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燈的意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燈,字典裡的解釋,

1. 照明或作為他用的發光器具。如:「電燈」、「日光燈」、「紅綠燈」。

2. 燃燒液體或氣體,用來對他物加熱的器具。如:「酒精燈」、「本生燈」。

3. 佛法導向光明坦途,趨避邪惡黑暗,故稱佛法為「燈」。唐.杜甫〈望牛頭寺〉詩:「傳燈無白日,布地有黃金。」

燈,點燃前,是器具、燃料。

器具,是供具,藉由物品表達供養,能粗略、能精緻,誠於內,形於外,由心表意,外展則為戒律——《佛學大辭典:燈明》,據四分律卷五十及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五載,僧房之照明,允許使用燈火,其設備及使用法均有所規定。如須對諸比丘提供燈油、燈炷、盛油器等物,規定置燈之處,及熄燈、點燈前皆須作預告並唱頌。

燃料,有種類之別——《佛學大辭典》,法華經卷七陀羅尼品,列舉酥燈、油燈、諸香油燈、優鉢羅華油燈等七種。華嚴經卷十六,列舉寶燈、摩尼燈、漆燈、沈水香燈、一切香王燈、無量色光燄燈等十種。現代則更多類型。既分種類,則有純有雜,如何揀別、如何純化,還需反覆親自試驗才得。純度愈高,工夫愈深。

燈,點燃後,有光、熱。

光,能照亮,能破闇室,而隨著光線強弱,所照觸的地方,清晰程度不一,代表心力強弱。

熱,能溫暖、能灼燙,而隨著熱度高低,能驅一室寒冷,也能成燎原之勢,著力深淺所致。

光、熱,因火點燃而來。點,有觸發、提醒、引起之意,也有主動的意味。

燈,可破闇為明,所以經中常將法、智慧比喻為燈。以智慧照破愚癡闇障,遂有稱智慧為無明長夜燈炬者。又法脈亦稱法燈,師父傳法於弟子,稱為傳燈;承續之,稱為續燈;延續不絕,稱為無盡燈。

此外,密教更將燈人格化,而作為外四供養之一的金剛燈菩薩。又燈與閼伽、塗香、花鬘、飲食、燒香等合為六種供養,配於六波羅蜜時,燈明即相當於第六智波羅蜜。

為什麼要供燈?

一、警惕要如實觀察。

《雜阿含經》卷十一裡,尊者難陀告訴諸比丘尼,「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察:『此六愛身如實無我。』,舉燭光為例,因為油、芯,點燃後,才有燭光,但油、芯、火會消失,同時燈燭也燃盡,如果說燭光是恒常不變,這樣不對。提醒修行者,真實感受身體的虛幻無常。

《雜阿含經》卷十二裡,世尊也舉燈為例,燈能持續燃燒,是因為一直加油、芯的關係,以此動作講人的取著心,致使痛苦萬分;反過來,如果不再添加油、芯,燈最後就會熄滅,只要認真觀察心的變幻無常,就能滅除痛苦。

二、利益、攝受眾生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十五,菩薩施諸燈明時,為欲利益一切眾生,為欲攝受一切眾生,以此善根如是迴向,願一切眾生得無量光、清淨光、離翳光、無邊光、普照光、佛淨光、無礙光、無斷光、智幢光、無量色光,普令眾生住善根中。

三、由供燈看自己

放,如光般,無障礙的照亮每個角落,如熱力,和煦的溫暖每吋大地;收,提醒自己保持潔淨的思緒,鼓勵自己如陽光般的和善。又如同蠟燭,從混雜黑褐的環境中,磨鍊出純淨的質量,雖細縷心念,一經點燃,即是全面,照自己、照天地、照眾生。

