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孤獨死

2022/04/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60歲以後的人生整理學》有一篇『關於「孤獨」:永井荷風真的是孤獨而死嗎?』,裡頭提到的這位日本老作家,人生經歷過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受人景仰,死時獨自一人在家中,衣著完好,存款有兩千多萬日圓。
那時候就有人惋惜說這麼偉大的人,到最後卻是孤獨死的。
作者轡田隆史懷疑這個說法。
憑什麼說人家在走向死亡時,是孤獨,而不是心情相當愉悅呢?
只因為他死的時候無人陪伴,就擅自解讀別人當時的心境,真的很多管閒事又獨斷。
看到這篇,我就在想,「孤獨死」這個名詞原來在1959年,就已經有了。那也許在更早以前,甚至是文字被發明之前,只要有死亡,有群體生活,就有這個概念的存在了吧?
這讓我想到去年有幸,去做了幾回幫獨居老人送中秋禮盒的志工經驗。
那時候剛好離5月疫情爆發時有段時間了,情況比較趨緩,但仍舊不宜久留,以往基金會的人來探視時,都會有的寒暄與閒聊,因此縮短了很多,只剩下制式的量體溫跟簽名。所有的長輩都是我第一次見到,但我都能看得出來他們一聽到我們沒辦法進去坐坐,有些失落,但仍然滿臉笑容。
他們是最接近孤獨死的人,也是最接近我恐懼的那群人。
不打算結婚也不打算生小孩的我,其實也擔心我將來是不是會像他們一樣。所以我來當志工。因為我想要了解,正視這個恐懼,就算為未來做準備也好。
但聽了他們的一些人生故事,心中除了五味雜陳外,好像還是沒找到答案。
後來又陸陸續續,加入了單身社團,看了一些書,試著做自己想很久但沒做的事(包括申請方格子),開始獨自旅行,遇見獨自徒步環島50天的年輕女生;看到有騎單車自在地在青旅吃早餐的女性;認識了有50幾就退休的前工程師跑來淨灘;還有在幫忙清掃山林時,手腳很俐落的媽媽們,原來她們以前有去日本打工換宿一段時間,所以對清除雜草非常有心得……
幾個月下來,漸漸地,我的恐懼好像被沖淡了,它逐漸被封沉在我內心的某一個角落,控制我心智與身體的強大力量也因此被削弱。
到底是為什麼,我也不清楚,是被轉移了注意力?還是專注活在當下?還是發覺孤獨其實是人與生俱來的狀態,就跟開心、痛苦、虛弱、興奮一樣。
實在是沒必要一定要跟死亡綁在一起吧?
這次四天連假,我看書、寫文章、把已經看過但太喜歡的電影又拿出來看了一遍,然後再看更多的書,累了就出門採買食材。我特地找了烘焙店,戒慎恐懼地買了從來沒試過的馬斯卡彭起司、手指餅乾跟可可粉。大包小包回家後,我細心地削著馬鈴薯及地瓜的皮,把蛋放進電鍋;切了小黃瓜,在袋子裡放入味增與糖做成涼拌菜;還把蘑菇切片,做了一罐蘑菇油可以明天早上拿來炒蛋。
最後我醃了肉片,把青菜與豆腐加進去拌炒,然後淋在白飯上,成了我獨自一人的晚餐。
我關掉放著輕音樂的spotify,切換成播放影片的網路平台。吃完飯後,我又繼續看更多書,這次沒有任何背景音了。
到底什麼是孤獨的關鍵呢?是生活中必備的一點噪音,還是不體會生活當下的點點滴滴?
酒足飯飽的我睡意濃厚,閉上眼睛後仍然苦惱著,到底要不要為了做提拉米蘇,去買電動攪拌器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裡存放一些我對斷捨離的一些想法,包括生活的改變,跟一些比較私人的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