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的故事】
一天與朋友聊天,話題剛好圍繞在投資理財上,好奇問對方的投資方式,對方不加思索就回答:「不想把辛苦賺來的錢放在股票上,很怕一夕之間錢都賠光,所以都放銀行定存,至少不會賠本。」
這個回答不令人意外,他是循規蹈矩的上班族,平常朝九晚五,但是只要公司要求加班,再怎麼委屈都會默默接受,自己的生活總是擺在最後一個順位。從小接受正規的教育,學會努力工作、好好儲蓄,接著買間房子,最後退休安享晚年,所以他選擇最保守的理財,我一點也不意外。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很像在寫自己的故事?或是在寫週遭朋友的故事?
【定存利率下調&通貨膨脹提高&薪資調整緩慢】
先來說明為什麼定存不如你想像中安全呢?
根據台灣郵局歷年定存利率數據統計,2000年一年期定存利率為5.05%,接著2010年一年期定存利率調降為1.16%,而到2020年則下調至0.79%,還不到1%。這意味著假設定存100萬一年期在銀行裡,2000年能領到的利息是50500元,接著2010年領到的是11600元,2020年能領到的只剩下7900元,直到今年2022年,央行才升息至1.07%。以上的數據顯示利息逐年下調,現金存放在定存的績效愈來愈差。
簡單來說,20年前一碗陽春麵25元就可以吃得到,現在陽春麵一碗動輒35至45元不等,這就是通貨膨脹會造成購買力下降的原因。一個正常發展的國家,通貨膨脹是無可避免的,通常薪水也會跟著通貨膨脹等比例往上調整。
但台灣由2000年的基本薪資15840元,到了2022年基本薪資調整為25250元,22年間薪水的調整幅度遠不及於通貨膨脹的速度,再加上定存利率的下調,所以長期將錢放在定存真的很危險的原因在於此。
【股票危險的歸因】
很多人覺得股票之所以危險,個人歸類有三個主因:
1.原生家庭與朋友影響:有些家庭因炒股失敗導致家庭破碎,間接影響小孩的金錢觀;有些朋友投資失利導致破產與信用不良,也會影響著自己的理財觀。而個人就是因為父母曾經買過變成壁紙的個股,導致我出社會後寧願買儲蓄險或定存,也會避免股票這個選項,這就是原生家庭帶給我最大的影響。
2.學校教育:學校教學重點都放在課本內容,老師很少教理財知識,甚至有些老師本身就不理財。因此在學校沒有獲得財金知識的啟蒙,很難在出社會工作時主動學習理財知識。
3.不當的投資觀念:聽信朋友內線消息跟著買,或者看財經節目及老師跟風投資,容易變成被倒貨的對象。原本打算藉由投資縮短累積財富的時間,卻因為觀念不正確,不但違背投資的初衷,更造成精神緊繃影響生活,也讓存款日益減少。
【股市該有的正確觀念】
我們來說明為何股票市場沒有想像中危險?
根據統計,台股每年平均能發出1.5兆左右的股利,若以2300萬人口計算,平均每人每年可以領到股利6萬5千元左右,看到個數字是不是讓你覺得很羨慕。
大部分投資者短線進出股市,都是小賺大賠,一年操作下來,也賺不到單純領股利的金額。
因此,我們用長遠的投資角度來看,投資股票就等於你跟公司一起成長,公司把賺來的錢分股利給你,你因為看好公司而每年固定股利再投入增加股本,長期下來,股利再投入就是所謂的複利效果。
早期投資只有個股這個選項,因為資訊不對等,很容易買到變成壁紙的股票,也提高了風險。幸好現在有分散風險的ETF可以選擇,每年殖利率都有4%至5%,有些甚至高達6%。除了可以打敗定存的1%,也可以防止2%通貨膨脹侵蝕你的實質購買力。用這樣地觀念去思考,其實你會發現股票市場沒你想像那麼危險。
【自己的案例】
我曾在2019年投入50萬到郵局定存,那時一年期的利率是1.04%。因此,到了2020年到期時,我總共領到5225元的利息。
2020年開始自學投資理財後,就將定存解約的錢在2021年慢慢投入股市,並選擇了半年配的ETF投資標的。在2022年1月則領到14750元的配息,換算下來半年報酬率2.95%,保守估計整年度5%的話,應該可以領到25000元的股利,是定存的5倍。
從我的例子,就能見證放在股市的報酬,除了打敗定存外也可打敗通膨。
【結論】
寫這篇文章沒有要否定定存的意思,我倒覺得短期一至二年會急需用到的資金比較適合放在定存,而長期的資金適合放在股市裡。
今年最有感的不外乎是所有物價持續飆高,真正感受到錢真的變薄了,更該把資金放在能發揮最大效益的市場中。我們通常需要透過學習,才能看到了安全背後的隱憂,發現有更好的選擇。所以,我提出我觀察到的論點,並透過自己的實際案例告訴讀者,其實投資沒有那麼的難,難在如何長期堅持下去。唯有財商做為基底,才能支持你堅持下去,並降低投資誤判行為。
愛因斯坦曾說:「複利的威力比原子彈還可怕,它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蹟」,可見善用複利是多麼驚人的一件事,長期下來你會看到不錯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