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張登及|俄烏衝突五結局,北京有何戰略選項

2022/03/19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宣布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隨後兵分四路揮軍烏克蘭。東部地區,俄軍與頓涅茨克人民軍、盧甘斯克人民軍合流進攻,以「收復」兩共和國的「失地」為目的,形成東烏克蘭攻勢;東北部戰線,俄軍與白俄羅斯軍協同作戰;南部地區,俄軍由克里米亞北上佔領赫爾松(Kherson);北部戰線,俄軍由白俄羅斯南下,包圍烏克蘭首都基輔(Kyiv)。眼下哈爾科夫(Kharkiv)、馬里烏波爾(Mariupol)等城陷入熱戰,俄軍依舊掌握主動;俄烏雙方也已經歷過3輪代表團談判,但至今未有顯著突破。與此同時,金融、經貿、媒體、科技、認知等非傳統戰線同步打響,西方對俄羅斯祭出嚴厲制裁與抵制,知識界亦為此地緣劇變激烈交鋒。當地時間3月10日,台灣「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舉辦「俄烏情勢-反思與前瞻」時事座談會,《多維新聞》於會後專訪與談人之一、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張登及教授,探討俄烏情勢牽動的國際格局變化,以及對兩岸的相關啟示。此為系列報導第二篇(共二篇)。
多維:您前面提到了中美俄的戰略三角關係,不知您怎麼評價這三方在此次衝突下的行動與反應?
張登及:首先是俄羅斯。此次衝突爆發,俄羅斯確實先越界,甚至侵入烏東兩個「共和國」以西的烏克蘭領土,然後俄軍又從白俄羅斯南下直指基輔,普京(Vladimir Putin)這個決定超過了我早先的預期。但是如前所述,只要是正規軍出動,即便是到烏東兩州也必然代價高昂,所以這一重大決定必有其原因。何況劍指首都,如果俄羅斯不能取得絕對優勢,那麼烏東、克里米亞,以後都可能會失去;就算扶植傀儡政府,也很難長久。
俄羅斯希望用閃電戰制服烏克蘭,拿到城下之盟,這就是希望逼迫基輔談判,而不是自己去統治。如果問此次俄羅斯出兵是否有計畫,我覺得是有,但是不會想把烏克蘭「伊拉克化」。何況如果烏西出現「烏克蘭的重慶」,會很麻煩。俄羅斯有阿富汗的慘痛經驗,應該不會想在烏克蘭重演。
美國也有其兩難。拜登(Joe Biden)的期中選舉要到了,雖說在降低失業率上,拜登政府有成果,但通脹還是居高不下;現在又對俄羅斯祭出嚴厲制裁,物價必然更加飛漲。但是在政治上,拜登又沒有對俄羅斯示弱的空間,也不敢緩和對華關係,因為這會引來對手攻擊。可以預期,2024年的美國兩黨,恐怕都會往對中俄都強硬的方向加碼。除非俄羅斯出現「顏色革命」,美俄關係應該會長期敵對。
如果此次華府真的直接介入烏克蘭,就會陷入真正困境,也就是未來在東歐與「印太」兩線都要施壓,負擔太大。但如果介入不夠,會讓外界看清,美國根本不對烏克蘭提供直接支援,大國威望與可信度會出問題。
北京方面,看起來暫時是半個局外人,因此保有靈活性。美國此次威脅要一起制裁中國,卻暴露自己的雙重標準,因為印度與以色列也不加入對俄羅斯的極限施壓,美國卻沒有威脅要制裁以、印兩國,無形中傷害了自己的道德高點。中國可能希望採取一個立場,就是扮演中立性大國的角色,表示自己尊重領土完整,但也反對單邊制裁。從這個角度來看,北京目前很謹慎,暫時沒有失分。
但是中美關係會否因此緩和,我個人覺得非常困難,因為中美關係與互信已經受到破壞。就如大陸學者閻學通說的,自歐巴馬(Barack Obama)時代起,中美已經淪為「假朋友」關係,現在則是進入零合競爭的「準敵對」關係,雙方不再能誠懇交心。何況現在是國際秩序轉變期,美國要護持單邊霸權的情結更不容易擺脫。
另外此次可以看到中俄出現了「更加靠近」的態勢,包括冬奧時普京訪華發表聯合聲明,又傳言普京離華後中共高層連夜開會,被美國情報界認為是「中國事先知道俄羅斯要入侵烏克蘭」的證明。這種指控當然不可能有證據。我認為普京最多是向習近平甚至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表明「不滿足哪些條件」就出兵,而不是出兵的日期。但俄羅斯有意在出手前先「穩住中國」,是不爭的事實。
俄烏衝突爆發後,外界關注美國的戰略重心會否從印太向歐洲移動。對此發展,美國當然不敢掉以輕心,因此會有近期的美國要員訪台。但一方面北京維持對台施壓,包括軍艦出現於蘭嶼外海等,台灣最近也有討論是否量產中長程飛彈、延長役期,也可以視作是對俄烏衝突的回應。很顯然,烏克蘭跟台海議題確實出現了「連動」的現象。
多維:您怎麼看待俄烏戰爭未來走勢,以及對台海可能的影響?北京又有哪些戰略選項?
