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報第五期】探訪士林發源地──走讀士林舊街景點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2017/005《前山報》

◎陳文偉

台北有史記載,康熙48年﹝西元1709年﹞陳賴章招佃請墾上淡水大加臘地方五十甲田園外的荒埔,與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岐伯﹝戴天樞﹞等五人,另立陳國起名字請墾淡水港荒埔一所,而現今被稱作士林舊街的士林舊佳里社區一帶,也同於康熙48年,由墾戶「戴天樞」之名請墾北路麻少翁社東勢溪一帶荒埔。

raw-image

當時的「戴天樞」墾號所開墾的荒埔涵蓋範圍約東至東山里至芝山里之山區,西至基河路一帶,南至番仔溝,北至磺溪。以上所述之開墾事蹟,就立在士林神農宮一座乾隆52年﹝西元1792年﹞的碑石上,而這是目前漢人開墾大台北留下的最早碑文彌足珍貴。

士林郭元益

開基主郭樑植於1867年於舊街現址開設餅舖,以其在漳州龍溪縣的祖厝「元益」堂號創立糕餅店,第三代經營者郭钦定將「元益」店號上冠郭姓而成「郭元益」,其喜餅、鳳梨酥及冰沙餡餅為其招牌。於士林區文林路546號4樓創立糕餅博物館,提供百年糕餅展覽,每月定期舉辦手作體驗工坊。

raw-image



士林捷運站高架橋下

為過往台鐵北淡線行經之處,明治34年﹝西元1901年﹞淡水線火車通車,設有士林站。




有應公媽廟

為「有應公廟」與「聖媽廟」之雙廟合併廟宇。1709年士林始開墾,漢人墾民在士林落腳發展之時,常遇有水土不服而病死,在此地無親屬可料理後事,地方頭人及村民遂營建「有應公廟」收埋屍骨而祭祀。1800年代於本地望族之女吳若蘭女士興辦學校教育女童,頗得在地族人敬重,而其死後仍有神奇事蹟不斷流傳,遂建小祠「聖媽廟」祭祀。因兩廟年久毀損,後人將雙廟合併同祀。

raw-image

士林神農宮

位在士林區舊佳里前街74號,為士林舊街之信仰中心,原位置在下樹林埔﹝約現在士林新光醫院一帶﹞,主祀福德正神,稱其廟為福德祠,後因洪水之災,於乾隆6年﹝西元1741年﹞改建於芝蘭街現址,稱為芝蘭廟。後於嘉慶8年﹝西元1803年﹞淡水同知胡應魁到本地,看到芝蘭廟格局大並有翹脊屋頂,需有更大神格神明入駐為主神,後來廟宇再行修建之時,祀奉主神改為神農大帝,將芝蘭廟改稱為神農宮,副神仍供奉福德正神。廟內左側為里辦公處,留有許多清代具有歷史價值之舊石碑。

