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別錄》017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3/4/1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閒暇時,才見涵養。」

良因曰:
當心中沒有主,就必須從外境中尋求安住;
而外境不過是心所現之影,因此無論怎麼攀緣,
終究也只是渴鹿追求陽焰,至死方休。
只有找到生命的方向,自己的定位,方能以從容的心,去面對這世間。
在正念正知中安住,而非惶惑不安於境界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3/4/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劉念台云:涵養,全得一緩字,凡言語、動作皆是。」 良因曰: 業力與習氣,就像一隻無形的大網,拖拉著網中的魚群; 眾生因此茫然而急促地,向前急奔……. 所以越是忙亂,越要看住自己的念頭。 常常提醒自己:「到底在急甚麼?世間哪有一件事情是真的?」
2013/4/6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良因曰: 常觀世間無常、苦、空、無我,自然內心恬淡、謙退; 觀眾生處於濁世,仍樂此不疲,苦中作樂,則能涵容一切;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2013/3/3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 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 良因曰: 雖說屋漏人所不見,但一切鬼神鑑之,神明記識。 在此若仍為自己負責,則照耀古今之節義,由此而生。 雖有恢宏的氣度,但仍兢兢業業地善養此心。 則驚天動地的文章,必自真性流露。
2013/3/30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 良因曰: 如同《大學》所述: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能夠知其所止,是為了止於至善,也就是恢復本來面目,生命的方向才能確立; 也因此才能安住這念心,不隨境轉。
2013/2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 良因曰: 身心靜默,因此表現於外,也就敏捷而從容。 因為放鬆,所以能夠專注,處世自然也就謹嚴儉約,而不張揚。 如此放鬆而專注,自然能照顧好自心,也不易招來禍害, 故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
2013/3/2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良因曰: 據說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自殺後,被送往醫院搶救的路途中, 最後的遺言:「路這麼擠,真辛苦你了」, 這應該是他選擇自殺的最好註腳吧…太擁擠了。 所以靜與虛,成為先賢修身的基礎。
2013/4/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劉念台云:涵養,全得一緩字,凡言語、動作皆是。」 良因曰: 業力與習氣,就像一隻無形的大網,拖拉著網中的魚群; 眾生因此茫然而急促地,向前急奔……. 所以越是忙亂,越要看住自己的念頭。 常常提醒自己:「到底在急甚麼?世間哪有一件事情是真的?」
2013/4/6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良因曰: 常觀世間無常、苦、空、無我,自然內心恬淡、謙退; 觀眾生處於濁世,仍樂此不疲,苦中作樂,則能涵容一切;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2013/3/3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 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 良因曰: 雖說屋漏人所不見,但一切鬼神鑑之,神明記識。 在此若仍為自己負責,則照耀古今之節義,由此而生。 雖有恢宏的氣度,但仍兢兢業業地善養此心。 則驚天動地的文章,必自真性流露。
2013/3/30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 良因曰: 如同《大學》所述: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能夠知其所止,是為了止於至善,也就是恢復本來面目,生命的方向才能確立; 也因此才能安住這念心,不隨境轉。
2013/2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 良因曰: 身心靜默,因此表現於外,也就敏捷而從容。 因為放鬆,所以能夠專注,處世自然也就謹嚴儉約,而不張揚。 如此放鬆而專注,自然能照顧好自心,也不易招來禍害, 故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
2013/3/2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良因曰: 據說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自殺後,被送往醫院搶救的路途中, 最後的遺言:「路這麼擠,真辛苦你了」, 這應該是他選擇自殺的最好註腳吧…太擁擠了。 所以靜與虛,成為先賢修身的基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比如說你觀察呼吸,呼吸這個境界有節奏,單調,而且不會引起你的貪瞋癡,這就是個很好的所緣境;或者念佛,心中想著佛號,這個佛號就是個很好的所緣境。
我們接著看「三摩地的特點」。三摩地的基本定義就是「善緣心,心一境性」。第一個你要「善緣心」,就是你要有好的所緣境。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比如說你觀察呼吸,呼吸這個境界有節奏,單調,而且不會引起你的貪瞋癡,這就是個很好的所緣境;或者念佛,心中想著佛號,這個佛號就是個很好的所緣境。
我們接著看「三摩地的特點」。三摩地的基本定義就是「善緣心,心一境性」。第一個你要「善緣心」,就是你要有好的所緣境。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