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報第五期】探訪士林發源地──走讀士林舊街景點

2022/05/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17/005《前山報》
◎陳文偉
台北有史記載,康熙48年﹝西元1709年﹞陳賴章招佃請墾上淡水大加臘地方五十甲田園外的荒埔,與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岐伯﹝戴天樞﹞等五人,另立陳國起名字請墾淡水港荒埔一所,而現今被稱作士林舊街的士林舊佳里社區一帶,也同於康熙48年,由墾戶「戴天樞」之名請墾北路麻少翁社東勢溪一帶荒埔。
當時的「戴天樞」墾號所開墾的荒埔涵蓋範圍約東至東山里至芝山里之山區,西至基河路一帶,南至番仔溝,北至磺溪。以上所述之開墾事蹟,就立在士林神農宮一座乾隆52年﹝西元1792年﹞的碑石上,而這是目前漢人開墾大台北留下的最早碑文彌足珍貴。
士林郭元益
開基主郭樑植於1867年於舊街現址開設餅舖,以其在漳州龍溪縣的祖厝「元益」堂號創立糕餅店,第三代經營者郭钦定將「元益」店號上冠郭姓而成「郭元益」,其喜餅、鳳梨酥及冰沙餡餅為其招牌。於士林區文林路546號4樓創立糕餅博物館,提供百年糕餅展覽,每月定期舉辦手作體驗工坊。
士林捷運站高架橋下
士林捷運站高架橋下
為過往台鐵北淡線行經之處,明治34年﹝西元1901年﹞淡水線火車通車,設有士林站。
有應公媽廟
為「有應公廟」與「聖媽廟」之雙廟合併廟宇。1709年士林始開墾,漢人墾民在士林落腳發展之時,常遇有水土不服而病死,在此地無親屬可料理後事,地方頭人及村民遂營建「有應公廟」收埋屍骨而祭祀。1800年代於本地望族之女吳若蘭女士興辦學校教育女童,頗得在地族人敬重,而其死後仍有神奇事蹟不斷流傳,遂建小祠「聖媽廟」祭祀。因兩廟年久毀損,後人將雙廟合併同祀。
士林神農宮
士林神農宮
位在士林區舊佳里前街74號,為士林舊街之信仰中心,原位置在下樹林埔﹝約現在士林新光醫院一帶﹞,主祀福德正神,稱其廟為福德祠,後因洪水之災,於乾隆6年﹝西元1741年﹞改建於芝蘭街現址,稱為芝蘭廟。後於嘉慶8年﹝西元1803年﹞淡水同知胡應魁到本地,看到芝蘭廟格局大並有翹脊屋頂,需有更大神格神明入駐為主神,後來廟宇再行修建之時,祀奉主神改為神農大帝,將芝蘭廟改稱為神農宮,副神仍供奉福德正神。廟內左側為里辦公處,留有許多清代具有歷史價值之舊石碑。
前街
乾隆年間為士林主要道路,商旅與四方農漁皆匯聚於此,乾隆51年﹝西元1786年﹞台灣正逢林爽文事變,其黨羽林小文率眾攻入芝蘭街,而後1859年士林漳泉械鬥導致前街大規模毀壞,在地仕紳潘永清率領在地族人另於下樹林埔地另蓋新街,前街才逐漸沒落。
狂馬劇團以士林仕紳潘永清為故事藍本表演歌 仔戲,訴說士林開發史。攝影 陳東輝提供
舊佳里內仍存有清朝士林古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故居
因樂活的林語堂先生,還有愛做夢的舒喜巷,而有了《前山報》的發行。這份刊物包納了前山、大士林區的在地故事,亦會介紹臺灣地區的其它館所,請您跟著《前山報》的放慢腳步品味生活,聽聞更多的城市故事,體會單純的初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