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好熟悉的感覺,這不就是~~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好熟悉的感覺,這不就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感冒真難過,鼻塞、流鼻水、頭痛、全身痠痛、咳嗽、喉嚨痛、整天疲倦,工作沒精神,真想趕快好起來

看到上面的症狀,聰明的你一定會猜到,這不就是近期流行於全世界的病毒Omicron,感染後所產生的症狀嗎?根據感染後的數據顯示,重症死亡率幾乎很少,大部分都是上呼吸道感染與伴隨著全身痠痛的問題。醫聖張仲景的年代沒有顯微鏡,肉眼也看不到病毒,但他是如何利用簡單的幾味藥,就可以輕鬆戰勝病邪的侵犯,讓人體恢復健康呢?現代醫學分科很細,心臟科、肝膽腸胃科、血液腫瘤科等等,太多了數都數不完,一但遇到病人時,就會開始依照自己的專長所學,開始診斷與治療,有趣的是心臟病科的醫師認為病人應該吃抗凝血劑來保持血路的通暢,但是到了腦神經科醫師的時候,就會說吃抗凝血劑容易讓腦部出血,乍聽起來各有各的論述與依據,但身為病人的我們卻是無所適從,到底是該吃還是不該吃呢?真想一棒把這些專家敲下去。而且看個病都要在醫院跑來跑去,做各種昂貴的檢查,然後呢?開刀、化療,種種連健康人都不願去做的治療卻一昧地用在體虛的病人身上,然後開始恐嚇你說,如果不定時服藥,就會有復發與死亡的風險,就這樣,大家開始相信這些所謂的專家們,每當看著自己身邊的親朋好友不斷的受盡折磨,身形日漸消瘦、皮膚枯槁變黑、手腳冰冷、睡眠品質差、精神萎靡,不停地需要吃藥來控制「生理指數」,然後安慰病人説「控制的很好」,殊不知這種控制的方式是偽科學,用科技來迷惑大眾,一點科學的邏輯也無,為什麼呢?因為那些號稱抗癌成功的病人,手腳有變溫暖嗎?在不服用安眠藥或是助眠劑的情況下,睡眠有變好嗎?吃東西有津津有味嗎?大小便有正常嗎?如果沒有,那就無法叫做抗癌成功,在身體的環境沒有變好的情況下,任何的成功都是假象,時間會證明一切。

話說回來,中醫立症狀而不立病名,目的就是辯證論治,只要辯證正確,都是可以用相同的處方來治療,因為中醫的望、聞、問、切,著重整體的狀況,不需要複雜的血液報告,不需要微觀的病理檢查,從六經辯證來論治,也就是身體的免疫力正處於那個階段,太陽證、陽明證、少陽證、太陰證、少陰證、厥陰證,這六個階段的病進與病退,都有很細膩的條列式說明,只不過古人的學識涵養比現代人豐富,用字遣詞不易被現代人所理解,因此無形之間與大眾產生隔閡。

回到重點,「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些症狀的描述,最重要的就是「無汗」的特徵了,這也是西醫所忽略的地方,但其實是辯證的關鍵所在,其他症狀如背項強幾幾,就是後背肩膀的地方僵硬,惡風就是怕風吹、怕冷,為何要特別區別有汗與無汗呢?無汗的意思就是毛孔被束住了,肺主皮毛,也就是肺陽被寒給束住了,所以也會有喘的情況,體表的汗無法被排出體外,冰冷的水就會壓在體表造成體痛,骨節酸痛,免疫力好的人容易出現發燒、頭痛,因為心臟將腸胃的免疫力推往體表去對抗病邪的入侵,這跟年輕人打疫苗後容易發燒,老年人打疫苗後不發燒卻容易拉肚子的道理是相同的,老年人免疫力差,病邪會直接入裡,也就是消化道系統,就會出現下利,而且下利是很臭的,這時候就是「葛芩連湯證」,有的人會伴隨流清鼻涕,這時候加減「五苓散」把體表的水道打通,水道暢通後,鼻水自然就會止住了,如果是躺下來就鼻水塞住的話,可以加減「真武湯」。如果伴隨有喉嚨癢而乾咳(咳不出東西,因為是水氣),咳一下水氣散掉後會舒服一點,就加減「射干麻黃湯」,如果有黃痰,就要加減杏仁或是葶藶子、大棗,如果肺中有高熱,造成高燒不退,則要重用「石膏」三兩以上。另外還有一個症狀是「喉嚨痛」,喉嚨痛與喉嚨乾是不一樣的,喉嚨為三陰之會,也就是代表身體內津液的多寡,身體的津液不夠時就會有喉嚨乾的現象,喉嚨乾時不能隨便發汗解表的。而喉嚨痛是因為病邪在上呼吸道的關係,局部的熱與濕聚集造成附近的粘膜腫脹而壓力變大的關係。所以主力方就是「葛根湯」,「葛根湯」方有葛根五錢、麻黃三錢、桂枝兩錢、芍藥兩錢、生薑三片、大棗十二枚、炙甘草兩錢,重用葛根的目的就是葛根可以由下往上生提津液,喉嚨痛、肩頸痠痛的症狀就會改善,加上麻黃把肺陽打開,汗與病毒可以被推出體外,然後桂枝湯裡面有生薑、大棗、炙甘草可以補回腸胃津液,葛根湯證通常是發生在津液大量流失後又吹到風造成的,通常小孩子整天跑跳玩耍流大汗後,馬上吹冷氣或是電風扇,隔天就很容易出現葛根湯證。

