至可能有第三個上翻。這樣,就形成了非常低溫、強烈紅化的碳星,在光譜中會顯示出強烈的碳線。一個稱為熱底燃燒的過程可以將碳轉化成氧和氮,然後才上翻到表面。這些過程之間的交互作用決定了在特定星團中觀測到的碳星光度和光譜。
另一種著名的漸近巨星分支星是米拉變星,它的脈動週期為數十至數百天,振幅高達10星等(在視覺上,總光度的變化量小很多)。在質量更高的恆星中,恆星會更為明亮,脈動週期更長,導致質量的損失增加,在可見光的波長上被嚴重的遮蔽;這些恆星是觀察到的OH/IR星,在紅外波段上脈動,並顯示羥基(OH)邁射的活動。這些恆星顯然富含氧,與碳星形成鮮明對比』,但兩者都必須通過上翻產生。
NGC 7293行星狀星雲

後漸近巨星分支

這些中等質量的恆星最終會抵達漸近巨星分支的頂端,並且耗盡了在殼層中的核燃料。但它們沒有足夠的質量全面性的啟動碳燃燒,所以它們會再收縮,再經歷一段後漸近巨星分支階段:中心恆星吹出強烈的恆星風,形成一個有著極高溫中心恆星的行星狀星雲。然後,中心的恆星會冷卻成為白矮星。依據恆星的類型,被逐出的氣體有在恆星內部創造相對豐富的重元素,尤其是豐富的氧或碳。這些氣體在恆星周圍建立起被稱為星周包層的膨脹殼層,殼層在離開恆星後會逐漸冷卻,這讓塵埃顆粒和分子形成。來自中央恆星的高紅外線能量輸入,是這些星周包層形成邁射激發的理想條件。
中等質量恆星演化圖,由 Antonio Ciccolella提供
由上面可知,低質量恆星基本上氫消耗殆盡就結束其生命了,中等質量恆星則是會先點燃核外殼層的氫,待核心溫度達到時(約一億度)開始氦燃燒產生碳與氧而令外層膨脹形成紅巨星,那質量超過10M☉的恆星巨獸又是如何演化的呢?下次再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1會員
    139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lliam Li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恆星的形成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系外行星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行星的形成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恆星生成後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大河帶走的新莊 壹 - 沖失的橫後街在車輛大量往來的新海橋一旁,厚德宮正好被橋的擋牆遮住,且廟前的小路平時也沒有多少人會路過。然而這間僻靜的廟裡,卻記錄著一點也不平穩的歷史:大水沖走了新莊的一條街。自然災害能夠改變地景地貌,這條被沖走的街,究竟原本在哪裡呢?雖然沒有明確的紀錄,但還是有一些細微的線索,能讓我們試著找到這條街的故事。
    Thumbnail
    avatar
    鯤橋故事站
    2024-05-18
    《魔女玫露與鮮紅色的心》後記:製作一本獻給自己的黑暗童話初次見面,我是寫了《魔女玫露》的知涼。這本書是值得紀念的——我的第一本短篇小說!原本它會就此靜靜地躺在電腦裡,不被太多人知曉。直到有一天,我和鳩嶼終於決定:想製作屬於自己的故事。
    Thumbnail
    avatar
    斑斕之野(小說⊹插畫⊹手作)
    2024-02-16
    當流星問:「為什麼我會存在時」,也許是在說- 人類擁有製造恆星的能力。(漫畫獵人觀後感)人類的潛力已經到了可以在宇宙中創造出行星,而現實再也不需要流星街了。
    avatar
    始力拼達人
    2023-11-23
    每一次的相遇並非永恆,都可能是最後一次。保持覺察與靜心,這樣的你,就是眾生眼中最好的美景。一場大雨,萬物就發生的許多的生生死死。何況是一場暴雨,一場颱風,一場火災等。 在這趟旅程中,每一次的相遇並非永恆,都可能是最後一次。所以每一次當下你給予的情緒能量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一次的選擇可能對你與這個人事物會是最後一次。覺察,有多麼重要,這需要一生的時間去精進。
    Thumbnail
    avatar
    聞覺本心
    2023-09-30
    男性暴力的演化意義(三):男人延續著部落生活讓奮勇殺敵的男人,活下來後能生下更多小孩。有心理學家研究越戰退伍軍人,有拿到獎章的人日後小孩數比沒有獎章的人多0.5個。數十萬年來的演化,讓喜歡軍隊團體生活、表現優秀的男人基因保留下來,在進入農業、工業社會後,這樣的基因造成男人喜歡參加各種男性為主的「兄弟社團」(獅子會、青商會、警友會、兄弟會等等)
    Thumbnail
    avatar
    陳豐偉
    2021-12-28
    男性暴力的演化意義(一)無論是黑猩猩或遠古人類,一對一武力單挑都不是主流,比較常見的是以五倍的人數優勢進行「膽小鬼獵殺」,讓被圍堵的人幾乎沒有逃脫機會。「夜襲」也是個安全方法,能殺一個是一個,多殺幾個也好,匆匆來匆匆離開,最好就是讓對方死得不明不白。這時,組織小部隊的社交能就很重要了。
    Thumbnail
    avatar
    陳豐偉
    2021-12-26
    欣賞電影「梅艷芳」後的心情隨記|化為每一顆星星照耀我 欣賞完梅艷芳的電影,步出影城後的天色已經是輸給月光的亮。 如傳記的電影,有如傳奇的人生被濃縮在短短的兩個多小時的歷程,有一點點說不出的惆悵也有一點點覺得無法忘懷,雖然未對梅艷芳有太多的認識,卻也不難從那些年華的片段,唱片業的輝煌和影視業的蓬勃宏大之感而觸動。 電影有時候也是如此,讓有一些觸動透過不
    Thumbnail
    avatar
    Beck
    2021-11-20
    你是我的榮耀後話一 、搜神上天 兔歸人間   搜神號發射兩個月,一切如計畫,于途重擔暫告一段落,只要晶晶在上海,兩人過著一到五天宇城,假日陸家嘴生活。    五一勞動,兩人決定在家休息,畢竟大明星外地才剛拍完電影,而于途上周也剛飛台北參加航天研討會,趕假日前回來。     這些年于途只要有空,會下廚準備輕卡早點,晶晶回報,就是一樣沒長進、
    avatar
    Li Willie
    2021-10-02
    【心得】美的演化(一) E 首先我要先吐槽一件事:性擇就性擇,扯什麼「美學演化」、「美麗會發生」啦XD 「美」是多麼複雜的概念,讓整個話題變得很難討論、很容易偏掉,也會讓一些人忽略這本書的重要性。包括我也差點錯過了一本好書,以為又是另一本似是而非的演化心理學科普讀物,沒想到作者的野心如此宏大--為演化生物學建立新的典範。
    Thumbnail
    avatar
    許阿鳥
    202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