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 everything happen to you. Beauty and terror. Just keep going. No feeling is final. – Rainer Maria Rilke. 讓一切發生,無論美麗與驚駭。勇往直前,唯有感受是永無止境的。-里爾克
片尾引用了詩人里爾克的作品,為這部作品下了一個很貼切的註腳,也是我欣賞完的心情。這部電影幾乎就是緊貼著美麗與驚駭而生,你能同時體會兩種感受,看見兩種面貌,心情十分複雜又違和。十歲的孩子本該天真、童稚,卻用著大人的口吻談論戰事、愛國心。孩子們臉上揚著燦爛的笑容和彼此打招呼,手上卻扛著大砲,周遭的人不是斷手斷腳就是忙著拾荒。上一秒美麗夢幻的事物,下一秒將我們引導到沉重悲痛的恐懼當中。有時候甚至在同一個場景中同時感到奇幻又寫實,那種矛盾的感受非常微妙。有時候你覺得導演將戰爭敘述得太荒謬,但現實可能更荒謬。那些玩笑,可能根本就不是玩笑。缺乏資源時,連小孩子都得上戰場。娃娃兵的照片上網就能找到,只是那可能離你我的世界有些遙遠以至於你覺得這是個"幻想"。我本來覺得這部片是奇幻風格的童話,可是他把殘酷的現實也描寫得淋漓盡致。我想說這部片是寫實風格,又有太多地方充滿想像。我從來沒想過這兩種風格能夠融合的這麼緊密,是導演Taika Waititi創造了這樣奇妙的世界。很多小說改編的電影都不及原著精彩,但我卻無法肯定地說這部電影比原著遜色。
喬喬是個十歲的德國小男孩,爸爸在遠方的戰場,他在祖國跟媽媽相依為命,每天接受作戰訓練希望能夠加入納粹為希特勒奉獻自己。沒看過希特勒,卻把元首當成自己心中最要好的至交。沒見過猶太人,卻視他們為洪水猛獸。沒有殺過人,卻篤定自己能為了元首奮勇殺敵,直到他發現他無法對一隻兔子痛下殺手。(但經歷了這段,喬喬卻還是肯定自己能在遇到猶太人時毫不猶豫取走對方性命)片中孩子們對猶太人有著許多悖離現實的認知,全來自於大人們的思想灌輸。例如:猶太人和魚交配、頭上長角、有球芽甘藍的味道。培訓員一邊灌輸著錯誤的知識,一邊讓孩子們燒掉書籍。這暗示著他們希望下一代不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於大人所教導的一切只能全盤接受、相信。當然,任何邪惡組織的首腦都是用這樣的手法蠱惑人心的。失去思辨能力,你就等於將手中的利器交到他人手上,任他宰割。
直到喬喬發現姊姊房間的牆裡藏著一位猶太女孩艾莎,他驚恐地發現自己不但無力制伏她,甚至分辨不出她跟自己有什麼區別。一個人在失去思考能力之後,就算看見事實也認不出來。艾莎就是一名活生生的猶太女孩出現在他眼前,他卻依舊相信只有耳聞的"消息"。他一邊對猶太人好奇,一邊卻對自己的答案深信不疑。他和艾莎在美麗的年紀相遇,卻是因為彼此間發生的可怕事實。儘管如此,艾莎還是看穿了喬喬:「你是個十歲男孩,喜歡納粹黨徽、穿奇怪的制服,想加入納粹,但你不是他們。」艾莎打破了喬喬對自己、對納粹美麗的幻想,他在接連的現實衝擊中體會到殘酷的事實。他永遠無法成為納粹,而那些他以為的美麗與醜惡,都只是外衣。他之前之所以能隨口說出殘酷的話,只不過是因為被保護得很好。直到他見識了現實的殘忍,他才明白之前守護他的力量多麼美麗、堅韌。直到他與艾莎交心,他才知道猶太人其實跟他們沒什麼兩樣。
電影結尾依舊帶著一股美麗的哀愁,德國輸了戰爭,喬喬和艾莎卻終於能在街上自由地跳舞。臉上雖然掛著微笑,但喬喬卻不再是之前那名只活在自己幻想中的天真男孩了。艾莎終於重獲自由,卻早已孑然一身。但是,只要活著,我們都還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