Omicron感染的症狀,其實就是「葛根湯證」,但是由於病毒進展快速,一下子就會出現流鼻水、咳嗽的症狀,所以臨床上用葛根湯、射干麻黃湯、五苓散的合方來預防,科學中藥一日建議劑量為葛根湯9g+射干麻黃湯2g+澤瀉1.5g、茯苓1.5g、白朮1.5g、豬苓1g,藥粉混合均勻後,當感覺到後腦勺痛,緊緊的時候就是有初期症狀了,此時每隔兩小時服用3~4g,服用後喝點溫豆漿,直到微出汗或是頭痛症狀消失即可停止服用,如果出現黃痰,則加上杏仁1.5g。感染初期只要警覺心夠,趕快服用防疫方,病毒一下子就會被汗解或是尿解掉了,如果錯過時機症狀變得更嚴重時,就必須要隨證而治,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西藥吃太多時,病就會容易進入陰證,陰證就是指太陰證、少陰證、厥陰證,病進入陰證後,身體的免疫力就會變弱很多,加上寒濕很盛,一點點外感入侵都會使病情更加嚴重,陰證患者心陽與寒濕很盛,津液又不足,不能夠隨便發汗或是攻下,像得到葛根湯證就是用發汗來將病邪推出體表,因此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使用,辯證錯誤,誤用處方反而會傷害身體,少陰證的人也會容易有喉嚨痛,但是處方不同,用藥之前最後都要摸脈來確認。年輕人常常熬夜揮霍身體,工作忙碌,飲食不正常,感冒常吃抗生素與退燒藥的人,心臟都會因此而受傷。

病邪之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宜速攻;到了中期,受病較久,邪氣漸深,宜攻兼扶;到了末期,病已經久,邪氣侵凌,宜扶正氣。太陽病為病之初,應該在辯證明確後就應該立刻下手,而非只有隔離觀察,對一個免疫力強的人,他可能流個汗就好了,但是對於病已入陰的人來說,他可能就會買單了。

警語:本文章旨在導讀醫聖張仲景先師的醫學思想,若您有身體不適時,請先尋求合格的經方中醫師診治,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各有不同,切忌自行調劑處方,以免造成身體的損傷。
avatar-img
鮪魚肚的中醫經方世界
57會員
518內容數
經方,中醫行醫濟世的寶典,被歷代名醫尊為救世經典之方,傷寒與金匱是漢朝張仲景集大成之作。但由於時空背景的不同,導致這千年偉大的醫學知識,被世人所淡忘。倪海夏先生,本世紀最偉大的經方家,窮盡畢生精力,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將古代的智慧解密。而今師已仙逝,雖無法再見其風華典範,但傳承中醫的精神,卻永遠深留筆者內心,不斷前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桔梗湯方(白色膿水) 桔梗10、甘草20 注意:漢制劑量八兩等於現今的六錢,一錢等於3.75公克。上方方劑內容的劑量單位為「錢」。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 「咳而胸滿」,咳嗽喘息胸滿,「振寒」,出現怕冷的時候,代表肺裡面有化膿了,瘡家或是體內有化
麥門冬湯方(肺痿) 麥冬5、生半夏3、人參2、甘草2、梗米一匙、大棗12枚 注意:漢制劑量八兩等於現今的六錢,一錢等於3.75公克。上方方劑內容的劑量單位為「錢」。 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甘草各二兩、梗米三合、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6、石膏5、生薑三片、大棗15枚、炙甘草2、半夏3 注意:漢制劑量八兩等於現今的六錢,一錢等於3.75公克。上方方劑內容的劑量單位為「錢」。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桔梗湯方(白色膿水) 桔梗10、甘草20 注意:漢制劑量八兩等於現今的六錢,一錢等於3.75公克。上方方劑內容的劑量單位為「錢」。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 「咳而胸滿」,咳嗽喘息胸滿,「振寒」,出現怕冷的時候,代表肺裡面有化膿了,瘡家或是體內有化
麥門冬湯方(肺痿) 麥冬5、生半夏3、人參2、甘草2、梗米一匙、大棗12枚 注意:漢制劑量八兩等於現今的六錢,一錢等於3.75公克。上方方劑內容的劑量單位為「錢」。 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甘草各二兩、梗米三合、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6、石膏5、生薑三片、大棗15枚、炙甘草2、半夏3 注意:漢制劑量八兩等於現今的六錢,一錢等於3.75公克。上方方劑內容的劑量單位為「錢」。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