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燈初上》第三季 陷入無助的漩渦與如何扭轉

2022/03/3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台劇_華燈初上(Light the Night)
— — — — — — — — — —無雷 請安心服用 — — — — — — — — — — —
《華燈初上》自從去年播出後就掀起一股日式酒店與復古的風潮,劇中的劇情和演員間的精湛演技很常讓人跟著劇情走向下巴掉下來。編劇透過懸疑的手法,從第一季蘇媽媽就在意外中死亡,然而,兇手的身份卻一直沒有透露,而從他人與蘇媽媽的互動,被冷落、被欺辱或是被發現在從事非法行為等重壓情緒,彷彿每個人都有很大的嫌疑。不過從第一季開始,我覺得都是圍繞著一種“無助感”,心理學中也有著名的實驗,“習得的無助”。
習得的無助與實驗
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抱持在現有環境中無法變得更好、沒辦法脫離現在不好情境的信念,即使有機會改變,也會認爲自己沒有辦法成功,而在無助-失敗-更多的失敗當中循環,最後導致只能在不健康的情境中呻吟,放棄一切可能變好的機會。心理學家Steven Maier與Martin Seligman曾在1967年施行相關的實驗,主要是用狗來當作實驗的對象,以電擊來測試狗對於刺激的反應,並將狗分成兩組,一組是無法控制也無法預測電擊(被隨機、無規律的電擊),另一組則是有一定的控制權(可以移動躲避被電擊)。在第一階段的實驗後,狗被放在另一個籠子,一邊通電,另一邊不通電,所以當被電擊時,狗只要躲到另一邊就可以避免被電擊,然而,發現第一組的狗(沒有選擇被隨機電擊)完全失去想躲避的動力,只會留在原本的籠子被電擊。
華燈初上/取自Netflix
那麼我們的反應呢?
一定也會有人說在狗身上的反應能夠套用在人身上嗎?我們總不能也對人施行同樣的電擊刺激,雖然在早期對於權威的實驗也曾透過假的電擊刺激來探討人的服從性。人的實驗是以噪音當作刺激物,Martin Seligman將大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無法停止聽到的噪音,第二組則是可以控制停止噪音,第三組為對照組,沒有聽任何噪音。當第一階段實驗結束後,再進行另一階段的實驗,是以手指穿箱,若手指放在一側時會聽到噪音,但將手指穿到另一側時就不會聽到噪音,結果也如同對狗的實驗一樣,無法避免噪音的實驗組,在第二階段也選擇將手指留在原地,持續被噪音干擾,也不會將手指嘗試放到另一側。
神經科學證據
習得的無助與較低下的腎上腺素、GABA、血清素與多巴胺有關,這些神經傳導物是與感覺良好和放鬆等相關的,此外,增加的杏仁核反應以及可體松分泌,則是與強烈的情緒如壓力有關。不過這些神經傳導物的增減與腦部特定區域的活化並不是直接導致習得的無助發生,而比較像是經過習得的無助,而讓這些生理訊號異常,進而產生的影響是失去動機、沮喪失落、不相信改變會有好結果等。
華燈初上中的無助與復仇
有毒的關係、不穩定的生活、被否定的目標、以及被迫的選擇就像是那個有電的籠子,待久了、電久了,似乎也就漸漸習慣這總麻痺感,陷入一種覺得自己失敗的漩渦,想要爬起,卻不斷地墜落。另一方面,也會讓我想到還在膠著的俄烏衝突,這種無法控制的動亂,不知道何時才會結束,能夠回到原本溫暖的家也是一大不確定,也會帶來習得的無助很大的危險因子。專家也指出必須要將樂觀以及相信會能改變的心態加入其中,才有機會扭轉局勢,選擇逃離負面情境!
好好珍惜你現在身邊的人,不要讓他成為你下一個後悔。
我會開始好好過自己的生活,就算在你眼裡很奇怪。
華燈初上/取自Netflix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5會員
90內容數
我們相信,心理健康的力量能夠支撐起全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