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之世-到彥之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到彥之,是一個人名。

《宋書》的目錄,有這個名字,實際的篇幅卻從缺。

這就是「到彥之闕」。


還好,有好心的唐朝人把宋齊梁陳書,合編為南史。

所以我們還能來看《南史.到彥之傳》。


到彥之,字道豫,彭城人。

又是一個之道輩。


跟劉裕一樣,祖籍彭城但是不住在彭城,都是東晉時的不過江僑民。


到彥之家住廣陵,在北府劉牢之要南下討伐孫恩的時候,才開始了軍旅生涯。

巧不巧,就是配給劉裕的。


南史說他每有戰功,可能是沒有戰功的誤植(笑)。

因為當劉裕起兵反桓楚的時候,到彥之只是個家裡蹲。


那時候,劉裕帶人取京城建康,他的弟弟劉道規則負責誅殺廣陵守將。


等到彥之趕到,劉道規早已揚長而去。

到彥之不敢怠慢,又趕往長江京口……劉裕也已經離開了。


留守的主官不去理他,到彥之也不擅長爭辯,就只能蹲著靜觀其變。


十個月後,劉裕等人成功救出晉安帝,恢復晉室。

劉裕倒還記著彥之這個小兄弟,就是責罵了幾句,讓他補自己的行參軍。

這不是參軍,是參軍助理。


幹得好,參軍有缺,到彥之才能補上去。

六年後,到彥之參加了盧循討伐戰,敗,免官。


到彥之是個廢物嗎?

為什麼到彥之傳會缺漏?


