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櫻花鉤吻鮭根本不是從大甲溪上來的!
念大學時常前往茂林老鷹谷溪釣,涉過淺灘,爬上溪中突出的大石,在另一面下竿。突出水面的大石其實是被水切削的一整片岩壁露出水面的部分,下竿面水深不見底,目測有數層樓深,令人震憾畏懼。而在山上老家前方,也有一條小溪,雖不若老鷹谷有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的深潭氣勢,卻有可以放心戲水消暑的親水性。只是在枯水期,時有不肖分子施放俗稱「加里」的氰化鉀,看著魚蝦屍體漾在水靜處,令人心痛又無奈。
就在閱讀方力行老師大作「我的水中夥伴: 生物學家談台灣溪流魚類和環境故事」時,這些記憶全都鮮明了起來,只是方老師攜潛水裝備下潛觀察研究魚類,所看到的老鷹谷肯定我與所見者不同。
「我的水中夥伴: 生物學家談台灣溪流魚類和環境故事」是方力行老師的大作,書中對櫻花鉤吻鮭如何透過同一座山,西向與東向河流的向源侵蝕,由東部的蘭陽溪越過中央山脈落入西部的大甲溪而成陸封性的鮭魚,配合圖示,有精采的推論;對高身鯝魚與鯝魚進行區辨,也解開了高身鯝魚是珍稀魚種的誤會;經由觀察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發現了本土淡水魚錯開成長期與覓食水層,充分運用可得資源,而得以共存共榮,以及因應颱風而發展出的特有一年二次繁殖高峰的模式,使得族群得以延續;利用支流、深潭,得以從地震等自然災害中回復族群數量;在合適處,可區段獨立繁殖,避免人為影響(如建水庫)造成滅絕。
不只前列見樹的知識,經由知識的掌握,結合長期資料累積的大數據,分析環境產生變動前後的差異,可確切掌握問題源頭,繼而提出有效的整體改善對策,更是見林。
方老師貫穿全書的中心要旨就是利用科學方法蒐集資訊,據理推論,而非直觀地以為。做研究雖不像舞台上鎂光燈聚焦般燦爛光彩,卻可由頓悟帶來豁然而通的無價喜悅。對探索未來方向的青年朋友而言,除了獲得書本的知識,也可能於思考職涯時,具有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