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禪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陪了我3年,我卻始終沒踏進去參觀過的一座寺廟,一種似有若無佛法無邊般空即是幻的存在。
高中三年,與天龍禪寺隔著學校一座好高的圍牆,也許有暮鼓晨鐘,但我真的不記得了,連透過窗戶好好看它一眼都沒有,更別提去闖一闖了。覺得那些是屬於大師父的事,與我這沒慧根的小子無關。

有些人逃課,會從那牆翻出去,聽說有時候教官就守在牆外,這時牆外寺裡的佛祖是不保佑的,方丈大概也在搖頭。圍牆真的很高,我沒那個膽,不是那塊料。有一天,我們看到一個同學或學長,他是扛著自行車翻過去的,我們班都聚到窗戶為他吶喊鼓掌,絕對的英雄啊!

突然有一天,梵音透過喇叭大聲傳頌,把窗戶關起來也無濟於事。於是我們向老師反應,學校跟寺方交涉,無效,因為寺方說下一場輪到他們的這麼大型的法會將是100年後,我們也不再反應什麼,反正上課嘛也不是很認真。法會再大再長也有結束的一天,一定是有那麼一天,梵音不再大聲放送,但到底唱了幾天,我真的也不記得了。

日子來到了高三課程結束了,但尚未聯考前,學校開放教室,大部分同學仍自動到自己的座位唸書。天氣很熱,教室內電扇轟嗡轟嗡轉著,人心大概也浮燥,有同學在坐了一天後的黃昏,跑到中庭,用中氣十足的聲音唱「滄海一聲笑」,歌聲豪放迴盪,可惜了被聯考耽誤的巨星。有一天不知怎的,班長跟另一位同學跑到教室外,在好高的圍牆與教室間的那塊與窗戶般高的台地草坪上釘孤枝(台地草坪與教室間還有條水溝,所以台地不是連著教室的)。看到他們打起來,我非常矯健地翻出窗戶,躍過水溝,跳上台地草坪,一把分開在地上扭打的兩人,一氣呵成。事後連我都為自己的速度感到吃驚,是隔著牆的天龍禪寺內的大佛渡法力給我嗎?阿彌陀佛,善哉!