從燈的含意,到為什麼供燈,是從燈的角度展開,講供燈的意義。如果從生活中去感受,從工作中去體會,從學習中去思索,「燈」其實也在每個人、每件事、每種物上,當以恭敬的心去處理、互動時,也是供燈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anu的沙龍
1會員
2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佛法如明燈,照亮眾生的心田。在佛門中,點光明燈不只是一種形式,更蘊含了深刻的修行智慧。當我們在佛前點燃一盞明燈時,不僅是為了照亮外在的空間,更是在點亮自己的心燈。《佛說施燈功德經》記載,在佛塔、佛殿或佛堂布施明燈的人,可以得到以下四種可樂的福德。
Thumbnail
佛法如明燈,照亮眾生的心田。在佛門中,點光明燈不只是一種形式,更蘊含了深刻的修行智慧。當我們在佛前點燃一盞明燈時,不僅是為了照亮外在的空間,更是在點亮自己的心燈。《佛說施燈功德經》記載,在佛塔、佛殿或佛堂布施明燈的人,可以得到以下四種可樂的福德。
Thumbnail
《佛說施燈功德經》記載,臨終時,如果有供燈,將得到四種光明,分別是太陽的光明、月亮的光明、天人的光明、佛的光明。若能在亡者死後,為其在佛前點燈,真的可稱得上是一種「引路明燈」。 佛教經典中也記載:貪心重的,會見到餓鬼等恐怖境象,生前曾經供燈的功德,可以讓他遠離惡業,轉生淨土。
Thumbnail
《佛說施燈功德經》記載,臨終時,如果有供燈,將得到四種光明,分別是太陽的光明、月亮的光明、天人的光明、佛的光明。若能在亡者死後,為其在佛前點燈,真的可稱得上是一種「引路明燈」。 佛教經典中也記載:貪心重的,會見到餓鬼等恐怖境象,生前曾經供燈的功德,可以讓他遠離惡業,轉生淨土。
Thumbnail
封面攝影:蘇仁浩 燃燈 梁寒衣   禪宗強調不外覓諸佛,修行者須回歸本體,而自心性上下工夫、力破本參。   《達摩破相論》曾以「燈」譬喻修行道: 覺悟明了,即為「燈」。   以是一切求解脫者,須視自身為燈台,自心為燈炷,以薰修、增明諸般戒定梵行,視為增添燈油。若能恒恒智慧明達、不退
Thumbnail
封面攝影:蘇仁浩 燃燈 梁寒衣   禪宗強調不外覓諸佛,修行者須回歸本體,而自心性上下工夫、力破本參。   《達摩破相論》曾以「燈」譬喻修行道: 覺悟明了,即為「燈」。   以是一切求解脫者,須視自身為燈台,自心為燈炷,以薰修、增明諸般戒定梵行,視為增添燈油。若能恒恒智慧明達、不退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導讀:   【然燈佛】:《大智度論》云:「如然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然燈太子。作佛亦名然燈,舊名錠光佛。」然燈佛與釋迦牟尼佛以及彌勒佛,分別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佛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導讀:   【然燈佛】:《大智度論》云:「如然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然燈太子。作佛亦名然燈,舊名錠光佛。」然燈佛與釋迦牟尼佛以及彌勒佛,分別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佛
Thumbnail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記載,以恭敬心布施燈具,可得十種福德: (1) 宛如明燈般地照亮世間;(2) 眼睛無有疾病;(3) 易證得天眼通;(4) 有分辨善惡的智慧;(5) 不會發生糊塗昏暗的事情;(6) 不易受到外在事物所迷惑;(7) 不會出生在幽暗
Thumbnail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記載,以恭敬心布施燈具,可得十種福德: (1) 宛如明燈般地照亮世間;(2) 眼睛無有疾病;(3) 易證得天眼通;(4) 有分辨善惡的智慧;(5) 不會發生糊塗昏暗的事情;(6) 不易受到外在事物所迷惑;(7) 不會出生在幽暗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過:「業苦之相,當一個人的惡業造重了,無論如何是快樂不起來的。」心的自性光明如果暗淡,人就會顯得不光彩,智慧不開啟,資質亦會顯得駑鈍,無論是在求學、職場、學佛修行上,都會較難取得成就。若是能多印經、佛前供燈、誦經、行善,累積功德,那自然就會不同,必能遇事觸類旁通,凡事游刃有餘。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過:「業苦之相,當一個人的惡業造重了,無論如何是快樂不起來的。」心的自性光明如果暗淡,人就會顯得不光彩,智慧不開啟,資質亦會顯得駑鈍,無論是在求學、職場、學佛修行上,都會較難取得成就。若是能多印經、佛前供燈、誦經、行善,累積功德,那自然就會不同,必能遇事觸類旁通,凡事游刃有餘。
Thumbnail
供燈的功德利益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以恭敬心布施燈具,可得十種福德: (1)宛如明燈般照亮世間 (2)眼睛無有疾病 (3)易證得天眼通 (4)有分辨善惡的智慧 (5)不會發生糊塗昏暗的事情 (6)不會受到外在事物的迷惑 (7)不會出生在幽暗昏庸的地方 (8)具大福報 (9)命終升
Thumbnail
供燈的功德利益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以恭敬心布施燈具,可得十種福德: (1)宛如明燈般照亮世間 (2)眼睛無有疾病 (3)易證得天眼通 (4)有分辨善惡的智慧 (5)不會發生糊塗昏暗的事情 (6)不會受到外在事物的迷惑 (7)不會出生在幽暗昏庸的地方 (8)具大福報 (9)命終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