張登及:其實烏克蘭跟台海議題有一個地方很像,就是各自逼近中俄門口,過去相對寬鬆的議題,逐漸成為大國競逐的核心問題。
今日的俄羅斯經濟創新不足、人口老化,主要是靠能源、軍事優勢來撐門面。但俄羅斯的歷史記憶也會告訴他「必須守住家底」。我認為普京不至於錯估俄羅斯的能力,還想搞「大斯拉夫主義」。其更多是想維護周邊安全,亦即保障俄羅斯國家的生存。當然很多人會說:「現在是俄羅斯威脅小國烏克蘭,誰敢去打俄羅斯?」這種說法直覺有理,但現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遠距偵查與進攻體系都會改變原有嚇阻手段,這就是為何俄羅斯急速研發高超音速飛彈,因為北約在前線國家部署導彈偵察和防禦系統,表面上說是防禦伊朗,其實在俄羅斯看來,就是要讓它的核武變廢鐵。無事則矣,一旦東西方發生「意外」,俄國反擊與出擊的能力大幅降低。國際政治強調「自助」而非「信任」;俄國如果要在古巴部屬類似的東西,美國也不會坐視。
至於未來戰局走向,除非有一方完全被消滅,不然談判會持續進行。烏克蘭一開始原本不欲談判主權問題,而是只想討論「人道主義走廊」的設立,以拖延換取西方更大規模、直接的支持。但現在或許戰場優勢漸失,便無法再迴避;從俄方角度來看,除非有把握推翻烏克蘭現政權,否則莫斯科仍會參加談判。美國也想通過制裁,鼓勵俄羅斯內部發動「顏色革命」,不過目前看來難度很大。
我個人當然同意戰爭拖得越久,烏克蘭百姓就越痛苦,俄羅斯民生也將受到嚴重打擊,甚至全球物價飛漲,大家遭殃。不過如果從學術的「極限思考」出發,我們也可就各方立場與要求,推演出幾種戰局可能,並由此探討各方行為者的選擇和損益。
烏克蘭戰局大約有五種可能結果,從俄方敗的極端到勝的極端,分別是:一、俄羅斯全線戰敗,甚至被迫交還克里米亞等地;二、烏軍收復大部分失地,俄軍被迫退守烏東兩州;三、俄烏長期交戰,烏失去東部,中央政府西撤利沃夫(Lviv);四、俄軍消滅烏軍主力,烏政府做出重大讓步,俄回撤烏東;五、俄軍佔領烏克蘭,成立新的代理人政權。
第一種結果,俄羅斯可謂慘敗,或將導致政權變天或核武冒險;而烏克蘭不止成功收復烏東,也可能加入北約。第二種結果,仍算俄羅斯大敗,普京政權將持續不穩;烏克蘭則可能伊拉克化,其政權實質融入北約,美國可以卸責西歐,並且回頭升高對中國的制裁。第三種結果,戰況長期膠著半年以上(到拜登期中選舉以後),俄烏衝突長期化,普京政權仍有不穩風險;但烏克蘭也可能利比亞化,沒有加入北約的空間;美國同樣會選擇卸責西歐,回頭升高對中國的制裁。第四種結果,俄羅斯小勝,烏克蘭可能阿富汗化,也無法加入北約;美國會回頭施壓中國制裁俄國。第五種結果,俄羅斯獲得戰場勝利,那麼烏克蘭的命運仍是阿富汗化,也無法加入北約;美國被迫需要長期極限抗俄,那就需要一定程度緩和中美關係,牽制俄國才會有效。北京在這種情境下,可能取得戰略樞紐。
綜合上述五種結果來看,如果最後出現第一種或第二種,對華府都算勝出,可能力壓俄羅斯、北約再擴,同時完封印太、回頭剋制中國,拜登也因此能交出高分政績,壓制川普,可謂「一石三鳥」。不過當下俄國可能恢復了一定的戰場主動,使美國內部缺乏解決俄國再解決中國的政治空間,其實力又不可能同時在東西兩線進行高強度施壓,想要主動操作中美俄三角關係,非常困難。所以最後也不無可能在俄烏戰爭中出現北京的「機遇期」。
這次衝突,莫斯科代價高昂的冒進給北京上了一課,而烏克蘭的遭遇,其實也給台灣上了一課。不管一石二鳥或「二石三鳥」,成為戰場的石塊代價極高。歷史無法複製與重演,但或許瑞典與芬蘭的經驗和智慧仍比烏克蘭出色,這當是台灣應該借鑑的。

原文發表於2022/3/16《多維新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祁賓鴻
祁賓鴻
香港01,國際分析與政治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