負責整理的人更寫下註記:到彥之前一篇趙倫之傳,看起來就已經不像是沈約的筆法了。

只是因為資料面上跟南史有差異,所以才保留在《宋書》中。


對我們來說,到彥之也許不算名人。

但事實上,他卻是劉宋北伐的第一把交椅。


《宋書》中,因本傳缺失,到彥之最早出場於盧循討伐戰,為廣武將軍,駐守江陵。

廣武可不是撿角的,是五威五武重號將軍之一。


當時彥之的頂頭上司為征西將軍劉道規,接受征西司馬王鎮之的安排行動。

「徐道覆逼江陵,加鎮之建威將軍,統檀道濟、到彥之等討道覆,以不經將帥,固辭,不見聽。既而前軍失利,白衣領職,尋復本官。」


這意思是說,檀道濟跟到彥之不聽指揮,王鎮之氣到辭職。

結果兩人失利,王鎮之連忙趕回,以平民身分指揮退敵,劉道規才趕快恢復他的官職。


從這個角度來說,即使沒有官職也能得到軍民信賴的王鎮之,當時自然是「正確」的一方。

當然,要考慮到「互現法」的春秋。


檀道濟比到彥之高一點,在義熙初年就是正參軍,而這場戰役,他的本傳也寫「率厲文武,身先士卒,所向摧破」。


要嘛,到彥之真的犯了非常大的過錯。

要不,就是他沒有後台。


只有劉裕是真正欣賞到彥之的人。

「後以軍功封佷山縣子,為太尉中兵參軍。」


又回到了劉裕身邊。

接下來討劉毅,平司馬休之,到彥之都不見功勳。

不過事後劉裕讓另一個弟弟劉道鄰鎮守江陵,就要到彥之跟著留守當參謀了。

「驃騎將軍道憐鎮江陵,以彥之為驃騎諮議參軍,尋遷司馬、南郡太守。」


劉裕的兩個弟弟,道規是非常能征善戰的。

但道鄰的評價卻是:「素無才能,言音甚楚,舉止施為,多諸鄙拙。」


這邊讓我離題一下。

「言音甚楚」,表示劉道鄰學不會東晉官話。

至於是中原語還是吳語就難說。


其實考慮到三國東吳貴族多楚人(淮泗),我會傾向東晉的上流階層會是以中原語作為根本。


好,總之劉道鄰是個廢柴,劉裕派個有能者輔助是很正常的。


劉裕消滅後秦,荊州又轉給十歲的劉義隆管理。

由檀道濟跟到彥之繼續輔佐,主掌軍事。

兩年後,劉裕稱帝,檀道濟就回返京城給皇上當護軍,一應軍事,交付到彥之。


這也成了到彥之未來成功的跳板。

因為,劉義隆就是後來的宋文帝。


「彥之佐守荊楚,垂二十載,威信為士庶所懷。」

始自西元410年。


424年,劉裕長子宋少帝劉義符被廢,宰相徐羨之提議立劉義隆為帝。

十八歲的劉義隆在到彥之、王華、王曇首等人的勸說下,才決定前往繼位。


這跟漢文帝的故事,是一模一樣的。

漢文帝當年抵達長安,一日之間就以自己王國的文武大將,取得了控制權。


不過漢制與晉制不同。

代王劉恆,本身就是「鎮代大將」。

可宜都王劉義隆不是「鎮西大將」。


到彥之才是。


白話點說,劉義隆去當皇帝,到彥之不能跟著去。

所以真正雞犬升天的,倒是王華跟王曇首兄弟。


不過三人的關係跟政治理念,自有相同之處。

當劉義隆跟王華、王曇首討論要誅除徐羨之,必得先鎮壓謝晦等軍閥時,就想到了借助到彥之力。


到彥之卻表示:「了彼不貳,便應朝服順流;若使有虞,此師既不足恃,更開嫌隙之端,非所以副遠邇之望也。」


彥之不是文人,就不用拆解得太細。

他大致上的意思就是,已經有了經驗,就應該要順應潮流。如果你們真的要翻臉,我的力量是不夠的,只會讓君臣之間有嫌隙,那事情就更糟了。


臭俗辣?

不是的,到彥之的意思是,先想辦法給我力量,事情才能成功。


畢竟到彥之雖領有南蠻校尉職,但荊州刺史就是謝晦啊。

更重要的是,過去的經驗是什麼?


徐羨之難道是先跟各地將軍大戰一場嗎?


宋文帝等人一點就通,趕忙弄了一道詔令,進行軍權大風吹。

先把衛將軍王弘升上三公,不兼領,交由皇弟劉義康擔任。


權臣們會放兵權給小屁孩嗎?

當然不會。


接著再把這個禁軍大統領香餌,丟給謝晦咬。


這下尷尬了。

權臣該不該讓謝晦回來?謝晦自己該不該回來?


宋文帝又再追加一步,欲擒故縱,命到彥之北上襄陽駐守。

徐羨之等人也動起來了:萬一謝晦真的中招回來,那可不妙,索性建議要到彥之領雍州刺史(虛職)。


到彥之就去找謝晦,他在遠處就下船,步行前往江陵。

不然,謝晦會以為他帶水軍來偷襲。


彥之準備了好馬名刀利劍相送,表示願意成為謝晦的「盟友」。

交出荊州兵權,並回京師為大人「分憂解勞」。


對於謝晦而言,這樣的結局再好不過。

京城禁軍有自己人,自己的荊州兵權又更加完整。


於是,到彥之回去了。

不是當衛將軍,而是中領軍。


領「二衛前後左右驍騎七軍營兵」。


布局,已成。

但到彥之很謹慎,不是領了虎符就能當將軍。


宋文帝,到彥之,一起裝了一年的孫子,才突然發難。


顧命四大,到彥之先直接抓捕了徐羨之跟傅亮,繼而出兵攻打謝晦。


其實傅亮是有警覺的,事先寫了一封信告訴謝晦。

但謝晦得了荊州兵權,你以為他想幹嗎?


想當桓溫,想當劉裕。


謝晦在荊州積極準備北伐,他也知道,徐羨之等人必定不會同意。

朝廷地方互相制衡,東晉都演了一百年,可不是姓桓的腦後有反骨而已。


當劉宋朝廷大軍開來,荊州士人更是紛紛表示:戰他老師的,跟他們打!


哪想到,前鋒卻是荊州人的熟面孔老將軍,到彥之。

謝晦這邊的第一線,就有些卻步了。


就有人提議,面對到彥之掛起免戰牌,分軍去截斷彥之後方。

效果非常顯著,到彥之只能後退救援,謝晦這邊的士氣就起來了。


來決戰吧。


不過,所謂的奇襲,就是至少要連續發動兩次。

謝晦更沒想到的是,到彥之的援軍到了。


卻是顧命四大的最後一人:檀道濟。

到彥之的老夥伴。


沒意外的話,到彥之還幫他背過黑鍋。

這時候要是到彥之出來勸降,力保檀道濟在宋文帝跟前無罪,那影響力也足夠大了。


而兩個荊州老將,率領倍於荊州本土的艦隊而來……

這次,真的打不下去了。


謝晦自己都不想打了,只有一個親信周超力戰到最後一刻。


這是到彥之為宋文帝打的第一戰。

而這對君臣的故事,才剛要開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90會員
951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8/03
吐谷渾是一個特別的國家。根據他們自己的說法,他們的國王,來自現今中國的東北地方。 而這個國家,則大約在今天青海一帶。 這是已經超越遊牧民族移動常識的遷徙。 事實上,我希望大家對這個說法表示存疑。
Thumbnail
2022/08/03
吐谷渾是一個特別的國家。根據他們自己的說法,他們的國王,來自現今中國的東北地方。 而這個國家,則大約在今天青海一帶。 這是已經超越遊牧民族移動常識的遷徙。 事實上,我希望大家對這個說法表示存疑。
Thumbnail
2022/08/02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Thumbnail
2022/08/02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Thumbnail
2022/08/01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Thumbnail
2022/08/01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Thumbnail
看更多