或許有一天,會尋去,那時,我會站在寺前的台階,越過圍牆,好好看看當年上課的教室。我想,我是受到庇佑的。

郭修彧聲音真好,順著她的歌回憶,剛好。
avatar-img
5會員
54內容數
選擇困難是資訊洪流時代的必然,關鍵字搜尋後跳出一堆文章,到底那個可信?那篇合適?沒有標準答案且因人而異。英文學習沒有捷徑,只能踏實行之,既要有字彙量又要懂文法,尤其是還得用英文寫出文章時。學習過程不會都是快樂的,但學習有所得的成就感是充實的。我試著分享自身的英文學習歷程、方法與工具書,以及一些特別的心得,希望有些幫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山客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遍尋不著時,我們可能起身煮杯咖啡,心無旁騖地
註釋: 食物轉換能量的另一種方式,建構五度空間的要素,是人類提升至比較級或激發出不同面向的催化劑;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的幾希之一(與火同等級),明知還是要的無法抗拒,以及提供一種埋葬的可能。 鑄造者署名: bellamytheibex
註釋: 在眾人之先,追尋、建構、創造,使抽象成為具象,以「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灑脫,不需回首。 創作說明: 拓荒者腦海中自有成像,只是常常很難說清楚,或許自己也不能肯定,那就試試看吧。過程是內建啟動,並非為了向他人證明。 鑄造者署名: bellamytheibex
在遍尋不著時,我們可能起身煮杯咖啡,心無旁騖地
註釋: 食物轉換能量的另一種方式,建構五度空間的要素,是人類提升至比較級或激發出不同面向的催化劑;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的幾希之一(與火同等級),明知還是要的無法抗拒,以及提供一種埋葬的可能。 鑄造者署名: bellamytheibex
註釋: 在眾人之先,追尋、建構、創造,使抽象成為具象,以「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灑脫,不需回首。 創作說明: 拓荒者腦海中自有成像,只是常常很難說清楚,或許自己也不能肯定,那就試試看吧。過程是內建啟動,並非為了向他人證明。 鑄造者署名: bellamytheibex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觀音託夢佛弟子。 雙冬山頂有石窟, 弟子建廟來供俸, 延路擠身香火盛。 地勢高昂風景佳, 觀音微俯知凡塵。 有飢有苦急相助, 手持聖水蔭眾生。 (來自章冶作者的日常打油詩)
Thumbnail
崇仙堂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式莊園,位於山區不起眼的產業道路旁,園區廣闊,普植林木花果。 前從它是一座為信眾消災解厄的宮廟,幾年前搖身一變,成為一所身心靈工作室。 入口有一道生鏽的老鐵門,幾乎要被漫生的長春藤淹沒,有著經過歲月歷練的的滄桑感。走進大門,有一面茂密的曼陀羅花牆迸入眼簾,紫、藍、粉、白的
Thumbnail
也在閒暇時,走進更多的廟宇,道教的、佛教的云云,跪在佛前緊閉著眼直到世界安靜而恍惚;或者試著走進更多自己,盤腿冥想或者呼吸,理解我的身體、我的智識和本我;但好像依然無所謂神,只是我在體驗世間種種,而我有所感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在龍山寺與過去的住處收回遺留在某個時期的靈魂碎片的過程,以及與龍山寺觀音結下的因緣。作者在此處度過了整整6年的青春,並因為感情糾葛經歷了感情的洗禮。最終,通過回朔過去,收回靈魂碎片,並與龍山寺觀音的交流,作者走向了陽性力量的旅程。文章充滿感情的轉變和釋放,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Thumbnail
人的記憶真的是靠不住! 行出龍鳳漁港後,一路東行,看道光年建的龍鳳宮巨大媽祖神像,廟埕前龍安街北往接龍山路,看到路邊新鮮味十足的山佳國小。 原先也不是要到此校,是因為看到地圖上的山佳國小,馬上想到有著舊木建築的山佳車站,於是想帶他去車站瞧瞧。 . 我印象中若是北上的話,會先看到車站然後到學校
Thumbnail
文章描述作者大學時期因為忙碌的生活選擇,經常在一座廟裡尋找寧靜。廟公了解作者的情況,曾提出工作機會,並在畢業前的一次神明託夢中警告作者家人病情,但卻未被當作重要,直到幾年後家人發病,作者才明白神明的預警意義。文章描述了作者與廟公之間的因緣及對神明的信仰和感悟。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
Thumbnail
烈日當空頻頻揮汗,青天亮麗耀眼金光,今天休假一天與弟兄同遊彰化八卦山,因為他邀請我到他家裏看看,同時也是尋訪童年記憶中對大佛的振撼,於是我們來到了八卦山。   「佛說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訴說著人人都有佛性,莫向身外求啊!山門過後,迎面而來的是一尊尊的塑像,每一個法相盡不相同,似乎說著菩
Thumbnail
說到宜蘭的網美寺廟,大家一定會想到北后寺,那日式禪園,五米高的泥塑大佛,四幅巨大的四天王油畫,讓參拜的人都被這景象所震撼,並且在這個地方感受到內在的平靜。而這次介紹的寺廟,是很少有人提及的一處靜謐景點。
Thumbnail
觀音託夢佛弟子。 雙冬山頂有石窟, 弟子建廟來供俸, 延路擠身香火盛。 地勢高昂風景佳, 觀音微俯知凡塵。 有飢有苦急相助, 手持聖水蔭眾生。 (來自章冶作者的日常打油詩)
Thumbnail
崇仙堂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式莊園,位於山區不起眼的產業道路旁,園區廣闊,普植林木花果。 前從它是一座為信眾消災解厄的宮廟,幾年前搖身一變,成為一所身心靈工作室。 入口有一道生鏽的老鐵門,幾乎要被漫生的長春藤淹沒,有著經過歲月歷練的的滄桑感。走進大門,有一面茂密的曼陀羅花牆迸入眼簾,紫、藍、粉、白的
Thumbnail
也在閒暇時,走進更多的廟宇,道教的、佛教的云云,跪在佛前緊閉著眼直到世界安靜而恍惚;或者試著走進更多自己,盤腿冥想或者呼吸,理解我的身體、我的智識和本我;但好像依然無所謂神,只是我在體驗世間種種,而我有所感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在龍山寺與過去的住處收回遺留在某個時期的靈魂碎片的過程,以及與龍山寺觀音結下的因緣。作者在此處度過了整整6年的青春,並因為感情糾葛經歷了感情的洗禮。最終,通過回朔過去,收回靈魂碎片,並與龍山寺觀音的交流,作者走向了陽性力量的旅程。文章充滿感情的轉變和釋放,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Thumbnail
人的記憶真的是靠不住! 行出龍鳳漁港後,一路東行,看道光年建的龍鳳宮巨大媽祖神像,廟埕前龍安街北往接龍山路,看到路邊新鮮味十足的山佳國小。 原先也不是要到此校,是因為看到地圖上的山佳國小,馬上想到有著舊木建築的山佳車站,於是想帶他去車站瞧瞧。 . 我印象中若是北上的話,會先看到車站然後到學校
Thumbnail
文章描述作者大學時期因為忙碌的生活選擇,經常在一座廟裡尋找寧靜。廟公了解作者的情況,曾提出工作機會,並在畢業前的一次神明託夢中警告作者家人病情,但卻未被當作重要,直到幾年後家人發病,作者才明白神明的預警意義。文章描述了作者與廟公之間的因緣及對神明的信仰和感悟。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
Thumbnail
烈日當空頻頻揮汗,青天亮麗耀眼金光,今天休假一天與弟兄同遊彰化八卦山,因為他邀請我到他家裏看看,同時也是尋訪童年記憶中對大佛的振撼,於是我們來到了八卦山。   「佛說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訴說著人人都有佛性,莫向身外求啊!山門過後,迎面而來的是一尊尊的塑像,每一個法相盡不相同,似乎說著菩
Thumbnail
說到宜蘭的網美寺廟,大家一定會想到北后寺,那日式禪園,五米高的泥塑大佛,四幅巨大的四天王油畫,讓參拜的人都被這景象所震撼,並且在這個地方感受到內在的平靜。而這次介紹的寺廟,是很少有人提及的一處靜謐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