前街

乾隆年間為士林主要道路,商旅與四方農漁皆匯聚於此,乾隆51年﹝西元1786年﹞台灣正逢林爽文事變,其黨羽林小文率眾攻入芝蘭街,而後1859年士林漳泉械鬥導致前街大規模毀壞,在地仕紳潘永清率領在地族人另於下樹林埔地另蓋新街,前街才逐漸沒落。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山報
17會員
83內容數
前山報創刊於2015年的秋天,我們聚焦於士林、陽明山前山區域的藝文生態,企求呈現繽紛多采的人間故事。歡迎朋友們來到林語堂故居、大稻埕舒喜巷,一同享受閱讀裡的美好時光。
前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3/07
關於臺北城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似是對老情人的絮語,說不完的情話與詩篇,只好透過走訪紀實來完滿。 回到城中,過已一百多天,卻依然每天興致勃勃的觀賞、尋找——那些曾幾何時未曾留意的小事,來不及回望的街口,對照記憶的深度,拼湊出這座城市的影像。城隍廟與詩人周夢蝶,中華商場的起落
Thumbnail
2025/03/07
關於臺北城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似是對老情人的絮語,說不完的情話與詩篇,只好透過走訪紀實來完滿。 回到城中,過已一百多天,卻依然每天興致勃勃的觀賞、尋找——那些曾幾何時未曾留意的小事,來不及回望的街口,對照記憶的深度,拼湊出這座城市的影像。城隍廟與詩人周夢蝶,中華商場的起落
Thumbnail
2024/12/31
本文以臺北城門為主題,追憶作者童年在臺北城生活的點滴,並穿插臺北城歷史、城門變遷、周邊景點(博物館、文化景觀、老店)等資訊,情懷濃厚,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Thumbnail
2024/12/31
本文以臺北城門為主題,追憶作者童年在臺北城生活的點滴,並穿插臺北城歷史、城門變遷、周邊景點(博物館、文化景觀、老店)等資訊,情懷濃厚,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Thumbnail
2024/12/03
泉源里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社區,曾稱「十八份庄」。隨著年齡老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泉源里透過農村再生計畫,不僅保存了當地文化,發展當地特色,還吸引了年輕人返鄉服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社區的定位。
Thumbnail
2024/12/03
泉源里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社區,曾稱「十八份庄」。隨著年齡老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泉源里透過農村再生計畫,不僅保存了當地文化,發展當地特色,還吸引了年輕人返鄉服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社區的定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此時我們來到的是「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話說清乾隆年間,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林孫檀與侄兒林先坤(六張犁林家)等人渡海來台開墾,逐漸建立聚落。到了嘉慶年間,他們在竹北芒頭埔建立了「忠孝堂」公廳,因為比附近六張犁聚落林家祠成立的時間晚,故稱之為「新瓦屋」。
Thumbnail
此時我們來到的是「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話說清乾隆年間,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林孫檀與侄兒林先坤(六張犁林家)等人渡海來台開墾,逐漸建立聚落。到了嘉慶年間,他們在竹北芒頭埔建立了「忠孝堂」公廳,因為比附近六張犁聚落林家祠成立的時間晚,故稱之為「新瓦屋」。
Thumbnail
現代人對士林的記憶,除了士林夜市外,可能就是兒童新樂園、科教館等場域。 但其實從前的士林其實是位於神農宮一帶的舊街, 而以慈諴宮為中心點是漳泉械鬥後以潘永清與潘盛清兄弟為首, 帶領各姓族人所修建「士林新街」....
Thumbnail
現代人對士林的記憶,除了士林夜市外,可能就是兒童新樂園、科教館等場域。 但其實從前的士林其實是位於神農宮一帶的舊街, 而以慈諴宮為中心點是漳泉械鬥後以潘永清與潘盛清兄弟為首, 帶領各姓族人所修建「士林新街」....
Thumbnail
歲末大雪節氣過後的冬陽日,穿過1860年以來的台北河岸老城,摸沿淡水河岸,從艋舺大溪口出發,順著淡水河來到艋舺大溪口與大稻埕碼頭,騎著單車探訪河岸的風景,在萬千風帆的故事中,看見台北老城大河戀。
Thumbnail
歲末大雪節氣過後的冬陽日,穿過1860年以來的台北河岸老城,摸沿淡水河岸,從艋舺大溪口出發,順著淡水河來到艋舺大溪口與大稻埕碼頭,騎著單車探訪河岸的風景,在萬千風帆的故事中,看見台北老城大河戀。
Thumbnail
近年臺灣掀起舊時代的懷舊眷戀,尤以找回臺灣日本時代下的老城區樣貌,除了建築外貌的復興,連結家族並與在地關係建構更是一個很大的人文工程。
Thumbnail
近年臺灣掀起舊時代的懷舊眷戀,尤以找回臺灣日本時代下的老城區樣貌,除了建築外貌的復興,連結家族並與在地關係建構更是一個很大的人文工程。
Thumbnail
舺為臺北市發源地,於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舊稱大溪口,匯聚成第一市街。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多元的信仰文化,反映了移民社會的艱辛
Thumbnail
舺為臺北市發源地,於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舊稱大溪口,匯聚成第一市街。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多元的信仰文化,反映了移民社會的艱辛
Thumbnail
捷運列車帶來了世界各地的旅人,從捷運劍潭站為士林起始站,遍訪台灣小吃美食,進擊台北最有玩味的川流市集,士林的眾生相成了台北最豐盛的饗宴。
Thumbnail
捷運列車帶來了世界各地的旅人,從捷運劍潭站為士林起始站,遍訪台灣小吃美食,進擊台北最有玩味的川流市集,士林的眾生相成了台北最豐盛的饗宴。
Thumbnail
當時的「戴天樞」墾號所開墾的荒埔涵蓋範圍約東至東山里至芝山里之山區,西至基河路一帶,南至番仔溝,北至磺溪。以上所述之開墾事蹟,就立在士林神農宮一座乾隆52年﹝西元1792年﹞的碑石上,而這是目前漢人開墾大台北留下的最早碑文彌足珍貴。
Thumbnail
當時的「戴天樞」墾號所開墾的荒埔涵蓋範圍約東至東山里至芝山里之山區,西至基河路一帶,南至番仔溝,北至磺溪。以上所述之開墾事蹟,就立在士林神農宮一座乾隆52年﹝西元1792年﹞的碑石上,而這是目前漢人開墾大台北留下的最早碑文彌足珍貴。
Thumbnail
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如果你平時對於臺灣歷史或當代新聞有所關注,一定會注意到人們常將城市與特定的家族或人名連結;遊覽各地老街時,也必定曾走進某個顯赫一時的人物故居。家族史就是地方史,回首過往地方發展的軌跡,家族勢力的運作確實是其中無法忽視的關鍵力量之一。
Thumbnail
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如果你平時對於臺灣歷史或當代新聞有所關注,一定會注意到人們常將城市與特定的家族或人名連結;遊覽各地老街時,也必定曾走進某個顯赫一時的人物故居。家族史就是地方史,回首過往地方發展的軌跡,家族勢力的運作確實是其中無法忽視的關鍵力量之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