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北埔之旅(8):台灣第一個客家文化保存區——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此時我們來到的是「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話說清乾隆年間,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林孫檀與侄兒林先坤(六張犁林家)等人渡海來台開墾,逐漸建立聚落。

到了嘉慶年間,他們在竹北芒頭埔建立了「忠孝堂」公廳,因為比附近六張犁聚落林家祠成立的時間晚,故稱之為「新瓦屋」。

1990年,政府為了籌建高速鐵路,打算將新瓦屋一併徵收,後來經過許多文史工作者與六家居民努力奔走,才總算保住了新瓦屋,從此它也成為台灣第一個客家文化保存區。

到了2011年,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接手進駐,致力推動館舍活化再利用,並委託經營單位進駐、導覽人才培育、舉辦四季主題、小型節慶展演等藝文活動。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這裡確實是個很有文藝氣息的文創園區,可是店家好像不多,比較有看頭的是這家書店。也我照片拍得最多之處。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當初導遊小玲說在此地停留30分鐘即可,我還覺得奇怪,可沒想到一下子就逛完了,而且除了我們這一團,以乎也沒啥別的人潮,而且今天還是週日,那到週間又會是什麼光景?

令我不禁有些擔心這裡的店家怎麼生存,不過,既然歸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管,多少有些政府補助吧!

可惜的是,這裡有一家農產品店和柑仔店有賣食物,可賣的是農產品、柑仔店的吃食則是一包包的零食,書店樓上好像有咖啡廳,都不是我想吃的,好想喝個熱熱的湯啥的,沒被滿足的吃貨是很痛苦的呀!

我覺得這裡應該要加賣些吃食,吃的東西最容易吸引人,客家傳統美食也可以用很文藝的方式呈現,不一定得因應文化保留區走復古風。

有吃的東西才留得住人,只要食物做得好吃、有特色,集結的店家夠多,就能吸引民眾參訪,君不見夜市的人潮總是最多?

民以食為天,沒有美食的文創區讓人感覺乾巴巴的,好像少了點什麼,人間煙火味兒嗎?於是我又開始對下一站有了期待......(待續)


註:沒標示照片出處的照片均為我所拍


歡迎參觀本格其他作品——

我的烏龍鳥事:烏龍事件簿/我的連載小說:《桃花債》《問情》/我的奇思異想:包山包海我的撰稿作品:寫稿人生我的書寫療癒:日光故事

日光:若你喜歡本文,記得點心心拍個手(要拍五下也行),你的鼓勵是創作者最大的動力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末冰-avatar-img
2022/12/31
那個新瓦屋是飛簷耶! 這應該是當時的顯貴家族才有的設計
小日光-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2/31
是哦?我都不知道哩,想來能保存至今的,也應該是有錢人家,窮人家住的茅屋草舍早就淹沒在歷史洪流中了吧。
真心覺得台灣對於保存古蹟文物方面做得很差
小日光-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2/30
蛤?為何突然有此一嘆?是我的照片照得太醜嗎?那這是我的問題,不是古蹟保存問題,你別誤會啊!
avatar-img
非寫不可,不寫會死?
184會員
420內容數
我只追隨靈感,想寫啥就寫啥。 最愛寫小說和搞笑文,其他文章通常是用來掙錢和練文筆的。 希望有生之年皆能隨心所欲、自由自在。
2023/01/12
幾個月前,我看到新竹北埔行的行程表,錯把最後一站的「垂」坤旗鑑店看成「燦」坤旗鑑店,想說為什麼旅遊要去逛電器行?又不是去日本秋葉原!後來聽瑜伽老師在課堂上介紹行程時,說可以到垂坤大採購云云,才知道原來垂坤是賣吃的。 但是零食有什麼好採購的?超商超市不是一大堆嗎?何必千里迢迢跑那麼買零食?莫非它是像之
Thumbnail
2023/01/12
幾個月前,我看到新竹北埔行的行程表,錯把最後一站的「垂」坤旗鑑店看成「燦」坤旗鑑店,想說為什麼旅遊要去逛電器行?又不是去日本秋葉原!後來聽瑜伽老師在課堂上介紹行程時,說可以到垂坤大採購云云,才知道原來垂坤是賣吃的。 但是零食有什麼好採購的?超商超市不是一大堆嗎?何必千里迢迢跑那麼買零食?莫非它是像之
Thumbnail
2023/01/01
遊覽車快到南寮漁港時,我發現兩旁是一片又一片廣大的綠地,草坪上有好多大人小孩在放風箏,還有很多爸爸媽媽帶著小孩、或推著嬰兒車在野餐,感覺相當人山人海。 哦哦!南寮漁港跟我想的好像不太一樣,我以為是想富基漁港那樣,一邊是海港,一邊是魚攤,末了還有好幾家代客烹食的海產店什麼的(很久以前去過,當時是那樣,
Thumbnail
2023/01/01
遊覽車快到南寮漁港時,我發現兩旁是一片又一片廣大的綠地,草坪上有好多大人小孩在放風箏,還有很多爸爸媽媽帶著小孩、或推著嬰兒車在野餐,感覺相當人山人海。 哦哦!南寮漁港跟我想的好像不太一樣,我以為是想富基漁港那樣,一邊是海港,一邊是魚攤,末了還有好幾家代客烹食的海產店什麼的(很久以前去過,當時是那樣,
Thumbnail
2022/12/30
離開沒賣什麼吃食的「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我依然渴望吃到美食,沒想到下一站是「新竹眷村博物館」—— 眷村之人事物也能成立博物館?這倒令人好奇,而且不用門票,任何人都可以參觀。 新竹市眷村博物館是全台第一座的眷村博物館,成立於2002年,是新竹市眷村常民文化與文物展現的基地。 館中文物皆由新竹市眷村
Thumbnail
2022/12/30
離開沒賣什麼吃食的「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我依然渴望吃到美食,沒想到下一站是「新竹眷村博物館」—— 眷村之人事物也能成立博物館?這倒令人好奇,而且不用門票,任何人都可以參觀。 新竹市眷村博物館是全台第一座的眷村博物館,成立於2002年,是新竹市眷村常民文化與文物展現的基地。 館中文物皆由新竹市眷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古早台灣儂攏講:『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這次筆者來到第三番的艋舺(台北萬華),保留大量完整『清和洋折衷』台式建築格局的『剝皮寮歷史街區』就在那裡。相比中國一些大城老街突兀又不經轉化的洋風騎樓建築,當代臺灣民間所展現的卻是更多元、更高的硬體文化水準。
Thumbnail
古早台灣儂攏講:『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這次筆者來到第三番的艋舺(台北萬華),保留大量完整『清和洋折衷』台式建築格局的『剝皮寮歷史街區』就在那裡。相比中國一些大城老街突兀又不經轉化的洋風騎樓建築,當代臺灣民間所展現的卻是更多元、更高的硬體文化水準。
Thumbnail
此時我們來到的是「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話說清乾隆年間,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林孫檀與侄兒林先坤(六張犁林家)等人渡海來台開墾,逐漸建立聚落。到了嘉慶年間,他們在竹北芒頭埔建立了「忠孝堂」公廳,因為比附近六張犁聚落林家祠成立的時間晚,故稱之為「新瓦屋」。
Thumbnail
此時我們來到的是「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話說清乾隆年間,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林孫檀與侄兒林先坤(六張犁林家)等人渡海來台開墾,逐漸建立聚落。到了嘉慶年間,他們在竹北芒頭埔建立了「忠孝堂」公廳,因為比附近六張犁聚落林家祠成立的時間晚,故稱之為「新瓦屋」。
Thumbnail
捷運列車帶來了世界各地的旅人,從捷運劍潭站為士林起始站,遍訪台灣小吃美食,進擊台北最有玩味的川流市集,士林的眾生相成了台北最豐盛的饗宴。
Thumbnail
捷運列車帶來了世界各地的旅人,從捷運劍潭站為士林起始站,遍訪台灣小吃美食,進擊台北最有玩味的川流市集,士林的眾生相成了台北最豐盛的饗宴。
Thumbnail
當時的「戴天樞」墾號所開墾的荒埔涵蓋範圍約東至東山里至芝山里之山區,西至基河路一帶,南至番仔溝,北至磺溪。以上所述之開墾事蹟,就立在士林神農宮一座乾隆52年﹝西元1792年﹞的碑石上,而這是目前漢人開墾大台北留下的最早碑文彌足珍貴。
Thumbnail
當時的「戴天樞」墾號所開墾的荒埔涵蓋範圍約東至東山里至芝山里之山區,西至基河路一帶,南至番仔溝,北至磺溪。以上所述之開墾事蹟,就立在士林神農宮一座乾隆52年﹝西元1792年﹞的碑石上,而這是目前漢人開墾大台北留下的最早碑文彌足珍貴。
Thumbnail
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過去曾是平埔族竹塹社的農田,1752 年從中國廣東饒平渡海來臺的林衡山與林先坤父子由鹿港北上於此租地開墾,林氏聚落逐漸開枝散葉。林先坤承繼志業,整合宗族並累積資本,更在林爽文事件中平亂有功, 奠定林家在竹塹的重要地位。
Thumbnail
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過去曾是平埔族竹塹社的農田,1752 年從中國廣東饒平渡海來臺的林衡山與林先坤父子由鹿港北上於此租地開墾,林氏聚落逐漸開枝散葉。林先坤承繼志業,整合宗族並累積資本,更在林爽文事件中平亂有功, 奠定林家在竹塹的重要地位。
Thumbnail
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如果你平時對於臺灣歷史或當代新聞有所關注,一定會注意到人們常將城市與特定的家族或人名連結;遊覽各地老街時,也必定曾走進某個顯赫一時的人物故居。家族史就是地方史,回首過往地方發展的軌跡,家族勢力的運作確實是其中無法忽視的關鍵力量之一。
Thumbnail
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如果你平時對於臺灣歷史或當代新聞有所關注,一定會注意到人們常將城市與特定的家族或人名連結;遊覽各地老街時,也必定曾走進某個顯赫一時的人物故居。家族史就是地方史,回首過往地方發展的軌跡,家族勢力的運作確實是其中無法忽視的關鍵力量之一。
Thumbnail
《新民街的奇聞傳說》是因展覽《新民街與他的遺跡》而誕生的演出,這是我們召集民眾,以歷史最悠久的新民街為中心,一同創作全新的桃園傳說與歷史故事。 史官 — 李夏苹 話說昭和11年(西元1936年)春天,青年畫家阿和,背著他的寫生背包,來到了新民街的楊家宅院寫生。 「哎,這不是徐家的阿和嗎?
Thumbnail
《新民街的奇聞傳說》是因展覽《新民街與他的遺跡》而誕生的演出,這是我們召集民眾,以歷史最悠久的新民街為中心,一同創作全新的桃園傳說與歷史故事。 史官 — 李夏苹 話說昭和11年(西元1936年)春天,青年畫家阿和,背著他的寫生背包,來到了新民街的楊家宅院寫生。 「哎,這不是徐家的阿和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